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4篇
  免费   475篇
  国内免费   658篇
测绘学   63篇
大气科学   729篇
地球物理   433篇
地质学   888篇
海洋学   307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92篇
自然地理   21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近年来厄尔尼诺期间北赤道流输运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近年来厄尔尼诺期间北赤道流输运的年际变化,本文利用海洋客观分析数据MOAA GPV(Grid Point Value of the Monthly Objective Analysis)以及P-vector方法计算了北太平洋绝对地转流,探讨了2001~2013年期间厄尔尼诺与北赤道流输运之间的关系。在此期间发生的4次厄尔尼诺事件中,北赤道流输运在2002~2003、2006~2007、2009~2010年的厄尔尼诺成熟期都出现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在2004~2005年的厄尔尼诺成熟期并没有明显的增强。进一步分析发现,在2002~2003年、2006~2007年、2009~2010年的厄尔尼诺成熟期,10°N以南的热带西北太平洋区域出现了负的海面高度异常和气旋式环流异常,这主要是由热带环流区域出现的西风异常和正的Ekman抽吸通过Rossby波西传到热带西太平洋区域所致;但是在2004~2005年厄尔尼诺成熟期,海面温度异常的分布明显不同,西风异常和正的Ekman抽吸异常明显北移,导致负的海面高度异常和气旋式环流异常出现在了10°N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区域,使得北赤道流输运在2004~2005年的厄尔尼诺成熟期没有明显的增强。  相似文献   
92.
《Resource Geology》2018,68(4):425-445
The Laiwu Fe deposit is the largest skarn‐type deposit in West Shandong in China, with an estimated reserve of 290 Mt of iron ore. Here, we investigate the occurrence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mphiboles in altered dioritic rocks of this deposit. Three generations of amphibole group minerals were identified in these rocks. The first type (Type 1) is a hornblende with a generally euhedral crystal shape, 150–500 μm in size, and dominantly occurs in the host monzonite. The second type (Type 2) of hornblende occurs as fine grains (<100 μm) or concentric rims, less than 50 μm in thickness, around the Type 1 hornblende. The third type (Type 3) of amphibole is anhedral actinolite occurring along the boundary or the cracks of the Type 1 or 2 hornblende grains. The Type 1 hornblende has higher FeO (12.5–15.6 wt.%) and lower MgO contents (11.2–14.6 wt.%) than the Type 2 hornblende, which has an FeO content ranging from 8.8 to 10.5 wt.% and MgO content ranging from 14.2 to 17.1 wt.%. The Type 3 actinolite shows the lowest FeO (4.6–6.4 wt.%) and highest MgO (19.8–21.2 wt.%) contents. We infer that the Type 2 hornblende formed from Fe‐rich hydrothermal fluids released during rapid upwelling of the crystallizing magma. The fluids were relatively reduced and enriched in Fe. The Type 3 actinolite formed by coupled dissolution and reprecipitation, and its formation is one of the features denoting Fe‐enrichment events. Our study of these types of amphibol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ore form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93.
通过对辽南瓦房店市岳山地区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在桥头组中首次发现两处冰筏坠石冰碛沉积现象。坠石大小不等,均呈椭球倒锥状,磨圆较好,岩性分别为灰褐色细粒石英砂岩和黄褐色铁质胶结细粒石英砂岩,寄主围岩岩性为黄绿色粉砂质页岩且环绕坠石沉积,两者岩性差别较大,界线清晰。另外在桥头组中采集的碎屑锆石最小~(206)Pb/~(238)U年龄为662±16 Ma(~(207)Pb/~(206)Pb年龄为884±28 Ma),可以推断桥头组形成晚于800 Ma,应为新元古代中晚期沉积产物。根据以上证据及层序学资料,笔者把辽宁地区出露的桥头组、长岭子组(康家组)厘定为辽宁地区第二次冰碛事件,形成时代确定为新元古代中北方世(南华世)。  相似文献   
94.
