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2篇 |
免费 | 179篇 |
国内免费 | 8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篇 |
大气科学 | 27篇 |
地球物理 | 22篇 |
地质学 | 541篇 |
海洋学 | 1篇 |
综合类 | 20篇 |
自然地理 | 5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22篇 |
2021年 | 28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32篇 |
2015年 | 36篇 |
2014年 | 33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45篇 |
2011年 | 35篇 |
2010年 | 35篇 |
2009年 | 31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202.
黑龙江霍龙门地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东部的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接触带上,区内发育有早古生代花岗岩,岩性主要为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对研究区内的2个二长闪长岩进行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440.6±5.8)Ma、(471.3±8.7)Ma,表明其形成于中—晚奥陶世。该时代花岗岩的主量元素具有高钠、中-高钾、略富铝、富镁、钙的特征;微量元素表现出K、Ba、Rb明显富集,而Nb、Ta、P、Ti明显亏损的特征;稀土元素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的特征,呈弱的负Eu异常,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较弱,稀土配分曲线较为平缓。花岗岩的R_1-R_2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与微量元素(Yb+Nb)-Rb、Y-Nb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该期发育的早古生代花岗岩为后造山或碰撞后环境,结合本区所处的构造环境推测研究区内早古生代花岗岩应为兴安地块向北移动拼贴额尔古纳地块俯冲、挤压过程中形成的后造山或碰撞后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3.
黑龙江多宝山地区铜金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黑龙江省多宝山地区发育多期以铜金为主的成矿作用。加里东中期形成了斑岩型铜钼(金)矿床,燕山早期主要形成了矽卡岩型铜铁(金)矿床,燕山晚期形成了浅成热液型金矿床。不同时期矿床的空间分布受古生代海相火山岩为主的地层的控制,同时,受到NE向和NW向2组断裂交叉形成的环(菱)形构造的控制。各期岩浆作用最晚阶段形成的硅铝质含量较高且成矿元素明显富集的小型侵入体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多宝山地区是不同时代构造-岩浆作用的中心地带,富含铜、金等成矿组分的中奥陶统多宝山组海相火山岩地层是不同时代矿床的统一矿质来源,导致不同时代的成矿作用叠加发生、不同时代矿产种类具有一致性以及矿床集中分布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4.
大兴安岭北段漠河县砂宝斯-老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矿产出地.在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上黑龙江盆地构造演化、沉积充填历史、砂宝斯-老沟地区典型矿床成矿规律综合分析,将上黑龙江盆地二十二站组时期沉积古地理环境与有利成矿位置叠合,并研究含矿砂岩的粒度和还原物质含量,提出赋矿围岩二十二站组中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三角洲前缘是该区域有利的成矿部位.结合本区岩浆活动、构造发育状况,指出了该区在砂宝斯-老沟环形构造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叠合部位,以地球化学、大比例尺地质填图等为手段,找寻南北向断裂带,进而对发育其中的构造破碎蚀变带进行空间定位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205.
2013年黑龙江省主汛期降水异常特征及其对作物产量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黑龙江省77 个气象台站1961—2013年6—8月逐日降水资料,采用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统计回归等方法,分析了2013年黑龙江省主汛期降水异常的气候统计和时空分布特征,与1998年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探讨评估了其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黑龙江省2013年主汛期雨日多、大范围连续强降水密集且早发,降水异常偏多,降水量为近53 年的最高极值;空间分布上不存在明显的经向或纬度变化规律,降水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沿江流域站点平均降水量略少;时间变化上呈少—多—少的分布,强降水集中期为7月上旬,也是主汛期内降水最多时段。2013年主汛期降水与1998年在时空分布上存在差异,降水量、持续时间均超过1998年,尤其表现在黑龙江流域,但1998年降水的局地性和突发性较强。采用FY 3A/MERSI卫星数据持续跟踪监测作物被淹没面积,以WOFOST模型模拟受淹前的平均单产,依据淹没时间超过7 d时作物无有效产量进行估算,2013年黑龙江省13个行政区因流域性洪涝灾害导致水稻和玉米总损失产量合计达3.97×109 kg。 相似文献
206.
