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9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278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426篇
地球物理   133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21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7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71.
A method is described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background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The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on the data from 6 observatories for which records of >8 years were available.A global-scal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CO2 concentration in the troposphere with a characteristic time-scale of 2–3 years has been confirmed throughout the period of the records. These variations are estimat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carbon cycle imbalances of 2–3 Gt or annual net exchanges between the atmosphere and another carbon reservoir(s) at a rate of about 1.2 Gt of carbon per year. Lag correlations and amplitude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records suggests a low latitude southern hemisphere origin to this phenomenon.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CO2 increase are found to be correlated with those observed in data for Pacif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and Pacific witd stress, the 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 and the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However multiple regression studies found that once the 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 is used as an explanatory variable for CO2 variations, the inclusion of additional geophysical variables does not give an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regression.  相似文献   
972.
利用卫星测高技术监测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 1 993~ 1 999年期间的 T/ P测高数据计算了东中国海 1 1个潮汐调和常数值 ,其振幅精度优于± 4cm;利用 Topex卫星测高数据 ,以优于± 7cm的精度监测了 1 997年太平洋的厄尔尼诺过程 ;利用 T/ P数据分析了全球和中国海海平面季节性变化 ,全球海平面季节变化趋势是第一、四季度上升 ,第二、三季度下降 ;而中国海则相反 ,第一、四季度下降 ,第二、三季度上升  相似文献   
973.
Niño海区冷暖事件的小波功率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NOAA/CPC发布的1950.1-2003-12期间Nino海区的SSTA资料,采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SST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结构及其强度变化。结果表明,Nino各海区的SSTA序列表现出多层次相互嵌套的时频结构,经检验存在着2~7a、8-20a和30a以上尺度的变化周期;10a以上和1a以下时间尺度的周期信号能量较弱。显著性变化周期的能量主要集中在2~7a的周期振荡上;同一事件在不同海区的频率结构也不完全相同,冷暖事件的振荡能量和显著性水平从东向西有低频增大而高频减弱的变化趋势,时域中1970年以后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974.
基于1979年到2016年多种再分析资料,本文分析了El Ni?o衰减年热带北大西洋的海温异常.结果表明,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在此期间呈显著变暖趋势.10次El Ni?o事件的合成结果表明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在El Ni?o事件峰值之后的春季达到最大值,并持续到夏季.一般而言,这种异常与三个因子有关,即El Nino,北大西洋涛动和长期趋势,能分别导致局地海温上升0.4℃,0.3℃和0.35℃.1983年和2005年的对比分析表明,尽管El Ni?o强度对春季北大西洋海温起到决定性作用,与长期趋势密切相关的前冬海温也很重要.此外,超前-滞后相关结果表明北大西洋涛动超前海温约2-3个月.比较两个冬季相反位相北大西洋涛动的年份(即1992年和2010年),表明北大西洋涛动也能调制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冬季负位相北大西洋涛动能显著增强El Ni?o的强迫影响,反之亦然.换言之,如果北大西洋涛动与El Ni?o位相相合,衰减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才更为显著.因此,为全面理解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变化,除长期趋势外,还必须考虑El Ni?o和北大西洋涛动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975.
利用美国NCEP资料分析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与ENSO的关系,揭示了1997年El Ni o事件的发生,与赤道中西太平洋地区大气 ISO在 1996年冬到 1997年春期间的异常增强有重要关系。而且该地区 ISO的异常增强并不主要由赤道印度洋地区移来,主要表现为ISO在印度尼西亚上空被激发增强和东传。印度尼西亚地区ISO的被激发,则是由于东亚冬季风强异常在该地区引起的强对流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76.
A hybrid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model is designed,which consists of a global atmospheric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L9R15 AGCM)and a simple ocean model(ZC ocean model over tropicalPacific).Using the model,experimental predictions are performed for the 1986/87 El Nino eventand the 1988/89 La Nina event with and without the Tibetan Plateau respectively(called TPFORC and NTP FORC hereinafter).It is found as follows:(1)The coupled system cansuccessfully predict the El Nino or La Nina event even if the Tibetan Plateau orography is notincluded in the model.The patterns of SSTA and wind anomalies in the model without the TibetanPlateau are similar to those with the Tibetan Plateau,which further verifies the fact that ENSOprocess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air-sea interaction in tropical Pacific.(2)However.the existenceof the Tibetan Plateau exerts its influences on the intensity and duration of El Nino(or La Nina).It is unfavorabl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westerly anomalies,so to some extent,restrains the development of El Nino,but favors the development of La Nina.(3)Effects of theTibetan Plateau orography on the wind anomalies in the coupled system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uncoupled AGCM simulation.  相似文献   
977.
1997年夏季华北特大干旱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1997年华北地区出现历史上的罕见的特大干旱,酷热灾害的情况,并对造成灾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78.
东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年代际、年际构成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NCEE/NCAR再分析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英国气象局和英国大气资料中心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使用周期分析、奇异值分解和旋转EOF分析方法,分析了东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年代际、年际构成及成因。结果表明:(1)东北夏季降水异常构成中年代际、年际变化相对均衡,在局地年际变率中,东、南部年代际变化略强于西、北部。(2)在年代际、年际尺度上,东亚夏季风增强(减弱),则东北降水偏多(偏少)。(3)E1 Nino事件与东北区夏季风异常无直接联系.故与东北夏季降水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979.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20年至30年。近100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见表1)。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却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高空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大陆向太平洋中央移动;低空气流正好相反,使中太平洋海面升高。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正好相反。中太平洋海面反复升降导致地壳跷跷板运动,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980.
黄河断流事件的发生是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人类生产活动用水量急增与天然径流量骤减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作为天然背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引起黄河断流的所有气候因子中,降水减少的贡献最显著,其次是蒸发增加的影响。当代黄河断流事件的发生和持续加重似与El Nin~o事件的频繁发生及其持续强劲有某种关联,本文即通过对黄河径流及其流域内的降水、蒸发、气温等方面气候因素与El Nin~o事件的遥相关作用进行分析,寻求导致黄河径流减少的可能原因,从而揭示黄河断流与El Nin~o事件的联系。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ElNin~o事件发生时,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减少10.35%,可造成黄河年径流减少12.95%(含有来自蒸发增加所造成的影响),约相当于减少73.45×108m3的水量。随El Ni~no事件强度的加深,降水量与径流量均迅速递减,强El Nin~o事件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减少20.43%,黄河径流量减少25.59%(147.17×108m3);1997年断流最严重时降水减少30.62%,径流骤减40.27%(229.96×108m3)。可见El Ni~no事件对黄河断流所造成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