本文筛选出四川盆地西部(盆西型)和盆地东部(盆东型)持续性暴雨个例,深入对比两类持续性暴雨的大气环流特征和直接造成持续性暴雨的西南低涡维持的机理.四川盆地的短波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配置有利于持续性暴雨的维持,盆东型的降水强度较盆西型个例强,高空急流位置偏南,南亚高压的强度更强,高层辐散更强,对流层中层副热带高压偏东偏南.盆西型的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南海,而盆东型的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合成涡度收支的结果表明散度项是两类持续暴雨中西南涡维持的主要原因,但盆西型中,垂直平流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95.
It is unclear whether the South China blocks have an affinity with continental Gondwana due to a lack of direct Pan-African magmatic and metamorphic features. In this study, we conducted U-Pb geochronological and Lu-Hf isotopic analyses for detrital zircons from a sandstone of the Chang’an Formation of the Nanhua Group in the Longsheng region of northern Guangxi, with the aim of constraining the timing of sedimentation and information as to its source, as well as seeking evidence for Pan-African events in the South China block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ges of detrital zircons peaked at 654.7 ± 6.2 Ma, 773.2 ± 4.1 Ma and 821.9 ± 6.5 Ma, with some at 920–870 Ma; the youngest age indicates the existence of the Pan-African thermal event. The εHf(t) and TDM2 values demonstrate that the study area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f crustal growth at 3.0–2.4 Ga, 2.1–1.5 Ga and 1.3–0.9 Ga. With intensively distributed Neoproterozoic mafic-ultramafic and granitic plutons emplaced at 830–810 Ma along the southwestern section of the Jiangnan Orogenic Belt and positive εHf(t) values from a large group of zircon grain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sediments of the Chang’an Formation (of Nanhua Group) were largely sourced from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Comparison with the zircon age spectra of the Cathaysian block shows that about 79% of the Pan-African aged detrital zircon grains that have TDM2 = 1352–1031 Ma and εHf(t) = 3.68–8.79, were sourced from the recycled Grenvillian crust of the Cathaysian block, suggesting that the Cathaysian block had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Gondwana.  相似文献   
96.
早侏罗世托阿尔期早期大洋缺氧事件(Toarcian Oceanic Anoxic Event,~183.8 Ma)是一次全球性的多幕式生物—环境事件,其在四川盆地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亦有显示。对采集自川东北地区大安寨段的鱼粪化石进行形态学描述和内含物分析,发现鱼粪化石中含有大量的磷质成分,多为未经消化的鱼骨化石,另有大量介壳类化石与有机质混杂在一起。据露头岩性和显微薄片特征认为: (1)粪化石呈螺旋状,生产该粪化石的鱼类为大型肉食性鱼类,其喜食小型鱼类和软体动物等,推测可能是肺鱼类(角齿鱼);(2)鱼粪化石形成于开放型淡水湖泊中的半深湖—深湖区,其中湖泊表层含氧量丰富,主要由生产者、消费者构成了研究区早侏罗世托阿尔期大型湖泊生态系统,食物链较为复杂,而湖底为水动力条件较弱的还原环境。该研究成果可为早侏罗世托阿尔期大洋缺氧事件在湖泊中的沉积响应及生态影响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7.
利用全国228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6年逐日降水资料,基于对暴雨区进行连续追踪的思路,采用暴雨相邻站点数和暴雨区中心距离确定了中国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客观识别方法;根据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平均强度、持续时间和平均范围构建了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综合强度评估模型。利用该客观方法对1961—2016年中国的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识别,并分析其气候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我国区域性暴雨过程年均38.5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一年各月均可出现,但主要出现在4—9月,其中7、8月发生最为频繁,6月区域性暴雨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综合强度强,这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现象有关。一年中,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出现日期平均为3月6日,末次出现日期平均为11月14日;1961—2016年,我国年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出现日期呈明显提前、末次日期呈显著推后、暴雨期呈显著延长的变化趋势;年发生总频次呈微弱增多,较强区域性暴雨过程次数呈明显增加趋势;区域性暴雨过程的覆盖范围和综合强度均呈显著增大趋势。南方型区域暴雨过程变化趋势与全国的基本一致;北方型首次日期呈提前、末次日期呈推后趋势,发生频次有微弱减少趋势,覆盖范围、持续时间、综合强度均无明显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8.
