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2篇
  免费   371篇
  国内免费   442篇
测绘学   77篇
大气科学   55篇
地球物理   434篇
地质学   1018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85篇
自然地理   16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对昆仑垭口地区小南川岩体7件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测试, 分析了岩体的冷却过程及岩体的剥露与构造地貌演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昆仑山区中新世晚期视剥蚀速率极为缓慢, 为0.020~0.035mm/a, 反映的是构造隆升作用微弱、地貌缓和的地质环境, 因而构造隆升速率与低的视剥蚀速率相当.上新世以来小南川岩体突发性快速隆升冷却, 造成超过3km的物质揭顶, 这不是由单纯的剥蚀过程导致, 而是反映了昆仑山上新世以来的强烈构造隆升驱动下的成山作用过程.岩体上新世的裂变径迹年龄与近东西向的昆仑河-野牛沟谷地断裂断陷、昆仑垭口盆地断陷以及后期西大滩谷地断陷的综合构造地貌演化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此外裂变径迹年龄的空间分布格局反映了区域性的差异隆升作用, 由南向北、由西向东, 隆升和剥蚀作用逐渐衰减, 这与东昆仑山南北向以及东、西昆仑山之间地貌发育的差异性以及新生代火山作用分布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72.
研究分析了静海地磁台2002~2006年观测资料的加卸载响应比异常与邻区ML 4.0以上地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适用于静海地磁台的地震分析预报异常形态特征和阈值判据.  相似文献   
73.
中国南极中山站位于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λ=76°22′E,φ=69°22′S),1991年3月至1993年2月,用LacosteET型重力仪,在这个地区进行了为期近两年的观测,取得了600多天的有效资料,经调和分析和流变模型、海潮负荷改正后得到:δo1=1.2253±0.0031,Δφo1=0.73°±0.14°;δm2=1.0785±0.0045,Δφm2=-3.55°±0.29°从资料分析的精度来看,观测资料是比较好的;但由于海潮负荷改正缺少附近海域的资料,会对最终结果造成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4.
新疆昆仑山乌斯腾塔格—喀拉米兰地区晚三叠世植物群Drepanozamites nilssoni-Otozamites indosinensis-Thinnfeldia nordenskioldi-Glossophyllum sheisense等的首次发现,揭示了该地区中国南方型晚三叠世植物群的面貌.对研究新疆南部地区晚三叠世地层、中国地层区划及晚三叠世植物群地理分区、以及板块构造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5.
《中国地震目录》补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国内各地宏观地震记载为线索,查阅同日徐家汇地震台地震记录,从中发掘出一批1905-1949年间现有目录中没有或无测震依据的中强地震,共60余次,丰富了现有地震目录,可供地震研究和工程建设时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76.
l. IntroductionGranite distributes widely in western KunlunMts. Many researches have been conducted byscientists (Wang Yuzhen et.al., l987; Zhang Yuquanet.al., l989, Fang Xilian et.al., I990, Jiang Chunfaet.al., 1992; Pan Yusheng, l992, Xu Ronghua et.al.,l 994; Jing Daogui et.al., l996, Zhang Yuquan et.al.,l998). But all of the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along Sino-Pakistan road and Xinjiang-Tibet roadt"ith fOcus on isotopic dating of the intrusion andconducted a few on origin and tect…  相似文献   
77.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东段古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昆仑活动断裂托索湖——玛曲以东肯定那一带, 可据阿尼玛卿玛积峰为界再分为花石峡段和玛沁段两个在几何上不连续的段落. 两段在表征断层全新世活动特征的古地震事件方面有明显差异, 花石峡段的地震活动性明显高于玛沁段的地震活动性. 古地震研究表明, 花石峡段上3次强震活动相邻两次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分别约为500 a和640 a, 玛沁段上最近两次古地震事件间大致有1 000 a左右的时间间隔. 根据断层平均滑动速率计算的花石峡段7.5级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为411~608 a, 相对应的同震平均水平位错约为(5.75plusmn;0.57)m. 虽然玛沁段的地震活动性较弱, 但由于该段上最近一次地震事件离现在较为久远, 已经积累的应变能应该使我们对其未来地震危险性的分析有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8.
跨断裂水准剖面观测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活动地块的相对运动和变形,其边界带往往构造活动强烈,是反映地壳运动的敏感部位。基于上述思路,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发生后,通过大范围监测布设在青藏块体北部地区及周边主要构造带上的水准剖面,在短期内快速获取了大范围的断裂活动信息和不同断裂带对大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的响应特征。实践证明,这种监测方式灵活、作业周期短、资料处理快,能及时对震情趋势做出估计,不失为当前区域形变监测工作的一种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79.
应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网络技术和自行开发的报警软件,解决了牡丹江地震台连续波形数据断记问题。本文详细介绍了解决方案和报警软件的安装及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80.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patiality of the Australian Antarctic Territory in the important 1954–61 period. Attending particularly to three key components of polar spatiality—geopolitics, international territorial law,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rritory as a unique Australian space. The 1954–61 period is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during this period, the 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Year brought an unprecedented number of people to Antarctica; the continent's first permanent colonies were constructed; and, despite Cold War tensions, the 1961 Antarctic Treaty established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s and rules which continue to govern the continent today. The article focuses particularly on two key stations in the Territory constructed during this period: Australia's Mawson Station and the Soviet Mirnyy Station. Mawson is a legal colony, designed to cement Australia's claim to 42 per cent of the Antarctic continent; Mirnyy, in contrast, is an anti-colony, designed to reject Australia's claim. How the individual spatialities of these two stations articulate to the broader politics of Antarctic territoriality—and particularly Australia's claim to the Australian Antarctic Territory—is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