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5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篇 |
大气科学 | 11篇 |
地球物理 | 8篇 |
地质学 | 18篇 |
海洋学 | 2篇 |
综合类 | 11篇 |
自然地理 | 5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中国能源消费强度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10,他引:7
本文分析了发达国家农业、工业、交通、商业以及生活五大部门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轨迹, 探讨了各部门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动因。在此基础上, 结合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分析, 运用部门能源消费强度法预测了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 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将比2005年下降35%。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趋势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 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是未来中国降低能源消费强度的最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52.
土地资源和GDP对中国人口分布的影响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择相对生产力指数的土地资源量与地区生产总值代表影响中国人口分布的因素,采用标准回归系数法计算土地生产能力与经济对中国人口分布贡献大小。分析表明:相对生产力耕地、经济与中国人口分布高度相关。1952年,耕地对中国人口分布的贡献率为87.8%;2013年,经济对中国人口分布的贡献率则上升为58.8%。中国人口分布由长期的耕地主导型演变为非农经济主导型。改革开放之前,耕地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作用;改革开放之后,非农业经济对人口分布的作用迅速加强,现已成为决定中国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但是,中国人口总体格局依然没有改变。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从粮食生产的角度看,要想突破“胡焕庸线” 揭示的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几乎不可能。 相似文献
53.
太湖上游流域经济发展对废水排放及入湖总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探索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随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模拟1978-2012年太湖上游流域人均GDP与废水排放量、入湖总磷负荷的关系.结果表明:以1978年为计算基期,太湖上游流域人均GDP年均增速为10.3%~11.8%;1990-2012年,太湖上游流域年均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废水排放总量分别为64799×104、93707×104t,与人均GDP均呈倒U型关系,从2006-2007年、2008-2009年呈下降趋势;入湖总磷负荷与太湖上游流域废水排放总量呈显著正相关,且与人均GDP呈倒U型关系,从2007-2008年呈下降趋势,在1990s以前为850~1200 t/a,1990s以后为1300~2000 t/a.该研究为从经济学角度评估太湖上游流域废水排放、入湖总磷负荷及其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4.
Most earthquake loss studies use a probabilistic approach in which predicted damages in various categories of structure and facilities in the region in concern are estimated and added together to obtain a total loss for particular intensity ranges. Such an approach requires a detailed inventory database of the structures and facilities in the region, which is not always readily available in many regions of the world. We have used an alternative means of estimating earthquake losses based on several macroeconomic indices such as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and population. Using published earthquake loss data for 1980–1995, the relations between GDP and earthquake loss have been formulated empirically for several intensity ranges. The world's land surface was divided into unit cells 0.5° lat. × 0.5° long. in size. The GDP of each cell was apportioned based on its population and GDP, and the population of the region to which it belongs. The predicted seismic loss of the cell was then estimated from the seismic hazard probability function, its GDP, and the empirical relation between GDP and seismic loss. A global seismic loss map is then compiled both for the intensity at 10% 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 and the probable maximum intensity. Employing readily available socioeconomic data as the basis for the vulnerability analysis, the method enables us to obtain seismic loss estimates for regions without the need for a detailed inventory of exposed structures or collateral geological information. Since such statistics are frequently compiled by the world's leading political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 seismic loss estimates can also be upgraded easily for the fast developing areas of the world. 相似文献
55.
中国重要矿产资源的需求预测 总被引:18,自引:22,他引:18
以往对矿产资源的中长期需求预测,大都基于纯数学模型或情景分析对已有数据的经验外推.由于缺乏对工业化过程矿产资源消费需求基本规律的把握,预测结果几乎无一例外地存在巨大偏差.笔者在深入分析工业化经济增长与矿产资源消费需求的相关关系、基本规律和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工业化过程中矿产资源消费从怎样的初始值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到达多高的峰值,进而提取经济增长与矿产资源消费需求的模式参数,预测了中国未来30 a能源、钢、铜、铝、锌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56.
北京产业结构演变与发展阶段的灰色关联判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赛尔奎因—钱纳里标准模式和库兹涅茨模式,采用灰色关联综合判断方法对1978-2005年北京地区发展阶段演进进行了判断分析。灰色关联综合判断结果显示,1978-1984年前后北京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第一阶段; 1985年前后-1993年前后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第二阶段;从1994年前后-2005年处于工业化后期,并在2001年后开始显现出发达经济的特征。这一结论与这一时期北京市经济发展的实际状态是相符的,也是与其他相关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一致的。通过采用灰色关联综合判断方法,不仅避免了采用直接比较研究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指标与赛尔奎因-钱纳里标准模式和库兹涅茨模式中的相关指标来判断其发展阶段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出现判断结论的偏差过大问题,而且突破了采用赛尔奎因-钱纳里标准模式和库兹涅茨模式判断地区发展阶段演进时明显地有赖于研究判断者的经验和主观认识的困境,降低了判断的难度,提高了判断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7.
利用2004~2015年全国31个省(市)农民收入的有关数据,采用泰尔指数(Theil Index)测算出全国农民收入差距,将中国分为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粮食产销平衡区三大功能区域,分解出三大功能区域组间差距和组内差距,并计算组间差距和组内差距分别对总收入差距贡献率。结果表明:2004~2006年全国各省农民收入差距变大,而2007~2015年逐渐缩小。经过进一步计算,组间差距对全国农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达到70%,组内差距达到30%,可以看出,中国农民收入在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粮食产销平衡区中区域间差距远大于区域内差距。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全国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得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城镇化率、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等指标与泰尔指数呈负相关,工业化率、比较劳动生产率与泰尔指数呈正相关,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8.
世界经济一体化使资本、劳动力的流动更为便捷,因而导致GNP与GDP之间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繁荣未必富裕,富裕不一定繁荣。本文从GNP与GDP之间的关系考察入手,详细讨论了WTO原则下可能出现的经济地域类型,概括总结出发展中国家/地区实现经济起飞的三种模式和在起飞过程中GNP与GDP关系的变化类型。所得结论是在一定的条件下:(1)资本流向资金回报率高的地区;劳动力流向工资高的地区。(2)如果各国GDP增长率、人均GNP等信息是完备对称的,反馈及时的,无偿提供的,并且其变化趋势是能够把握和及时公布的,则资本、劳动力的流动瞬间可以完成;如果同时不考虑流动的成本,则世界将在短时间内走向大同。(3)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强,各国、各地区GNP的获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与GDP的生产不一致,导致富裕未必繁荣、繁荣未必富裕的现象。因而马太效应将更加明显,WTO是富国的游戏。(4)从动态变化上看,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或地区,在经济起飞前后,GNP与GDP之间的对比关系是不一样的。各种模式中的GNP与GDP之差都可能有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表现出倒“U”字型、甚至多个倒“U”字型的组合。 相似文献
59.
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GIS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山东省2003年-2009年县市人均生产总值等经济数据,借助SuperMap的GIS空间分析功能进行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方法上将单纯的统计数据与实际地理位置相关联.结果表明:山东省近7年间县城人均收入分布明显不均匀,呈现不利于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单峰分布状态;区域间的人均生产总值差距逐渐增加;人均生产总值与地理区位、资源分布和交通线路的分布有较大相关性. 相似文献
60.
近期我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本文对1991年~1996年间,我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性进行了分析。重点是:揭示国家宏观发展政策对省域经济发展格局的作用效果,总结省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及对国家经济总量增长贡献程度分异的规律,以及划分省域经济增长类型、并探讨主要类型形成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