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于希贤 《地理学报》1989,44(2):246-252
本文回顾了400年来对徐霞客及其游记研究的五个阶段:近代启蒙地理学探索;对散失游记重新搜集整理;用近代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放到资本主义经济萌芽背景上进行研究;近年来全面综合的研究。评价了各阶段主要研究者的重要贡献。展望了今后开拓的新领域,再现当时的地理环境,找出其中演化趋势;并阐述了发掘徐霞客精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Absolute chronologies in paleoceanographic records are often constructed using the 14C dating of coarse fraction foraminifera (>150 μm). However, due to processes such as changes in sediment sources or abundances, sedimentation rates, bioturbation, reworking, the adsorption of modern carbon, etc., several studies conducted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settings have shown time-lags between records obtained from various granulometric fractions.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temporal phasing between the coarse foraminifera and fine fractions by studying changes in the abundances of δ18O, the 14C ages of th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Globigerinoides ruber (G. ruber, 250–350 μm), and the sediment fine fraction (<63 μm) over the last 45 ka in a core obtained from the northern Caribbean Sea. All of the records were found to be in phase during part of the Holocene (at least for the last ≈6 ka). As determined from δ18O records and 14C ages, the fine fraction was younger than G. ruber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of 1.89 ka). The coupling between bioturbation and changes in the fine fraction, and G. ruber abundances, as tested using a numerical model of the bioturbation record within a mixed-layer depth of 8 cm, was sufficient to explain the results. 14C age discrepancies increased from 5.64 to 8.5 ka during Marine Isotopic Stages (MIS) 2 and 3, respectively. These chronological discrepancies could not be explained by only one process and seemed to result from the interplay between mechanisms: size-differentiated bioturbation (for 1.5 to 2.5 ka), the adsorption of modern atmospheric CO2 (for 3.04 to 5.92 ka), and variations in sedimentological processes that influenced the fine carbonate fraction. However, even if variations in the mineralogical composition of the fine carbonate fraction were identified using scanning-electron microscopy observations, X-ray diffraction measurements, and geochemical analyses (the mol % MgCO3 of magnesian calcite and the Sr/Ca ratio of the bulk fine fraction), they can not account for the observed age differences. The results presented for core MD03-2628 extend beyond this case study because they illustrate the need for a detaile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various size fractions prior to paleoclimate signal interpretations, especially for chronological studies.  相似文献   
13.
