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7篇
  免费   984篇
  国内免费   907篇
测绘学   359篇
大气科学   1143篇
地球物理   1980篇
地质学   2066篇
海洋学   276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367篇
自然地理   21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146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139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187篇
  2015年   233篇
  2014年   273篇
  2013年   236篇
  2012年   296篇
  2011年   308篇
  2010年   230篇
  2009年   258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277篇
  2006年   261篇
  2005年   266篇
  2004年   257篇
  2003年   248篇
  2002年   209篇
  2001年   193篇
  2000年   199篇
  1999年   203篇
  1998年   188篇
  1997年   153篇
  1996年   171篇
  1995年   151篇
  1994年   115篇
  1993年   115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In the Lake Guillaume-Delisle area of subarctic Québec, storm-generated alluvial fans have been active sporadically throughout the Holocene. In this study, we propose that the persistence of late-lying snowpatches in fan catchments during Holocene cold episodes promoted alluvial fan activity by lowering the precipitation threshold required to trigger a torrential event. This hypothesis was tested by characterizing the depositional processes responsible for alluvial fan formation below snowpatches, and by reconstructing the Holocene alluvial fan activity. Stratigraphic and sedimentary analyses conducted on seven alluvial fans revealed that they were deposited by torrential activity leading to waterlaid, transient, or hyperconcentrated deposition. The chronology of the storm-generated alluvial fans — based on 22 radiocarbon dates — indicates that torrential activity was enhanced during the cooler Late Holocene (i.e., after ca. 3500 cal. yr BP). Snowier winters and cooler summers were beneficial to nival activity, allowing the persistence of larger snowpatches throughout the summer and fall seasons. Rainfall-induced thaw of such snowpatches during rainstorm events is inferred to have contributed to alluvial fan activity by increasing water availability. Three peaks of alluvial activity occurred during the Late Holocene (2950–2750, 1900–1400, and 800–300 cal. yr BP) and are indicative of increased storminess resulting in higher fan activity. Increased fan activity during cooler episodes was concurrent with increased runoff activity in the immediate pronival area. This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nivation below snowpatches and pinpoints the role of nivation in enhancing geomorphological activity during period of cooler and more humid climate in subarctic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33.
The authors identify and describe the following global forces of nature driving the Earth’s climate: (1) solar radiation as a dominant external energy supplier to the Earth, (2) outgassing as a major supplier of gases to the World Ocean and the atmosphere, and, possibly, (3) microbial activities generating and consuming atmospheric gases at the interface of lithosphere and atmosphere. The writers provide quantitative estimates of the scope and extent of their corresponding effects on the Earth’s climate. Quantitative comparison of the scope and extent of the forces of nature and anthropogenic influences on the Earth’s climate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at the time of broad-scale public debates on current global warming. The writers show that the human-induced climatic changes are negligible.  相似文献   
34.
GPS高程拟合的方式及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范围不大的区域中,高程异常具有一定的几何相关性,GPS高程拟合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求解正常高。在解析法求解过程中,首先用最小二乘法确定拟合数学模型的系数,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待测点的高程异常值。通过实例验证:GPS高程拟合的精度主要取决于GPS大地高的精度、重合点正常高的精度、重合点的分布及拟模型的选择。一般在重合点数量充足且分布均匀的情况下,GPS高程拟合的精度可达到四等水准网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35.
航磁异常的几种计算机分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应用计算机对航磁异常进行分类存在很大局限性。为克服这些局限性,将航磁异常分类的结果从定性水平提升到定量水平,这里应用三种分类方法在计算机上对航磁异常进行分类。经实例检验,分类结果令人满意,有效地改进和实现了用于航磁异常分类的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36.
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综合化探异常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酸解烃、顶空气、吸附丝及甲烷碳同位素方法对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进行了综合油气化探测量,建立了该区这几种方法指标的化探异常模式,在总结已知油气区异常规律的基础上,优化化探方法及指标组合并运用于未知区域,圈定了油气远景靶区。探讨了地表化探异常与石油地质特征的关系,为化探异常的地质解释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37.
应用航磁数据分维计算推断火成岩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巴彦浩特盆地航磁异常的分维数, 对计算出的分维数绘制等值线图, 并根据分形特征对该地区的火成岩进行划分, 得到了以往直接对航磁异常图进行推断解释所不能得到的良好地质效果。最后讨论如何选取最佳窗口和最佳网格来计算分维数, 并对此提出了2个经验。  相似文献   
38.
地球化学异常再现性与可对比性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同密度采样是否可以获得稳定的和可追索的地球化学模式是检验采样是否具有代表性,分析技术是否成熟的重要依据。笔者选择新疆哈密大南湖地区约6400km^2面积,进行了从超低密度(1个样/100km^2),甚低密度(1个样/25km^2)直到低密度(1个样/4km^2)地球化学采样,对比了3种密度地球化学采样所获得的地球化学数据和异常分布模式。得出如下结论:超低密度、甚低密度、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元素含量平均值和背景值非常接近;超低密度、甚低密度、低密度调查所圈定的地球化学省在形态上和变化趋势上非常相似,浓集中心的位置重合,表明不同调查阶段可获得稳定的和可追索的地球化学模式;采样密度越大数据离散程度越高,即最小值更小,最大值更大,表明元素分布的局部不均匀性,正是这种局部的不均匀性才能通过加密采样刻画出地球化学模式的细节变化,为逐步追踪矿化体奠定了基础;超低密度和甚低密度采样可以有效圈定矿集区所形成的大规模地球化学异常,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不仅可以圈定矿集区异常,同时可以圈定分散矿化的小规模局部异常。  相似文献   
39.
以大兴安岭北部地区为例,研究了浅覆盖区土壤与基岩化学成分的关系。指出浅覆盖区残积型土壤主要造岩元素组合继承了基岩元素组合特征;在岩石风化成土过程中,元素再分配和迁移使土壤中大多数元素(氧化物)含量产生明显的“均一化”。在此基础上,对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的识别与评价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0.
土壤热异常对地表能量平衡影响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郭维栋  孙菽芬 《气象学报》2002,60(6):706-714
将来自土壤深部的热通量引入off line的陆面过程模式 (NCAR—LSM ) ,通过长达 2a的数值试验对比分析了它对各层次土壤温度和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  在土壤底部引入 5W /m2 的热通量使底层土壤显著升温 ,但升温随着接近表层而迅速衰减。积分 3个月后 ,由地下进入地表的热流量增幅可达 1W/m2 以上 ,并持续增大到 5W /m2 ,地表最大升温约 0 .5K ,同时地表感热、蒸发潜热及长波辐射通量均有 1W /m2 左右的正异常 ;若将土壤热传导系数放大一个量级以加速热量交换 ,则地表升温提高到 1K以上 ,长波辐射增加 3W /m2 以上 ,超过了气溶胶全球平均的辐射效应。结果表明 :一定量值的土壤热异常对地表能量平衡和短期气候变化 (10 -1~ 10 1a)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同时 ,深入的资料分析、完善的陆面过程模式以及它与大气模式的耦合试验也是亟待进行的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