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65篇 |
免费 | 264篇 |
国内免费 | 35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07篇 |
大气科学 | 533篇 |
地球物理 | 518篇 |
地质学 | 470篇 |
海洋学 | 247篇 |
天文学 | 37篇 |
综合类 | 104篇 |
自然地理 | 26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20篇 |
2022年 | 46篇 |
2021年 | 47篇 |
2020年 | 76篇 |
2019年 | 91篇 |
2018年 | 55篇 |
2017年 | 87篇 |
2016年 | 78篇 |
2015年 | 88篇 |
2014年 | 108篇 |
2013年 | 140篇 |
2012年 | 102篇 |
2011年 | 113篇 |
2010年 | 83篇 |
2009年 | 138篇 |
2008年 | 129篇 |
2007年 | 113篇 |
2006年 | 106篇 |
2005年 | 71篇 |
2004年 | 60篇 |
2003年 | 68篇 |
2002年 | 80篇 |
2001年 | 70篇 |
2000年 | 56篇 |
1999年 | 66篇 |
1998年 | 67篇 |
1997年 | 52篇 |
1996年 | 57篇 |
1995年 | 41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36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7篇 |
1985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5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生态福利绩效是探析自然生态与人类福利关系、衡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具。论文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2005—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市域尺度生态福利绩效,在识别其时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运用面板Tobit模型探讨驱动生态福利绩效演变的因子,最后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揭示其演变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 ① 2005—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呈现出“缓慢衰退→波动→快速发展”的演变特征;②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总体上呈“核心—外围”态势,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交界处“中部塌陷”特征明显;③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演变是在技术进步、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人口集聚、发展共享、对外开放等多因子循环累积和共同推动下形成的,存在内源转化与外源驱动双重作用路径,并且与碳排放强度密切相关。在“双碳”目标下揭示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有助于厘清自然生态与人类福利的转化机理以及生态福利绩效与碳排放的作用关系,可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
Jiafei Xiao Jingyang He Haiying Yang Chengquan Wu Jianbin Xu Yantao Li 《Resource Geology》2019,69(3):227-248
The Datangpo‐type manganese ore deposits, which formed during the Nanhuan (Cryogenian) period and are located in northeastern Guizhou and adjacent area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anganese resources in China, showing good prospecting potential. Many middle‐to‐large deposits, and even super‐large mineral deposits, have been discovered. However, the genesis of manganese ore deposits is still controversial and remains a long‐standing source of debate; there are several viewpoints including biogenesis, hydrothermal sedimentation, gravity flows, cold‐spring carbonates, etc. Geochemical data from several manganese ore deposits show that there are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Al2O3 and TiO2, SiO2, K2O, and Na2O, and strong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Al2O3 and CaO, MgO, and MnO in black shales and manganese ores. U, Mo, and V show distinct enrichment in black shales and inconspicuous enrichment in Mn ores. Ba and Rb show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K2O in manganese ores. Cu, Ni, and Zn show clear correlations with total iron in both manganese ores and black shales. ∑REE of manganese ores has a large range with evident positive Ce anomalies and positive Eu anomalies. The Post Archean Australian Shale (PAAS) normalized rare earth element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manganese ores present pronounced middle rare earth element (MREE) enrichment, producing “hat‐shaped” REE plots. ∑REE of black shales is more variable compared with PAAS, and the PAAS‐normalized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ppear as “flat‐shaped” REE plots, lacking evident anomaly characteristics. δ13C values of carbonate in both manganese ores and the black shales show observable negative excursions.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black shales formed in a reducing and quiet water column, while the manganese ores formed in oxic muddy seawater, which resulted from periodic transgressions. There was an oxidation–reduction cycle of manganese between the top water body and the bottom water body caused by the transgressions during the early Datangpo, which resulted in the dissolution of manganese. Through the exchange of the euphotic zone water and the bottom water, and episodic inflow of oxygenated water, the manganese in the bottom water was oxidized to Mn‐oxyhydroxides and rapidly buried along with algae. In the early diagenetic stage, Mn‐oxyhydroxides were reduced and dissolved in the anoxic pore water and then transformed into Mn‐carbonates by reacting with HCO3? from the degradation of organic matter or from seawater. In the intervals between transgressions, continuous supplies of terrigenous clastics and the high productive rates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euphotic zone resulted in the deposition of the black shales enriched in organic matter. 相似文献
33.
