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1篇
  免费   696篇
  国内免费   682篇
测绘学   368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450篇
地质学   2149篇
海洋学   520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406篇
自然地理   146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172篇
  2021年   179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216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202篇
  2011年   232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182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48年   2篇
  1941年   2篇
  192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东北亚地区下方地幔过渡带与太平洋俯冲滞留板片的相互作用对于区域深部物质运移和区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影响.基于中国国家数字台网记录的发生于鄂霍次克海与千岛群岛地区的两个深源地震的宽频带波形资料, 我们发现了与660-km间断面上方一个特殊界面有关的清晰的新P波三重震相波形; 通过对观测波形进行波形拟合以及搜索分析, 本文获得了东北亚边缘地区下方660-km间断面附近的精细速度结构.结果表明: 东北亚边缘下方的660-km间断面之上存在一高速异常层, 其具有尖锐的速度异常上界面, 深度介于455~510 km之间, P波速度异常达2%~4.5%;与此同时, 该地区下方660-km间断面整体速度跃变量较小, 且存在0~15 km的下沉; 660-km间断面下沉与高速层上界面的形态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均表现为西浅东深、南浅北深的特征.结合前人研究结果, 我们推测受日本—千岛海沟回撤速率差异的影响, 西北太平洋俯冲板片对上地幔底部间断面作用的差异是造成660-km间断面整体形态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 而俯冲板片在地幔过渡带内的滞留并向西展平堆积使得板片上界面西侧较东侧更浅; 滞留板片上界面的速度异常特征显示, 俯冲沉积物可能到达地幔过渡带且经脱水相变形成了含黄玉的矿物.

  相似文献   
962.
断层相互作用对中国川滇地区地震危险评估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1904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四川、云南地区的强烈地震所伴生的库仑应力变化. 研究区涉及了中国大陆最活动的地震带. 由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沿喜马拉雅会聚带的碰撞, 菱形区域的构造运动受到西藏高原向东扩展的影响,在东——西方向上受到主要板内走滑断裂运动的调节. 在研究区,断层顺时针逐步旋转,转动角达90deg;, 造成了应力场的复杂性. 计算了由强地震(MSge;6.5) 的同震滑动和连续构造加载在主要断裂上产生的库仑破裂函数变化(Delta;CFF). 在应力评估模型的每一步, 对是否能触发下一次地震的可能性都进行了判断. 最后,模型给出了下一次地震中断层易于破裂的证据,对未来危险性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963.
高烈度区隧道洞口段地震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皇民  高波  魏来 《地震研究》2008,31(2):180-185
在地震高烈度区,公路隧道有可能遭受严重震害,尤其是洞口段,为抗震薄弱区.采用FLAC3D软件,从土-结构相互作用模型出发,运用数值分析方法对隧道洞口段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分析认为,在抗震设计中应重视隧道仰拱以及墙脚处于不利位置的情况,加强配筋;在施工中要充分重视围岩的作用,使其能与结构共同作用,减轻结构的损害.  相似文献   
964.
节理岩体锚杆的综合变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伟  刘泉声 《岩土力学》2012,33(4):1067-1074
在总结国内外对节理岩体中锚杆加固机制的试验研究和理论探讨基础上,综合考虑锚杆的切向和轴向变形能力,建立节理锚固锚杆在剪切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模型,将节理锚固锚杆的变形区划分为弹性变形段和挤压破坏段,引入表征挤压破坏段长度的变量,对锚杆与岩体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推导了剪切荷载与剪切位移和轴向荷载与轴向位移的关系。通过分析锚杆的屈服破坏形式,得到了确定挤压破坏段长度的方法。最后,通过算例分析了挤压破坏段长度与锚杆直径、岩体强度、锚固角度等参数的关系,得到了以下结论:(1)节理锚固锚杆抗剪作用的实质是锚杆调动岩体的抗压强度抵抗节理切向荷载。在抗压强度较高的硬岩中,挤压破坏段局限于节理面附近,锚杆影响范围小;而在抗压强度较低的软岩中,挤压破坏段较大,而且会产生较大的剪切变形,锚杆影响范围较大。(2)锚杆屈服破坏形式与岩质和锚杆直径有关。硬质岩体发生剪切屈服,而较软岩体中容易发生弯曲屈服;小直径锚杆一般直接剪切屈服,而大直径锚杆可能发生弯曲屈服。锚杆屈服破坏后出现塑性铰,挤压破坏段范围在节理一侧约为直径的1~2倍,继续增加剪切荷载,挤压破坏段长度不再增大。(3)随岩质的不同,锚杆锚固节理的最优锚固角变化较大。岩质较硬时,最优锚固角度较小,反之则较大。  相似文献   
965.
