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海洋学   140篇
综合类   7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了寻找并克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G蛋白α亚基,为研究对虾的生理调控提供理论基础,通过简并PCR和RACE反应获得目的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用Blast, DNAstar和Genedoc软件对所得序列进行分析,确定所得序列为凡纳滨对虾G蛋白Gαq基因,命名为pvGαq.将该基因的编码序列克隆到表达载体,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和胞内Ca2 , IP3浓度的测定鉴定该Gαq亚基的功能,发现该亚基的序列和功能与其他Gαq家族成员具有高度保守性.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发现pvGαq在对虾身体各部位存在普遍分布,尤其在脑神经、眼柄、腮和颚片中有大量表达,在嗅觉器官触角也有适量分布.说明了pvGαq在对虾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为研究对虾的生理调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2.
采用陆基围隔实验法,开展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三元混养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实验于2009年5~10月进行,每月定期采样,分别测定了各混养系统水质和底质的变化、养殖生物的成活率和养殖产量,分析了各混养系统的饲料转化效率、氮磷利用率及产出投入比。实验结果初步表明,草鱼放养密度为0.77尾/m2时,既可以保证出池规格(>1 100 g/尾)又不影响收获产量(>8 400 kg/hm2),同时饲料转化效率(>52%)及氮磷利用率(N>30%,P>14%)也较高;鲢鱼放养密度为0.23尾/m2或0.45尾/m2,可以起到调节水质的作用;对虾放养密度越大(48.9尾/m2),底质被污染程度越小。在本实验条件下,最佳的混养模式:草鱼与鲢鱼混养比例为草鱼0.77尾/m2鲢鱼0.45尾/m2;草鱼、鲢鱼和对虾混养比例为草鱼0.77尾/m2鲢鱼0.23尾/m2凡纳滨对虾16.3尾/m2。  相似文献   
63.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cation,LAMP)两种检测技术分别对2009年广东省粤西地区养殖体系中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WSSV)、桃拉病毒(Taura Syndrome Virus,T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的携带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WSSV和TSV的携带率较高,是该地区凡纳滨对虾的主要流行病毒种类;LAMP检测方法与PCR方法具有相当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LAMP检测方法更加简单方便、快速且成本低。  相似文献   
64.
凡纳滨对虾抗WSSV选育家系的抗病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引进的无特定病原(SPF)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亲虾生产的子代中挑选出生长快、体格健壮等性状良好的个体作为亲本建立16个第一代选育家系,并经223d饲养和感染实验从中挑选出抗病力强、生长快的家系建立21个第二代家系.抗WSSV实验的结果表明:第一代选育各家系经感染wssv(投喂)后的成活率在0~61.5%之间,平均成活率为30.0%±16.5%;第二代选育家系成活率在14.5%~70.0%之间,平均成活率为37.3%±15.2%,比第一代提高24.3%.21个第二代选育家系经28d的生长实验显示:21个选育家系体长特定生长率在0.00l5~0.0142之间,体重特定生长率在0.0053~0.0279之间;两代选育家系抗病与生长的结果表明:抗病较强的家系生长快,抗病差的家系生长慢,但抗病最强或生长最快的家系,其对应的生长或抗病性能则不理想.  相似文献   
65.
两个凡纳滨对虾家系体重与体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凡纳滨对虾Litopeneaus vannamei家系的培育是遗传选育种的基础,其生长特性包括生长速度、体重与体长的关系等,是家系的表型特征。报道了凡纳滨对虾2个家系的体长与体重的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凡纳滨对虾家系1体重(W)与体长(L)的关系为:W=0.0059L3.2809(R2=0.9931);家系2体重与体长的关系为:W=0.0059L3.2974(R2=0.9940),2个家系体重与体长的关系没有明显的变化,得出凡纳滨对虾体重与体长的关系为:W=0.0059L3.2895(R2=0.9934)。  相似文献   
66.
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 Boone)高产养殖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2001年3a的高产试验结果显示,在符合一定条件的虾塘中和恰当的管理下,在广西沿海进行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 Boone)的集约化养殖是可行的,在平均放苗密度约74尾/m^2时,凡纳对虾的平均单位产量可达到7224.35kg/hm^2。在一定的放苗密度范围(27-81尾/m^2)和养殖期限(99-139d)内,对虾单产与放苗密度和养殖天数正相关,蛋白质水平为35%的配合饲料可以满足集约化养殖的凡纳对虾的需要。  相似文献   
67.
免疫多糖对养殖南美白对虾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2,自引:2,他引:102  
刘恒  李光友 《海洋与湖沼》1998,29(2):113-118
于1995年6月在威海市水产开发公司对虾育苗场采集南美白对虾,经暂养后,选取体长6-7cm的个体,利用由海藻中提取的与微生物多糖有类似结构和性质的免疫多糖作为饵料添加剂,以口服形式对南美白对虾进行免疫,刺激其免疫系统。  相似文献   
68.
南美白对虾卵巢结构及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组织学方法研究南美白对虾的卵巢结构及其发育。结果表明:卵巢由卵巢壁、中央卵管和卵室组成:卵巢壁由外向内分为上皮层、肌层、基膜和分化上皮四部分;中央卵管分化出大量卵原细胞;卵室内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母细胞。卵巢发育具有明显的体积与色泽的变化,根据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可将其分为增殖期、小生长期、大生长期早期、将成熟期、成熟期和恢复期六个时期。  相似文献   
69.
复合微生物制剂在凡纳滨对虾育苗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建勇 《海洋科学》2005,29(4):36-40
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Boon)的种苗培育中,试验使用复合微生物制剂——甘菌露(有益菌在水体中的含量为103~105个/mL)。试验结果如下:试验组成活率达55.7%,而药物组和对照组成活率分别为30.5%,15.5%;把刚刚孵化出的凡纳滨对虾无节幼体培育至仔虾第一期幼体,试验组所需时间为230.9h,分别比药物组和对照组提前42.0h和24.0h;整个育苗过程中,试验组育苗水体的理、化、生物环境明显优于药物组和对照组:pH值在7.8~8.2范围内波动,且始终保持在较佳水平,DO值在7.55mg/L以上,保持了较高的水平,NH3-N和COD值分别为0.16~0.25mg/L、3.95~5.81mg/L,除在育苗初期高于试验组和对照组外,育苗过程中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异养细菌的变化范围为2.1×105~1.9×106个/mL,弧菌数较低,在100个/mL以下;且试验组培育的虾苗较药物组和对照组培育的虾苗整齐、活力好。  相似文献   
70.
凡纳滨对虾幼体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酶学分析方法测定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Boone)状幼体(Z2)、糠虾幼体(M2)和仔虾(P1)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凡纳滨对虾幼体发育过程中,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活力逐渐增大,表现为Z2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