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0篇
  免费   233篇
  国内免费   285篇
测绘学   77篇
大气科学   89篇
地球物理   297篇
地质学   554篇
海洋学   196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142篇
自然地理   367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01.
本文通过对中国赏石文化的历史、理念、人文、艺术和学术的探讨,试图从中发掘中国赏石文化的内涵,把古代"瘦漏透皱"和现代"形质纹色"的相石标准,提升到"道魂气韵"的赏石意境。  相似文献   
102.
Many tens of severe earthquake damage patterns were revealed at the ancient city of Ayla. The seismic deformation patterns are of various types, including systematic tilting of walls, systematic shifting and rotation of wall fragments and individual stones, arch deformations and joints crossing two or more stones. Features of later repair, supporting walls and secondary use of building stones suggest that the damage patterns can be explained by two historical devastating earthquakes: (I) revealed in the constructions built during the late Rashidun period (644–656 A.D.); (II) revealed in the structures restored and/or built during the Fatimid period (1050–1116 A.D.). The maximum observed intensity of both earthquakes at the studied site was not less than IX (EMS98 scale). The sources of the seismic events were probably the Dead Sea Transform and Wadi Araba Faults that cross the site obliquely. The last 1995 Nuweiba earthquake with maximum observed intensity VIII has also left its clear traces in the excavated ancient Ayla buildings. The severity of the destruction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ecause of site effects.  相似文献   
103.
天气气候与健康——兼论中国气候与中医养生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之光 《气象》1999,25(3):3-8
人生活在大气之中,人的健康和疾病深受气象条件影响,我国盛行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和冷干夏湿,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诞生了中国的特殊医学-中医,中医是中国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并大大丰富了世界医药文化的宝库。  相似文献   
104.
Calculations,according to some open-system models,point out that while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results of two U-series methods,^230Th/^234U and ^227Th/^220Th(or ^231Pa/^235U),attests a relatively recent and important uranium migration,concordant dates cannot guarantee closes-system behavior of sample.The results of 20 fossil bones from 10 Chinese sites,19 of which are determined by two U-series methods,are given,Judging from independent age controls,8 out of the 11 concordant age sets are unacceptable,The results in this paper suggest that uranium may cycle into or out of fossil bones,such geochemical events may take place at any time and no known preserving condition may securely protect them from being affected.So for the sitew we have studied,the U-series dating of fossil bones is of limited reliability.  相似文献   
105.
中资律师事务所全球扩展及其网络空间结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链锁网络模型,分析了1993-2015年间中资律师事务所全球布局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全球网络的空间结构演变特征。研究发现:①中资律师事务所在西欧、北美和亚太三大区域重点布局的基础上,全球空间覆盖范围迅速扩展,全球布局同时考虑全球金融型中心城市和政治型中心城市等多种类型区位;②中资律师事务所的全球网络,在国内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海外的香港、纽约、伦敦、迪拜等核心城市构成的骨干网络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其网络的全球化程度也不断增强;③中资律师事务所的全球扩展对北美、西欧、非洲、中东以及东欧等区域城市的全球网络联系影响较大,对空间临近的亚太地区影响相对较小,这也与以往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6.
107.
108.
袁宏 《贵州地质》2015,32(2):114-118
通过面上地质调查,在黔东南雷山—锦屏一带的新元古代清水江组含火山碎屑之砂泥质岩层中,发现了大量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有滑塌、滑移及阶梯状微断层。根据前人对形成该软沉积物变形的模拟试验成果,推断该类软沉积变形的机制与震动液化有关,其动力来源于古地震。在清水江组地层分布区,沉积物中含大量凝灰质,显示出古地震与古火山作用相伴频发之特点,这是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在此阶段构造演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109.
刘海洋  付雨鑫  殷铭徽 《地理科学》2022,42(6):1005-1014
运用ArcGIS软件及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东北地区234座唐朝渤海国古城遗址分布特征,探讨了古城遗址空间格局与自然条件的关系。通过对234座古城址进行分析,发现唐朝渤海国古城址主要集中在4个集聚区,即图们江?鸭绿江流域集聚区(A)、牡丹江流域集聚区(B)、松花江?辽河流域集聚区(C)、穆棱河流域集聚区(D)。其中图们江?鸭绿江流域集聚区是最主要的遗址分布区,位于研究区的南部,占遗址总量的47.43%。研究区渤海国古代城址呈北疏南密的分布特征,形成明显的“空间组群”格局。在当时的气候环境之下,水热条件等自然因素成为影响城址的主要因素,而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区位等人文因素则对古城遗址的数量和分布起重要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10.

现代人在MIS 3成功扩散到全球各地,研究该阶段人类在不同气候环境下的生计行为有助于理解他们殖民成功的原因。目前在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地区发现了一批出土化石的遗址,但其中大多数保存不佳,缺少科学发掘和绝对测年。甘肃环县楼房子遗址位于黄土高原腹地,在2012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动物遗存。对楼房子遗址2012年发掘获得的披毛犀牙齿进行研究,并结合其他地区已发表的关于古人类和犀牛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探讨晚更新世黄土高原地区狩猎采集人群的生计策略,结果表明,披毛犀是楼房子遗址先民的重要肉食来源,他们一直维持着稳定且合理的开发策略,重点关注成年个体,这种偏好披毛犀的传统一直延续到遗址被废弃。结合周边发现来看,在这一阶段,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古人类很可能对当地环境发展出了特殊的适应模式,披毛犀在他们的生计策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