利用1961年1月—2014年12月Hadley气候预测研究中心的全球海表温度(SST)资料,NECP/NCAR逐日风场、比湿等再分析资料,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753站逐日降水、160站逐月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东部(EP)型和中部(CP)型两类El Niňo事件次年夏季长江-黄河流域降水(简记为EP型和CP型降水)低频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低频水汽输送差异。结果表明,1)平均而言,EP型降水主要有10~20 d(最显著)以及20~30 d(次显著)低频周期;CP型降水主要有10~20 d的低频显著周期。与之相关的纬、经向水汽通量最显著低频周期也为10~20 d。2)影响EP、CP型低频降水共同的低频水汽环流系统主要有:菲律宾群岛附近的异常反气旋式水汽环流和渤海湾附近(日本东南侧)的异常气旋式(反气旋式)水汽环流。另外,影响EP(CP)型低频降水的还有来自巴尔喀什湖东北部异常气旋式水汽环流(孟加拉湾、苏门答腊岛以西的异常气旋式水汽环流对和贝加尔湖西、东两侧的异常气旋式、反气旋式环流)。3)EP型降水暖湿水汽主要源自南海,冷湿水汽主要源自西北太平洋,冷空气来自巴尔喀什湖东北部和贝加尔湖西北侧。CP型降水暖湿水汽少量来自阿拉伯海和印度洋,大量来自热带西太平洋,冷空气主要来自贝加尔湖西北侧。  相似文献   
99.
张文龙  崔晓鹏  黄荣  黎慧琦 《大气科学》2019,43(5):1171-1190
本文利用雷达、加密地面自动站等高时空分辨率的观测资料,结合NCEP 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等资料,对2011年6月23日发生在北京城区的极端强降水事件开展了细致的观测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极端强降水事件,主要是由向东南移动的东北—西南走向的飑线右端的强降水超级单体(High Precipitation Supercell,简称HPS)造成的,这是目前已有文献记载的中国发生纬度最高的HPS。HPS在移动方向的右后侧和右前侧均有明显的“V”型入流,这不同于已有HPS模型,表明中、低层干冷空气和低层暖湿气流特征显著。在环境条件方面,存在对流层低层逆温层,其能量存储盖作用使得雷暴具有爆发性增强的潜势,但该逆温层是在08:00~14:00(北京时,下同)的6小时内形成的,对业务预报极具挑战性。相对其他大气层结热动力参数, 风暴相对螺旋度和粗理查逊数在14:00较08:00显著增大,对HPS的发生具有一定指示作用。高空偏西风急流和低层偏东风活动显著,使得北京地区的水平风垂直切变增强,形成上干下湿的对流不稳定以及次级环流圈。高空急流造成强烈的相当位温差动平流,促进对流不稳定度发展加强。结合复杂地形作用,在北京西部100 m地形高度线附近形成显著的平原暖湿空气与山地干冷空气的干湿分界线以及风场辐合线。水汽供应主要源自低层偏东风和本地水汽积累。当飑线从西北方向侵入北京并向东南方向移动时,在北部山区,由于条件不足,雷暴没有显著发展加强;然而,在西部山区,在湖面、城市热岛、低层偏东风、冷池出流共同作用下,加之其他有利的环境条件,飑线右端雷暴强烈发展加强,特别是当经过100 m地形高度线附近时发展成为HPS,进而造成石景山区模式口站的大暴雨中心。  相似文献   
100.
2016年1月低温事件的季节内振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ECP/DOE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6年1月发生在我国南方的持续低温事件。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存在明显的季节内振荡特征,其中准双周振荡为气温变化的主要模态。此次低温事件之所以达到寒潮级别,是由于天气尺度变化与10~20 d气温准双周振荡处于相同的降温变化过程中。准双周尺度的冷中心与天气尺度冷中心均从中高纬度向低纬地区传播,并在我国南方汇合,从而引起持续性的低温。通过诊断温度局地变化方程发现,此次天气过程中,温度平流项和绝热变化项是近地层局地温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天气尺度气温变化与10~20 d低频振荡对持续降温都有较大贡献,天气尺度降温略大于低频降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