现代战争特点及军事地质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地质学研究对象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在传统的接触式战争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创造了许多战争奇迹,但在以精确全球打击,前线与后方界线模糊、陆军作战作用弱化的现代战争,地质对战争是否还有影响?本文围绕这一问题,通过对战争阶段演化及地质应用历史分析,从现代战争特点和对军事地质需求分析人手,利用军事学思维,讨论了地质学的地质体力学性质、地球化学性质、地球物理性质和地质灾害等内容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主要包括精确打击和重点防御目标的优选、打击地面工事的武器选配、目标侦测和靶区选择、海洋战争环境建设和战争评估、地面临时机动路线规划和工事选址等方面;探讨了军事地质调查的重点区域、方法手段、比例尺选择问题,以及在区域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灾害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基础上开展军事地质调查的工作流程及成果表达问题,分析了未来军事地质重点研究发展方向,为地质学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经过前期(1995~2000年)及近2 a对桂林盘龙洞13个滴水点的2 个水文年的滴水和现代碳酸钙沉积的动态监测, 发现现代洞穴碳酸钙(CaCO3)沉积有两种类型: ①常年性滴水沉积碳酸盐, 其δ13C值记录了全年气候变化特征; ②季节性滴水沉积碳酸盐, 其δ13C值记录了季节性气候变化特征。现代碳酸盐沉积监测和碳同位素分析表明, 桂林盘龙洞外部峰体主要为C3植物(几乎没有C4植物), 现代沉积碳酸盐的δ13C记录显示, 在夏半年, 夏季风强、降水丰沛、生物的活动量大, 现代碳酸盐沉积量大,δ13C值则较偏负, 平均为-13.13‰; 现代碳酸盐的δ13C全年平均值为-12.23‰, 最负值达-14.5‰; 而在冬半年, 由于降水相对较少, 新沉积碳酸盐的δ13C值, 显示稍有增加(或偏正), 其δ13C值为-10‰~-11‰。此外, 当在降大雨或暴雨后(无论是在夏半年或是在冬半年), 滴水在滞后半个月或1个月后沉积形成的碳酸盐, 其δ13C值显示突然偏负, 主要反映的是降雨效应引起的CO2 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春初 《海洋与湖沼》2000,31(4):460-464
本文对以研究近代洞庭湖演变趋势为主要内容的《洞庭湖地质环境系统分析》的系列研究成果进行评论 ,认为采用“假设 -演绎法”研究洞庭湖演变得出的结论 ,依然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 ,并不可靠。文中还对该系列成果提出的“构造沉降是控制洞庭湖演变的关键因素”的论点和一些所谓的“构造沉降”表现及其计算数据提出质疑 ,认为近代洞庭湖的演变不是由内动力“构造沉降”控制 ,而是主要受入湖水沙条件变化、人工围垦湖滩和湖面———基面上升等外动力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新疆地区表土孢粉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新疆地区表土花粉研究结果展示了干旱区主要孢粉的空间分布规律,大部分表土花粉属种的地理空间分布与含量与相应植物的分布区域基本一致,藜科、蒿属、麻黄属及木本植物云杉属、桦木属等花粉普遍呈超代表性,柽柳属花粉呈低代表性。干旱区主要草灌木表土花粉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可以基本反映本区植物群落的主要生态组合类型。主成分分析进一步表明该区草本和灌木花粉分布主要受水文和湿度等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17.
现代深部岩溶问题是随着工程建设向复杂场地延伸而逐渐显现,由它带来的一系列地质工程问题对越岭隧道工程具有极强的控制性和危害性,如渝怀线圆梁山深埋特长越岭隧道工程出现的高压突水、突泥问题,既控制了工程的施工难度,又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理论难题。综述了现代深部岩溶相关概念、发育类型、发育特征、形成机制等方面国内外研究现状,勾画了现代深部岩溶研究今后的重点,主要包括现代深部岩溶概念的厘定、现代深部岩溶工程地质分类及特征、现代深部岩溶受控因素、现代深部岩溶发育机制及演化、现代深部岩溶对越岭隧道工程控制作用等几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新疆伊犁喀什河断裂带分段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两种关系,即1812年尼勒克8级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与断裂破裂的对应关系和地震最高烈度与破裂延伸烈度区间的关系,同时考虑古地震研究成果和现代地震活动特征,对喀什河断裂带进行了破裂分段性研究,将喀什河断裂带以博尔博松为界分为东、西两段,东段长220 km以上,西段长290 km。研究表明,东段目前处于1812年尼勒克8级地震以后的地震活动相对平静期,在未来的时间里喀什河断裂带西段可能是大震活动的主要区段。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河现代河道冲淤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冯起  陈广庭 《中国沙漠》1997,17(1):38-43
通过对现代塔里木河干流河道大断面的泥沙堆积情况、河道的基本特征和上游来水来沙条件的研究,认为塔里木河河道冲淤较大,主槽摆动频繁;涨水时低滩地淤积,落水时冲刷;每经一个汛期,滩面有所抬高;长时期内滩槽相对高差变化不大;河道淤积量大小主要取决于上游来沙、来水量,尤其是汛期水沙量对河道变迁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用FFT和现代控制论方法恢复地面位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直接使用FFT由数字地震记录来恢复地面位移可能产生包括虚假的长周期分量在内的不正确结果.本文介绍了根据FFT和现代控制论所建立起来的迭代方法.对FFT和所介绍的迭代方法所给出的恢复结果进行比较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确实改善了地面位移的估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