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829篇 |
免费 | 2718篇 |
国内免费 | 561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85篇 |
大气科学 | 3240篇 |
地球物理 | 2764篇 |
地质学 | 8843篇 |
海洋学 | 3913篇 |
天文学 | 45篇 |
综合类 | 1029篇 |
自然地理 | 40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1篇 |
2023年 | 327篇 |
2022年 | 759篇 |
2021年 | 688篇 |
2020年 | 765篇 |
2019年 | 899篇 |
2018年 | 779篇 |
2017年 | 738篇 |
2016年 | 770篇 |
2015年 | 796篇 |
2014年 | 1070篇 |
2013年 | 1039篇 |
2012年 | 1078篇 |
2011年 | 1072篇 |
2010年 | 819篇 |
2009年 | 1076篇 |
2008年 | 1034篇 |
2007年 | 1085篇 |
2006年 | 1071篇 |
2005年 | 968篇 |
2004年 | 950篇 |
2003年 | 846篇 |
2002年 | 776篇 |
2001年 | 636篇 |
2000年 | 636篇 |
1999年 | 557篇 |
1998年 | 453篇 |
1997年 | 449篇 |
1996年 | 373篇 |
1995年 | 299篇 |
1994年 | 311篇 |
1993年 | 223篇 |
1992年 | 190篇 |
1991年 | 141篇 |
1990年 | 90篇 |
1989年 | 91篇 |
1988年 | 60篇 |
1987年 | 43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18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6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2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昆仑山8.1级地震前中国大陆的构造应变背景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利用“网络工程”1998~2001年累积的1181个测站的GPS重复观测资料,采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模型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模型速度场,用大地坐标在椭球面上计算各类应变场,详细分析了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前中国大陆水平构造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各类构造应变场的最高值都出现在喜马拉雅构造带与昆仑山地块内(地震断裂带南侧),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次之。分析表明,昆仑山8.1级地震正好发生在张性面膨胀应变率的高值区,第一、第二和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边缘的突变区和最大、最小主应变率的高值区。 相似文献
992.
Jane?M.?HammarstromEmail author Robert?R.?SealII Allen?L.?Meier John?C.?Jackson 《Environmental Geology》2003,45(1):35-57
Metal cycling via physical and chemical weathering of discrete sources (copper mines) and regional (non-point) sources (sulfide-rich shale) is evaluated by examining the mineralogy and chemistry of weathering products in Great Smo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k, Tennessee, and North Carolina, USA. The elements in copper mine waste, secondary minerals, stream sediments, and waters that are most likely to have negative impacts on aquatic ecosystems are aluminum, copper, zinc, and arsenic because these elements locally exceed toxicity guidelines for surface waters or for stream sediments. Acid-mine drainage has not developed in streams draining inactive copper mines. Acid-rock drainage and chemical weathering processes that accompany debris flows or human disturbances of sulfidic rocks are comparable to processes that develop acid-mine drainage elsewhere. Despite the high rainfall in the mountain range, sheltered areas and intermittent dry spells provide local venues for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weathering products that can impact aquatic ecosystems.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Supplementary material is available for this article if you access the article at . A link in the frame on the left on that page takes you directly to the supplementary material.
相似文献
Jane M. HammarstromEmail: Phone: +1-703-6486165Fax: +1-703-6486252 |
993.
雪峰山基底隆升带及其邻区印支期陆内构造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狭义的华南陆块东部包括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而雪峰山陆内构造系统是扬子地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雪峰山地区印支期地层角度不整合时空分布规律的分析表明,高角度不整合—微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整合的空间分布区域依次由东往西递变渐新。根据褶皱变形分析得出,雪峰山地区在印支期发育了北东东向和北北东向2个轴迹方向的褶皱,后期叠加了南北向弧形逆冲推覆构造。区域构造背景和动力学分析表明,扬子地块内部印支期总体北东向的变形形迹与东西轴向的秦岭—大别造山带和扬子地块南部东西轴向的构造线相垂直;其原因是: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最终陆内收缩变形的时间比扬子与华北沿秦岭—大别造山带的陆间碰撞拼合的时间早,印支早期的先存北北东向构造线在印支晚期由于扬子地块顺时针旋转变位为北东东向,从而决定了印支早期现今北东东向的构造线,随后的第二幕北北东向构造线的形成是在与早期第一幕变形的应力场相同的同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但是,秦岭—大别造山带近东西向的构造线取决于主动大陆边缘,即总体近东西向的华北陆块南缘边界,其原始方位为总体近东西向。这些复杂边界条件和旋转决定了先形成彼此近于垂直的构造线,然后拼接形成现今构造线垂直的格局。 相似文献
994.
995.
