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8篇
  免费   412篇
  国内免费   482篇
测绘学   615篇
大气科学   189篇
地球物理   481篇
地质学   1277篇
海洋学   505篇
天文学   422篇
综合类   229篇
自然地理   21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129篇
  2019年   170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46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164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179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88篇
  2008年   180篇
  2007年   190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78篇
  2004年   165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为有效解决地震解释中层位追踪的闭合,经岩芯、测井数据、速度资料、属性剖面、合成记录制作等分析,对滨参1井重新进行了地震地质层位的标定。与前人标定的结果比较,基底顶面T5反射时间由2 100 ms调整为1 843 ms;城子河组顶面T4-2的反射下调一个相位。依据本次标定结果新的解释方案,绥滨组 东荣组由原解释方案的全区分布改为局部分布,且向北有增厚趋势;对城子河组顶面埋深由1 692 m调整为2 246 m,城子河组厚度的计算也相应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52.
浅谈欧洲规范Eurocode 8-结构抗震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单介绍了欧洲规范(Eurocodes)的基本情况,概括给出了欧洲规范8-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内容和特点,进而在抗震设计基本要求、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基本原则两个方面与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进行了比较和评述,然后在场地类别、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等几个方面对两规范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和评述。  相似文献   
453.
设定地震及其烈度影响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定地震常用于震害预测、地震小区划和重大工程选址,烈度衰减模型反映了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分布。设定地震包括确定性和非确定性设定两种方法,确定性方法基于构造或历史地震,非确定性方法是基于概率危险性方法,用于估计区域或城市未来可能遭遇的地震危险。缺失等震线或震害记载不详的历史地震和概率设定地震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地震破坏影响,借助于烈度衰减关系模型和GIS,可直观地判别其影响分布情况,便于设定地震的取舍。  相似文献   
454.
采用硫酸铵分部沉淀与凝胶过滤的方法,进行藓羽藻Rubisco的分离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藓羽藻Rubisco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呈两条清晰条带,分别为Rubisco大亚基与小亚基;与菠菜相比,藓羽藻Rubisco大亚基分子量与菠菜基本相同,而小亚基较之稍大一些。藓羽藻Rubisco活力测定结果表明,Rubisco分离过程中用硫酸铵分部沉淀后活力降低许多,分离后活力有所上升,但仍比粗提液活力弱;在Rubisco活力测定过程中,藓羽藻Rubisco的活化温度与其它物种Rubisco活化的温度不同,在低温下活化效果较好。这些结果说明Rubisco的酶活力受硫酸铵的影响而且藓羽藻Rubisco相对陆地高等植物结构不稳定。  相似文献   
455.
荔湾3-1外输海底管道中落管抛石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猛  孙国民 《海洋工程》2015,33(3):86-92
落管抛石是进行深水抛石的一种工程技术,可作为保证管道稳定性、处理悬跨、抑制隆起屈曲和进行跨越支撑的工程解决方案。系统研究了抛石在波流作用下的稳定性,落石对管道冲击的影响以及施工技术。针对南海环境条件下的抛石稳定理论进行了修正;分析了三层聚丙烯涂层管道在落石冲击下的可接受抛石粒径;提出同时结合石块稳定性结果和管道抗冲击性能要求下的石料分级的方法;最后,对该技术在荔湾3-1外输海底管道的工程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456.
利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80-2010年的物质平衡、水文气象实测资料, 分析了1号冰川1980-2010年的各高度带物质平衡特征, 进而分析了1984-2010年纯积累和纯消融的变化特点及其与气象要素、冰川融水径流变化的关系. 结果表明: 1号冰川物质平衡处于持续的负平衡, 纯积累量与年降水的相关系数为-0.16, 纯消融量与年均温的相关系数为0.61, 与夏季(6-8月)气温的相关系数为0.78. 2010年1号冰川为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强消融年(bn=-1 327 mm), 整个冰川处于消融区(平衡线高度大于海拔4 484 m, 积累区面积为0), 同时东、西支冰川各高度区间的物质平衡变化也与往年度显著不同, 说明2010年是1号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的特殊年份, 也有可能1号冰川的物质平衡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亏损变化阶段. 对其径流数据的分析还表明, 温度对径流的影响大于降水对径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57.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Ms8.1级地震,对我国西藏地区造成较大人员伤亡与房屋破坏,道路、通讯等生命线工程及水利等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本文介绍了本次地震的基本情况,并在现场地震烈度调查和地震损失评估的基础上,对灾区震害情况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灾区房屋类别与破坏情况以及生命线系统与各行业的受损情况。通过分析此次地震的灾害特点,指出了灾区在抗震设防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应加大地震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科学编制恢复重建规划,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提高农牧民抗震设防意识,加强农牧区房屋建筑的指导和监管,减少地震人员伤亡和损失,促进西藏地区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58.
通过对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地面对比观测原型系统中古丰、寺滩和坪城地电场观测数据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3个台站的地电场观测数据均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常日变化形态;(2)在磁暴发生期间,地电场各测向均记录到了同步的地电暴变化,其最大变幅均明显高于正常日变;(3)寺滩地电场记录到临震前的数据异常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地震事件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459.
金矿遥感探测之关键在于成矿构造及铁氧化物、含羟基蚀变矿物的信息提取。JERS—1SAR在构造探测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可通过噪斑消除及边缘增强的空间滤波来提取构造信息。LandsatTM可通过主成分变换,比值分析-主成分变换来提取蚀变矿物波谱信息、抑制植被波谱干扰。这两种遥感数据的复合处理可综合蚀变与构造信息。  相似文献   
460.
Eighty-two cor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Spring Valley #1 well which penetrates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strata in the Late Devonian–Early Permian Maritimes Basin. The strata consist of alternating sandstones and mudstones deposited in a continental environmen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characterize the relationship of sandstone porosity with depth, and to investigate the diagenetic processes related to the porosity evolution. Porosity values estimated from point counting range from 0% to 27.8%, but are mostly between 5% and 20%. Except samples that are significantly cemented by calcite, porosity values clearly decrease with depth. Two phases of calcite cement were distinguished based on Cathodoluminescence, with the early phase being largely dissolved and preserved as minor relicts in the later phase. Feldspar dissolution was extensive and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porosity. Quartz cementation was widespread and increased with depth. Fluid inclusions recorded in calcite and quartz cements indicate that interstitial fluids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stratigraphic column were dominated by waters with salinity lower than that of seawater, the middle part was first dominated by low-salinity waters, then invaded by brines, and the lower part was dominated by brines.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fluid inclusions generally increase with depth and suggest a paleogeothermal gradient of 25 °C/km, which is broadly consistent with that indicated by vitrinite reflectance data. An erosion of 1.1–2.4 (mean 1.75) km of strata is inferred to have taken place above the stratigraphic column. δ18O values of calcite cements (mainly from the late phase) decrease with depth, implying increasing temperatures of formation, as also suggested by fluid-inclusion data. δ13C values of calcite cements range from −13.4‰ to −5.7‰, suggesting that organic matter was an important carbon source for calcite cements. A comparison of the porosity data with a theoretical compaction curve indicates that the upper and middle parts of the stratigraphic column show higher-than-normal porosity values, which are related to significant calcite and feldspar dissolution. Meteoric incursion and carboxylic acids generated from organic maturation were probably responsible for the abundant dissolution ev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