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9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77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122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310篇
海洋学   6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2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孙宝民  丁致中 《江苏地质》2002,26(3):135-138
系统地介绍了常州地区地质特征,分析了常州地区地下热水形成和赋存的地质背景和条件,对开发该地区地热资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42.
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异原因分析   总被引:56,自引:10,他引:56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和扩展是历史、自然、社会等综合因素长期演化的结果,现人世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影响着我国东中西部经济梯度的扩大。我国西部的发展必须实行全方位开放的战略,但重点仍应面向环太平洋地区的我国东中部,并且努力加快连通东西部的交通大动脉的建设。  相似文献   
243.
淮安芒硝资料的开发利用已使基我国东部新崛起的开采与加工基地,但问题也随之逐渐显现出来,主要是缺乏通盘规划、盲目扩大生产规模、污染环境以及勘查和基础设施跟不上等。就以上问题,作者对淮安芒硝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44.
本文通过对工程建设区岩溶发育特征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阐述了在岩溶地区建筑物地基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45.
吉尔吉斯斯坦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地处中亚中心,山地众多,山脉纵横,冰川广泛发育,水资源十分丰富,是中亚五国的水塔,控制着中亚五国的水资源命脉.吉尔吉斯斯坦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巨大且发展意愿十分强烈,研究其水资源及开发利用对找寻妥善的中亚水资源问题解决之道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分析介绍了吉尔吉斯斯坦自然地理以及与水资源形成有关的气候、地形地貌和冰川融雪概况,评价了吉尔吉斯斯坦水资源总量.然后在阐述吉尔吉斯斯坦独立以来至今的社会经济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介绍了其主要水资源开发工程与水力发电、用水量变化,并对吉尔吉斯斯坦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246.
青藏高原与三江并流区新构造期划分及环境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庆忠 《云南地质》2007,26(4):387-396
青藏高原隆升成为高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生代环境演化的重要事件。青藏高原在新构造期上升阶段可划分为非高原-准平原时期和高原发育时期(包括低高原阶段、高高原阶段、世界屋脊阶段)。作为青藏高原东南部和东南缘的三江并流区,新构造时期上升阶段可划分为:地表夷平-准平原时期、高原雏形-岭/盆/谷形成时期、强烈抬升-高原形成期、高原裂解-纵向岭谷发育期等。各新构造期的构造运动的环境效应有所不同。经漫长的地质历史演进,形成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247.
杜建国 《江苏地质》2013,37(4):657-662
泰州地处江苏中部的长江冲积平原,浅层地热能资源丰富。通过对该市城市规划区第四纪岩土体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地温场背景等调查研究和6个岩土体现场热响应测试,获取了该区域不同岩土体的热物性参数,查明了浅层地热能的赋存条件、分布特点及规律,评价了浅层地热能的可采资源量,并提出了可行的开发利用方案及建议。  相似文献   
248.
地热作为一种“热、矿、水”三位一体的清洁新能源和资源,越来越受重视和利用。经过初步调查和可行性研究,密云地区具有地热赋存条件。本文介绍了密云周边地热开发现状,提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地热资源的设想。  相似文献   
249.
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该文评述了我国气象卫星资料接收的现状以及未来几年我国可以接收到的丰富气象卫星资料,并分析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50.
Kate Manzo 《Geoforum》2003,34(4):437-456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ise of rights-based development (RBD) and its endorsement by prominent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such as the United N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ies (IDAs) like the World Bank. It situates RBD in global political context and analyses it in rela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politics of neo-liberal adjustment policies in Africa. The paper shows how RBD emerged against a backdrop of debate about four international issues associated with neo-liberalism and its discontents, namely globalisation and uneven development; capability and good governance; human rights and human development; and NGOs in the politics of development. Debates about those four issues keep repositioning the state as the central actor in RBD, and holding the state accountable for development (or the lack thereof)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The paper’s basic point is that state-centric RBD is paradoxical and highly political. Greater accountability is being demanded of states––especially in Africa––from the same neo-liberal forces (such as the World Bank) charged with weakening state capacity, undermining democracy, and diminishing state authority. In terms of international power relations and the politics of development, RBD does signal something of a willingness to rethink certain aspects of the dominant neo-liberal agenda. And yet adjusted states are being subjected––in the name of RBD––to novel methods of international surveillance and forms of conditionality. States are ultimately held responsible for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even when it is non-state actors (and their neo-liberal policies) that caused those rights to be violated in the first place. RBD is, therefore, a partial answer (at best) to the questions of empowerment and change raised by critics of neo-liberal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