晚二叠世是地质历史中重要的成煤时期,在中国南方多个省区都形成了可采煤层。受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华南地区晚二叠世发育一套完整的陆相—海陆过渡相—海相含煤岩系。通过对野外露头及钻孔剖面资料分析,识别出了区域不整合面、下切谷底部冲刷面、河道间古土壤层和沉积相转换面等关键层序地层界面,以及依据海相石灰岩标志层横向分布规律反映的区域最大海泛面,同时结合前人关于华南地区地层对比及煤层对比方面的成果,将华南上二叠统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及9个体系域。利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恢复了各层序中岩相古地理及煤层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层序Ⅰ中煤层主要形成于潮控下三角洲平原以及潟湖潮坪环境,厚煤层的展布受这些沉积相带控制;层序Ⅱ中三角洲平原环境中煤层最厚,开阔台地煤层最薄,平面上煤层厚度表现为西部厚、中部次之、东部无煤的阶梯式递变;层序Ⅲ中煤层主要形成于三角洲平原环境,此时聚煤作用主要发生于华南西部的康滇古陆东侧,在华南中部及东部大部地区发育的浅海台地和深水盆地均不利于聚煤作用发生。 相似文献
996.
Nine species of Prionospio complex are recorded from China’s waters, including one new species and six newly recorded species. Prionospio (Prionospio) pacifica sp. nov., is characterized by having first and forth pairs of branchiae pinnate, second and third pairs of apinnate, ventral crest on Setiger 9 and dorsal crests on Setigers 10—25. Apoprionospio kirrae (Wilson, 1990), Prionospio (Aquilaspio) convexa Imajima, 1990, Prionospio (Minuspio) multibranchiata Berkeley, 1927, Prionospio (Prionospio) bocki Sderstrm, 1920, Prionospio (Prionospio) dubia Maciolek, 1985 and Prionospio (Prionospio) paradisea Imajima, 1990 are record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China’s waters. 相似文献
997.
松辽盆地位于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北部,其主体部分位于黑龙江板块群的中部。松辽盆地整个上部地壳所受到的挤压应力场在南北两大地区存在空间差别。在板块构造理论指导下,利用研究区内的地震长剖面资料,研究松辽盆地滨北地区区域构造特征。通过分析认为,滨北地区东、西部多为隆起或斜坡区,而中部多是凹陷,从南向北,地层沉积厚度逐渐变薄。早期的断层活动导致了凹陷内凹隆相间的构造特点。 相似文献
998.
利用最新采集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资料,结合SHD-1钻孔岩心资料,对东海北部外陆架MIS 6以来的地层结构进行了分析,建立了MIS 6以来的沉积地层格架,并对地层的地质年代进行了厘定。根据Octavian Catuneanu(2005)的层序地层学理论,研究区地层划分出海侵和高位体系域、下降期体系域、海退和低位体系域。研究表明,过孔的浅地层剖面与钻孔岩心的沉积地层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东海北部外陆架MIS 6以来可划分出7个不整合界面(D7—D1)和7个地震单元(SU7—SU1)。东海外陆架的海进层序与海退层序有规律地交替发育,它们与海平面变化曲线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中,地震单元SU1、SU5分别为MIS 1、MIS 5形成的海侵沉积,主要发育浅海沉积层,100 m以浅的位置发育潮流沙脊;地震单元SU2、SU4、SU6分别对应 MIS 2、MIS 4和MIS 6低海平面时期形成的河流/河口—三角洲沉积;地震单元SU3、SU4为下降期体系域,这两个亚单元分别对应MIS 3和MIS 4晚期。MIS 4—MIS 3发育厚层且分布广泛的水下三角洲,但MIS 4发育的水下三角洲的规模不及MIS 3大。总之,对MIS 6以来沉积地层格架的建立和古环境研究可为东海外陆架晚第四纪地层的海平面变化、古环境演化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对南海北部ODPl84航次1148站井深477m之下深海相渐新世浮游有孔虫Globoquadrina压扁壳、次生方解石和充填壳的氧同位素对比,定量分析了钙质成岩作用对壳体氧同位素的影响,结果发现,受成岩作用影响,1148站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显著变轻,这种变化趋势与低纬度开放性大洋明显不同。其原因可能与南海海盆扩张早期,大量陆源物质从较窄陆架可以直接沉积到海底,由于陆源物质氧同位素相对偏负,当与海洋沉积物混合后,引起本区沉积物孔隙水氧离子浓度变轻。而扩张初始,高的沉积速率可能使钙质壳体被快速封存在一个相对孤立的系统中,造成孔隙水离子成为影响壳体氧同位素变化的主要因素。当氧同位素相对较重的有孔虫壳体溶解和重结晶并与孔隙水离子发生交换时,引起壳体δ^18O负向偏移。 相似文献
1000.
北黄海盆地中生界目的层埋藏较深,储层纵横向变化快,厚度较薄,砂泥岩速度接近,造成纵波阻抗叠置,单纯依靠叠后纵波阻抗反演预测很难解决岩性区分和储层描述问题,而通过叠前同步反演得到的纵横波速度比和密度参数,进而转换为对岩性和物性敏感的其他参数,能有效区分砂泥岩,进行复杂岩性的识别和储层描述,提供更加准确的储层预测结果。利用叠前同步反演技术,对北黄海盆地中生界储层进行预测,刻画了目的层中砂体的空间几何形态,实现了对储层的精细描述,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