海洋公共治理是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作为适应新时期"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海洋公共治理被认作一种异于传统陆地政府治理的新型地公共治理活动,存在着自身一定的责任结构体系。收集了2012-2016年的六大类海洋责任案例(主要是海洋执法案例),以时间(t)、案例数量(q)、制度(I)、人(H)来构建"灰箱"模型,通过考察问责复发率(P)分析海洋公共责任(R)的问题及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海洋公共治理过程中应亟须重视"海洋政府"理念,问责事件也从样本数量上得到了体现;(2)海洋公共治理的目标应是防范于未然,确保责任事件的可预期化,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当基于法治的导向来重新塑造海洋政府的责任体系;(3)我国未来海洋公共治理的责任体系建构应通过立法的方式实现责任人和责任形式的可预期化,最终实现对海洋公共治理责任法治监督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4.
人口是反映国情、国力基本情况的重要指标,是区域研究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准确地预测城市人口规模,是城市与区域规划中首先要考虑的基本问题,也是保证规划科学性与可实施性的关键性前提。以西宁市2000-2011年历年总人口为样本数据,分别构建了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马尔萨斯模型、logistic模型及GM(1,1)模型,并进行模型检验。结果表明:(1)模型均通过模型精度检验且精度较高,GM(1,1)模型拟合度最高,均误差达到0.004%,马尔萨斯模型拟合度最低,为-1.440 8%;(2)分析模型预测精度差异产生原因及适用性,表明深入、准确地分析样本数据特征,恰当选择分析方法对于控制人口预测精度尤为重要。由于西宁市2000-2011年人口样本数据在2005及2009年数据存在波动性,破坏了其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及马尔萨斯模型的拟合度,导致在4种模型中,Logistic及GM(1,1)模型预测精度较高,而GM(1,1)模预测精度最高,所以采用GM(1,1)模型进行西宁市人口预测,得到西宁市人口预测的最终结果:2012年西宁市总人口将达到225.89×104人,2015年将达到233.39×104人,2020年将达到246.37×104人。从结果看,未来9 a西宁市人口将呈现持续平稳增长的态势,但随着时间推进人口增长速度将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35.
在介绍球面小波理论的基础上,推导和比较了几种球面小波,分析了最新地球重力模型——EGM96,以此为依据,把球面小波多分辨分析用于计算全球自由空气异常及重力大地水准面,并对处理结果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36.
文章是对ISO9001标准精神的一些理解,并对该标准中一些条文规定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7.
38.
模式内部变率是模拟结果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然而它对于1.5℃和2℃升温阈值出现时间不确定性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多模式数据研究了模式内部变率对1.5℃和2℃升温阈值出现时间不确定性的影响以及对未来排放情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模式内部变率对升温阈值出现时间模拟的影响与外强迫的影响相当,单个模式内部不同成员达到全球平均1.5℃或2℃增温的年份相差2~12年;其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影响极大值出现在欧亚大陆以北洋面、白令海峡周围区域、北美东北部及其与格陵兰岛之间的海域、南半球高纬地区等;低排放情景下模式内部变率的影响大于高排放情景。 相似文献
39.
40.
建筑结构响应是有效反映结构动力特性的最直接参数,开展结构动力响应实时监测可为结构抗震韧性评估提供准确的地震动输入。本文基于非结构构件损失构建结构抗震韧性评估方法,研究确定位移敏感型和加速度敏感型非结构构件的易损性模型。选择某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实时监测系统建设,基于监测数据开展结构抗震韧性评估。通过构建建筑信息模型(BIM),并在有限元分析软件OpenSees中建立结构弹塑性分析模型,利用实时监测数据实现结构模型更新,直至监测数据与模型分析结果一致。由于实时监测数据峰值较低,结构不会发生塑性变形,因此选择10条双向非脉冲地震动模拟实时监测地震记录。根据层间位移角和楼面加速度分布,开展结构功能损失评估,得到该建筑结构的抗震韧性得分。分析表明,该结构抗震性能较好,在遭受地震破坏后,会发生非结构构件脱落,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升建筑抗震韧性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