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34篇 |
免费 | 848篇 |
国内免费 | 81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32篇 |
大气科学 | 700篇 |
地球物理 | 1457篇 |
地质学 | 1843篇 |
海洋学 | 611篇 |
天文学 | 139篇 |
综合类 | 400篇 |
自然地理 | 4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3篇 |
2023年 | 156篇 |
2022年 | 228篇 |
2021年 | 226篇 |
2020年 | 175篇 |
2019年 | 205篇 |
2018年 | 159篇 |
2017年 | 189篇 |
2016年 | 173篇 |
2015年 | 228篇 |
2014年 | 301篇 |
2013年 | 209篇 |
2012年 | 257篇 |
2011年 | 269篇 |
2010年 | 268篇 |
2009年 | 247篇 |
2008年 | 293篇 |
2007年 | 267篇 |
2006年 | 233篇 |
2005年 | 244篇 |
2004年 | 178篇 |
2003年 | 185篇 |
2002年 | 195篇 |
2001年 | 188篇 |
2000年 | 141篇 |
1999年 | 142篇 |
1998年 | 120篇 |
1997年 | 117篇 |
1996年 | 128篇 |
1995年 | 93篇 |
1994年 | 116篇 |
1993年 | 94篇 |
1992年 | 86篇 |
1991年 | 94篇 |
1990年 | 93篇 |
1989年 | 79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21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21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7篇 |
1978年 | 8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4篇 |
1975年 | 7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高频钻井液压力波信息传输技术传输速率高,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钻井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高频钻井液压力波在传输过程中存在较大的衰减,阻碍了该技术的现场应用,探明其衰减规律对于高速传输技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在假设同一钻柱截面钻井液压力相等且钻井液流速存在径向分布的基础上,基于二维轴对称瞬态流动理论,采用小信号分析方法,综合考虑了压力波信号参数、钻柱尺寸及钻井液参数的影响,建立了高频钻井液压力波衰减模型并给出了适用条件。最后采用地面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随后分析钻井液压力波频率、压力波传输距离、钻井液密度及黏度、钻柱内径对高频压力波衰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频钻井液压力波幅值衰减量随钻井液压力波频率、压力波传输距离及钻井液黏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变化规律为指数型;幅值衰减量受频率影响最大,并随钻井液密度及钻柱内径增加逐渐减小。本研究可为高频钻井液压力波信息传输技术研发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952.
辽河盆地是一个在前中生代基底上发展起来的裂谷盆地,实测大地热流平均值为65mW/m2,变动于44—83mW/m2之间。在给出地壳结构模型并确定各岩层放射性生热率的基础上,采用“剥层”法从地表开始,自上而下,由浅及深地扣除各岩层所提供的热量,从而得出地幔热流值。结果表明,辽河裂谷盆地地幔热流为41mW/m2,占整个地表总热流量的63%。可见,本区热量大部分来自地幔。与世界上其它地质构造单元相比,辽河裂谷盆地无论地幔热流绝对值或其与地表热流之比值,都具有介于稳定地区和构造活动区之间的特点。作者认为,辽河裂谷盆地地幔热流的上述特点,乃是中、新生代以来本区长期地质历史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953.
河南省嵩箕地区登封群变质杂岩,原岩为一套造山带和岛弧的中基性、少部分为酸性的火山岩组合。其中郭家窑组为基性,常窑组、石牌河组逐渐向酸性火山岩过渡,石梯沟组属正常沉积岩系列。该群微量元素丰度值与地壳克拉克值相比,普遍偏低,其中Rb、Sr、Ba、F、Li等元素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954.
提出一种针对FY-3C搭载的微波辐射成像仪(MWRI)海表温度产品的分段回归偏差订正方法,该方法通过引进气候态海表温度数据,建立与关联实测海表温度相匹配的回归模型,并通过对模型中关联变量的误差分析,选择最优样本进行分段回归,以实现对海表温度数据的重新估计。通过对MWRI海表温度数据的偏差订正试验表明,采用分段回归方法获得的订正结果无论在误差指标的空间分布还是时间序列上,都要明显优于采用传统概率密度函数偏差订正方法的结果。其中,采用概率密度函数方法订正后的海表温度产品误差标准差和均方根误差从订正前的0.9—1.0℃,减小到0.8℃左右,而采用分段回归方法获得相应的订正误差仅为0.6℃左右,订正效果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55.
