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7篇
  免费   253篇
  国内免费   185篇
测绘学   88篇
大气科学   55篇
地球物理   653篇
地质学   707篇
海洋学   100篇
天文学   87篇
综合类   79篇
自然地理   15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嫦娥三号着陆区月海玄武岩的年龄、成因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海玄武岩主要分布在月海中,由斜长石、辉石和橄榄石组成,与地球玄武岩相比,富铁而贫钠和钾。月海玄武岩的成因,年代和成分研究是理解月岩形成与演化的基础。月球返回的岩石样品数量和覆盖面积有限,并且CE-3号着陆区没有月球样品返回,所以地球上的实验室样品分析方法不能应用到CE-3号着陆区玄武岩研究。本文对CE-3号着陆区月表和下伏玄武岩的组分、来源、分布、年代和层序进行反演和分析。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玄武岩单元的撞击坑频率-分布函数定年,基于撞击坑的月壤下伏玄武岩单元识别、划分及厚度反演,基于遥感数据的元素含量和矿物成分分析等。结果表明:(1)CE-3号着陆区至少出现了6次较大规模的岩浆充填事件,由新到老分别为EIm、EIm_1、EIm_2、Im、Im_1和Im_2,其中EIm单元年龄约为3.17Ga,Im单元年龄为3.48Ga;(2)研究区玄武岩单元铁元素成分变化不大,而钛元素含量有较大变化。并且玄武岩越年轻,铁和钛元素更加富集。对指示月表硅酸盐矿物的克里斯蒂安参数(CF)和弯曲指数(CI)进行计算,发现研究区没有高硅物质的分布;(3)研究区月海玄武岩充填活动具有多期次性,每期月海玄武岩的充填流动大体上保持由南向北方向,并且活动规模逐步减小;(4)下伏玄武岩单元EIm_1、EIm_2、Im、Im_1和Im_2的平均厚度分别为68.3m,68.6m,81.8m,59.1m和52.1m,其中EIm_1单元的厚度最大为150m,从西到东逐渐减小;Im_1最大深度为224m,位于研究区的北部,向东西两侧依次减小。  相似文献   
402.
Bull sharks Carcharhinus leucas are common along the coast of Reunion Island (South-West Indian Ocean) and were suspected to aggregate in the vicinity of an aquaculture farm in Saint-Paul Bay on the west coas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behaviour and interaction of bull sharks near aquaculture cages at Saint-Paul Bay, we deployed an experimental unbaited stationary video camera. From 175 hours of recording during daylight hours from March to April 2012, eight individual female bull sharks (seven adults and one immature)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ir natural markings. These sharks were resighted between 3 and 45 times. Residency analysis revealed site attachment under the aquaculture cages for at least three individuals over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Recorded behaviours included intraspecific social interactions such as synchronised swimming.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relatively strong paired associations for two pairs of females suggest some level of sociality among bull sharks around Reunion Island. Overall,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utility of unbaited video systems to monitor the behaviour of adult coastal sharks.  相似文献   
403.
地下水取样是地下水调查、监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工作,必须要根据调查场地的条件和调查的目的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采样,以取得真实、有代表性的样品。本文在梳理常用地下水采样方法和采样器具的基础上,介绍了行业标准《地下水采样技术规程》的编制过程及其主要内容。该规程内容涉及地下水现场测试样品、无机检测样品、有机检测样品、气体检测样品、同位素检测样品、专项样品(包括地热水样品和饮用矿泉水样品)等的采集要求、采样方法、样品保存、质量控制等。  相似文献   
404.
以神木县石峁遗址为例,探讨了应用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数字化测图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三维虚拟仿真技术等多种信息化测绘技术手段,获取神木县石峁遗址本体及周边的多种测绘数据,构建展示平台,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文物本体模型,旨在为神木县石峁遗址的保护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05.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后备资源十分稀缺,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因此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意义重大。但由于目前关于选择拆旧地块要遵守的原则以及适用的方法尚不明确,因此这项工作在开展时存在着很强的随意性。本文以灵川县为实例,研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地块选址的适宜性评价模型,并较客观地评价出该县最适宜拆旧区,为全国开展增减挂钩项目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406.
新的作战样式催生地质环境下工程构筑选址这一全新的命题。本文探究了地质要素对工程构筑选址的影响,将工程分成三大类,总结三类工程的地质影响要素;通过分析土体、岩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对工事的作用,总结陆域水体对岩体和建筑材料的物理化学作用,梳理主要的构造、地质灾害和资源类型对工程的影响,明确了六大类地质要素在工程构筑选址中的影响特性,为下一步确定各要素在工程构筑选址中的权重以及构建工程构筑选址信息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07.
石峁遗址作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本文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无人机航摄技术、GPS技术、数字化测图技术等多种测绘技术对石峁本体及周边环境进行测量,得到了多种测绘成果,是利用多种信息化测绘技术服务于文物保护的成功应用,为以后开展同类大遗址保护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408.
垃圾卫生填埋法将是青岛市今后若干年内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结合青岛市城市发展的规划思路,提出在保护环境,尤其是海洋环境的基础上,应寻找内陆场地进行垃圾卫生填埋。经遴选,小涧一带最有前景,经论证,认为小涧一带从地形地貌、地表水发育,场地取土条件,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构造条件及经济条件等各方面均满足选址要求  相似文献   
409.
本文以笔者调查资料为基础,扼要阐明了三山岛产卵场的鱼类种类、水域生物学与地理学条件及形成该产卵场的机理,并根据当前渔业资源状况,提出了建立《资源保护区》的建议,以为黄渤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10.
Grain size and water content in box-core sediments from the Clarion-Clipperton fracture zone (C-C zone) in the northeast equatorial Pacific were analyzed in detail to understand the downcore variations across a hiatus between Quaternary and Tertiary layers. Grain-size distributions in the topmost core sediments show two modes: a coarse mode (peaked at 50 μm) and a fine mode (at 2-25 μm). The coarse mode disappears gradually with depth accompanied by the dissolution of siliceous fossil tests, whereas the fine mode coarsens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authigenic minerals. Water content increases abruptly across a color boundary between an upper pale brown layer and a lower dark brown layer that is the hiatus between Quaternary and Tertiary layers. Abundant smectites and microvoid molds, which are created by the prolonged fossil dissolution in the underlying sediment, are attributed for the abrupt downcore variation of water content. Overall variations in grain size and water content in the topmost core sediments in the western C-C zone are possibly constrained by the dissolution of biogenic siliceous fossils. Variations in geotechnical properties related to these changes must be considered in the design of nodule colle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