黑龙江省老柞山金矿床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佳木斯地块的中北部,矿体主要赋存于华力西期花岗岩和燕山期闪长玢岩中,断裂控矿明显。老柞山金矿床属于矽卡岩-热液脉型金矿床,热液成矿期分为4个阶段,前3个成矿阶段均一温度和盐度变化范围分别为287~472℃,3.21%~50.85% NaCleqv;156~412℃,2.73%~42.65% NaCleqv;155~412℃,2.73%~8.13% NaCleqv。(铁)金矿化集中在Ⅱ阶段,金(铜)矿化集中在Ⅲ阶段,Ⅲ阶段是主成矿阶段。初始流体为含CO2的盐水体系,随着温压条件、pH值的变化,发生CO2、H2S等气体逃逸为特征的沸腾作用,而演化为盐水体系。前3个阶段流体沸腾作用以及后2个阶段岩浆驱动的大气降水溶液的作用导致金矿化。华力西期、燕山期岩浆活动导致成矿流体聚集,裂隙中发育的花岗岩和闪长玢岩在成矿过程中提供了一定的热液和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207.
上黑龙江盆地中侏罗统绣峰组的沉积环境与大地构造背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上黑龙江盆地中侏罗统绣峰组的岩石学特征、砂岩类主要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C、O同位素的定量分析表明,其主要化学成分具有K2O/Na2O、SiO2较高和SiO2/Al2O3、Fe2O3 MgO较低的特征,显示了活动大陆边缘的性质;微量元素中B、Sr/Ba值较低,Fe/Mn值高,C、O同位素Z值低,显示了内陆淡水沉积的特点;稀土元素具有轻稀土富集、分馏好、Eu弱亏损的特点,与活动大陆边缘及上黑龙江盆地南缘古生代花岗岩的稀土模式相似。综合分析绣峰组岩石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绣峰组沉积于淡水河流环境,物质主要来源于蒙克山以南晚石炭世塔林超单元及中元古界—下寒武统大网子岩组;上黑龙江盆地的形成与蒙古-鄂霍次克造山作用有关,属活动大陆边缘盆地。 相似文献
208.
翠宏山铁多金属矿是小兴安岭多金属成矿带上一个典型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产于中奥陶世白岗质花岗岩与寒武纪铅山组(E1Q)海相碳酸盐岩、砂岩北西向接触带中。以接触带为中心,钼钨矿体基本上赋存于白岗质花岗岩体中,铁矿体/铁锌矿体主要产出于接触带一矽卡岩中,铜锌矿体多以铅山组的层间破碎带为容矿场所。各矿体形态、产状变化与矽卡岩带具有宏观上的一致性。白岗质花岗岩、铅山组地层及其接触带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控矿、容矿体系。研究认为碳酸盐岩地层、白岗质花岗岩、北西向接触带的有机耦合是区内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形成的主要条件,同时,三要素控矿的综合运用是矿区深部及外围勘查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9.
黑龙江二十一站金、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十一站矿床的金矿体与铜矿体在分布的空间位置和展布方位上差异明显。金矿体分布于二十一站岩体西南接触带,呈北西向展布;铜矿体分布于二十一站岩体内,呈北东向展布。笔者通过对黑龙江塔河二十一站金、铜矿地质特征的分析,讨论了矿床的成矿控制因素,提出了二十一站金、铜矿分别是不同成矿期、不同成因类型产物的观点。二十一站金、铜矿是壳幔源混合岩浆经一定分异作用后,3次侵位固结成岩。在第一侵入期花岗闪长岩体内、外接触带的构造有利部位形成金矿体,在第二侵入期花岗闪长斑岩周围形成铜矿体。 相似文献
210.
刘蒙华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88,(1)
本文对富钾火山岩及其地幔包体和橄榄石捕虏晶中的包裹体进行了详细观察研究,并分别测量了熔融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富钾火山岩1150—1200℃,地幔包体1200—1280℃,捕虏晶1200℃),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包裹体所反映的成因意义。通过包裹体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如下结论:地幔包体与橄榄石捕虏晶有相同成因;地幔是含水的,地幔岩发生过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