为了研究芙蓉洞滴水和池水中溶解无机碳碳同位素(DIC-δ13C)的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其气候环境指示意义,于2013年5月-2014年5月对芙蓉洞进行了洞穴监测.结果显示芙蓉洞山体土壤CO2浓度和洞内空气CO2浓度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半年浓度偏高,冬半年浓度偏低,受温度和降水量的共同影响.芙蓉洞5个滴水点的DIC-δ13C平均值为-8.98‰,两个池水点的DIC-δ13C平均值为-6.98‰,池水的DIC-δ13C比滴水的重2‰.对应2013年7月的干旱气候,洞穴水DIC-δ13C在10月相应出现明显偏重值,偏轻的DIC-δ13C值则是对湿润气候的滞后响应.洞穴水的DIC-δ13C变化对地表气候的响应具有明显的滞后期.洞穴水DIC-δ13C主要受土壤CO2的影响,基岩溶解作用、包气带的开放性等因素也会对洞穴水DIC-δ13C造成一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时间尺度上,洞穴水DIC-δ13C变化响应了当地降水量以及地表湿润状况的变化. 相似文献
956.
针对客户端/服务器(C/S)模式下三层体系构建原理以及地学空间数据库网络发布(WebGIS)特点,以MapGuide空间数据库引擎为核心,分析了嵌入式WebGIS功能接口和事件响应机理。提出了空间数据库与关系型数据库两大引擎之间实现互动链接的有效技术措施,从而弥补了MapGuideViewer插件赖以支持的MWF格式在专业属性数据操作方面的先天性不足。以青海地调院局域网建设实例为基础,详细阐述了C/S模式下青海省基础地学数据库网络框架建设的实现途径。该技术的成功运用,无疑拓宽了青海省地学数字化成果的共享应用渠道,提高了成果的再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57.
均匀色空间中绿色翡翠的色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MPV-Ⅲ型显微光度计测定了32个翡翠样品的可见光吸收光谱,计算了部分样品的三刺激值。在此基础上引入色度学中均匀色空间及色差的概念,通过计算样品NBS值定量分析了不同翡翠样品间的绿色差异。结果表明,色差的定量计算可以反映样品间的真实颜色差别,并且不同于同色异谱指数,可作为绿色翡翠颜色鉴别中一种较为有效的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958.
应用应力调制图像法对辽宁地区1970年以来的21次ML≥5.0地震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有18次地震的震前出现了S值异常单元,虚报地震11次,漏报3次,R值评分0.58。 相似文献
959.
青藏高原中部湖泊沉积物中Zr/Rb值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由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构造复杂,湖泊沉积物中的粒级差别很大,单一的测量方法往往难以奏效。Rb、Zr是表生地球化学过程中的稳定元素,但它们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别,Rb一般富集在细颗粒中,Zr则在粗颗粒中含量较高。研究发现,湖泊沉积物中Zr/Rb比值与粘土(<2μm)含量存在显著相关,Zr/Rb值反映了湖泊沉积物的粒度大小。Zr/Rb比值所揭示的青藏高原中部280万年来经历的3次大的环境演化过程与岩性变化、孢粉指标反映的环境特征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60.
为了探究施氮对土壤有机质(SOM)的激发效应,本研究在施氮梯度样地(0、4和16 g N m–2 yr–1)上进行了13C标记葡萄糖的原位添加实验,并对土壤CO_2排放量和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发现施氮降低了土壤CO_2排放、土壤PLFA含量以及土壤真菌细菌比。在0 g N m–2 yr–1样地上葡萄糖添加导致的正向激发效应最强,同时4 g N m–2 yr–1样地释放的葡萄糖来源的碳最多。因此,施氮减少了土壤中SOM转化产生的CO_2,微生物碳的来源由SOM转变为添加的易分解碳。本研究采样早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稳定,表明该草原存在"表观激发效应",因此未来研究应着重对微生物功能的多样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