板状金矿体的资源/储量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地质块段法在板状金矿体资源,储量计算中的准确性,结合实例着重对各项计算参数的确定方法进行了论述;介绍了块段投影面积的平行线计算法及坐标计算法;强调用加权平均法求得块段平均厚度及平均品位;提出块段体积的计算宜采用斜面积与投影厚度的乘积,以补偿波状起伏的矿体因投影而减少的体积。  相似文献   
966.
鄂尔多斯盆地内陕北斜坡构造上延长组长2段油藏分布分散,成藏机制特殊。为指导长2段油藏的下一步勘探,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和试油资料,研究了塞152油藏的构造、沉积和油藏特征,探讨了油藏成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塞152油藏为一个发育在低幅度构造上的构造—岩性边底水油藏。砂体展布受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控制,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属于中-低孔、低-特低渗储层。油层分布受构造和岩性双重控制。由于构造幅度低且夹层发育,导致油水分异不彻底,不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但发育了边底水。油藏的形成与油气沿延长组顶面不整合面和基底断裂的垂向输导以及目的层内的水平运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67.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地球物理场的分界线。它在磁场上呈现出一条NNE向线性正磁异常带,它的重力场特征表现为规模较大的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带。在断裂带的两侧,其区域磁场、区域重力场无论是场值大小,还是异常规模以及各异常的展布形态等诸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区别。地球物理特征揭示郯庐断裂带深部构造,为研究重点矿产分布规律及地震灾害预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68.
漫溃堤洪水联算全二维水动力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应对河道洪峰流量增大和漫溃堤长历时相伴发生的洪灾现象,借鉴全二维气相色谱理论提出全二维水动力模型概念,建立了模拟河道和灌区洪水演进的漫溃堤洪水联算全二维水动力模型,并采用Roe格式的近似Riemann解对界面通量进行数值求解。模型内通过漫溃堤堰流公式成功实现河道与灌区的耦联,考虑溃口展宽变化,加密处理河道网格,采用热启动与干湿水深理论对模型进行优化,并利用加大糙率法对村庄较为密集的地形进行优化处理,尽可能反应地面真实情况。将该模型应用于黄河宁蒙段河道与左右岸灌区的漫溃堤洪水演进模拟,计算结果合理可靠,流场分布均匀光滑,初步验证了模型的精度及可靠性,研究成果对河道溃决洪水的精细仿真模拟和该地区洪水风险分析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69.
岩性油气藏是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的主要油气藏类型,其中双阳组是莫里青油田勘探主要目的层。通过分析岩芯、录井、测井及试油测试资料,双二段由上至下可以分为5个砂组,各个砂组均主要发育水下扇和扇三角洲沉积砂体,且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缘同生断裂控制下的靠山凹陷附近。同时,莫里青断陷发育较厚的暗色泥岩,较高的有机质丰度,达到了好烃源岩的标准。双二段各个砂组砂体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在剖面上主要呈"泥包砂"特征,其近烃源岩分布的特征有利于形成小而肥的透镜状砂体油气藏。试油结果表明,产油量大于1 t/d的井80%分布在双二段的四砂组,是双二段主要油气产层。该岩性油气藏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靠山凹陷的伊22和伊39两个井区附近的水下扇砂体中。  相似文献   
970.
龙门山南段邛西断层转折褶皱磁组构及其有限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开  贾东  罗良  张明正  李一泉 《地质通报》2014,33(5):629-640
龙门山南段位于四川盆地以西,其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对于认识青藏高原东缘的变形机制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磁组构是一种灵敏的应变指示计,在变形微弱的沉积岩地区尤为适用。在龙门山南段邛西断层转折褶皱不同构造部位选取48个采样点开展磁组构研究,分析断层转折褶皱的有限应变特征及区域构造变形机制。实验结果表明,邛西地区上白垩统中主要载磁矿物为高矫顽力的赤铁矿,背斜整体应变较弱,且存在3种类型的磁组构,以沉积磁组构和初始变形磁组构为主,铅笔状磁组构少见,主要存在于靠近褶皱中段的前翼部位,说明断层转折褶皱前翼较后翼和核部应变强,且中段地层应变较其他部位更为强烈。此外,各采样点磁线理的优势方位为近南北向(N10°E),表明邛西断层转折褶皱的形成与龙门山南段晚新生代近东西向的地壳水平缩短有关,暗示龙门山南段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在晚新生代存在转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