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4篇
  免费   229篇
  国内免费   330篇
测绘学   87篇
大气科学   857篇
地球物理   335篇
地质学   142篇
海洋学   50篇
天文学   103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微火箭电场仪的原理及其应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介绍一种新型的雷雨云电场探测仪器---微火箭电场仪 ,由直径为 55mm×760mm农用消雹小火箭改装而成 .它利用导体在电场中感应电荷原理 ,由电场传感器、测量线路、1 680MHz遥测发射机及天线组成 .仪器特点是结构简单、高密集、超小型、快速机动、低功耗、低成本 .此仪器于 1 998年年初试飞成功 .电场探测范围 1- 1 0 0kV/m .探测高度为7 5km左右 .主要用于飞行器升空安全保障 ,以及气象部门对雷电、冰雹的探测和预警  相似文献   
912.
Interhemispheric transport is a key process affecting the accuracy of source quantification for species such as methane by inverse modelling, and is a source of difference among global three-dimensional chemistry transport models (CTMs). Here we use long-term observations of the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 of long-lived species such as CH3CCl3 and CFCl3 for testing three-dimensional chemistry transport models (CTMs); notably their ability to model the interhemispheric transport, distribution, trend, and variability of trace gases in the troposphere. The very striking contrast between the inhomogeneous source distribution and the nearly homogeneous trend, observed in the global ALE/GAGE experiments for both CH3CCl3 and CFCl3 illustrates an efficient interhemispheric transport of atmospherically long-lived chemical species. Analysis of the modelling data at two tropical stations, Barbados (13°N, 59°W) and Samoa (14°S, 124°W), show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hemispheric transport and cross-equator Hadley circulations. We found that cross-equator Hadley circulations play a key role in producing the globally homogeneous observed trends. Chemically, the most rapid interaction between CH3CCl3 and OH occurs in the northern summer troposphere; while the most rapid photolysis of CH3CCl3 and CFCl3, and the chemical reactions between CFCl3 and O(1D), take place in the southern summer stratosphere. Therefore, the cross-equator Hadley circulation plays a key role which regulates the southward flux of chemical species. The regulation by the Hadley circulations hence determines the amount of air to be processed by OH, O(1D), and ultraviolet photolysis, in both hemispheres. In summary, the dynamic regulation of the Hadley circulations, and the chemical processing (which crucially depends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OH, O(1D), and on the intensity of solar insolation) of the air contribute to the seasonal variability and homogeneous growth rate of observed CH3CCl3 and CFCl3.  相似文献   
913.
体应变的气压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河北省张家口地震台体应变和气压观测和对比分析,探讨了消除气压干扰的方法。指出用别尔采夫滤波法去掉体应变固体潮和气压的短期用回归方程、相关分析、求气压系数,体应变残差等可排除气压干扰。结果表明,当体应变观测曲线出现异常时,消除气压干扰后,异常更加明显,更有利于对异常的识别和判断。发现去掉干扰后的体应变曲线与1998年1月10日河北张北6.2级地震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14.
Using new data of atmospheric angular momentum for the period 1975–1995,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atmosphere to the changes in LCD and polar motion on the seasonal time scale a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effects of wind and atmospheric pressure are considered, the atmosphere's contribution on the annual and semi-annual time scales may reach, respectively, 95% and 88%. We also give some quantitative results of the atmosphere's excitation of polar motion. On the annual time scale,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X-component of polar motion is 16% and that to the Y-component is 43%. On the semi-annual time scale, the contributions to the X- and Y-components are, respectively, 9% and 30%. From the above results, it is clear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ocean should also be included in a more complete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of excitation of the earth's rotation.  相似文献   
915.
利用1995~2004年辽西地区4个代表站的大雾观测资料,分析了区域性大雾天气的气候统计特征,统计出易产生大雾天气的地面和高空形势场及出现频率,并从大雾产生的条件和形成机制入手,提出判别大雾出现的预报指标,并结合近10 a的历史资料对预报指标进行了验证,平均历史概括率为81.0%。选取2004年7月1日—12月31日单站历史资料进行抽样预报效果检验,总空报率为22.2%,漏报率为5.1%,检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16.
大气湍流能谱的精细结构及能量级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小波变换和傅里叶分析对近地层大气湍流脉动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波数空间能谱著名 的“-5/3”标度律成立的区间中存在突变点;还发现对应于小波变换时间尺度2j,j=1, 2,…,j0,高频分量按照2(j-2)-1(j>1)的方式级串,这符合同步级串的物理图象 ;在标度区间内高频分量作用于幂律局部特征的效果是平均的,不存在影响标度指数的特征 频谱. 利用不同高度大气湍流资料和不同小波基函数作变换,结果是一致的. 我们还对H= 1/3的分形布朗运动产生的随机序列进行了对比实验,发现从能谱角度,实际发达大气湍流 偏离高斯分布的程度很小,二者的差别只在高阶标度律时明显.   相似文献   
917.
南海西南季风多时间尺度变化及其与海温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OLR、SST观测数据, 研究了南海地区西南季风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 对比分析了强弱西南季风年大气环流的差异. 南海西南季风的强弱变化与海表面温度 (SST) 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 年际或以上时间层次变化主要表现为南海西南季风强弱与东太平洋海温、南海-阿拉伯海海温存在显著负相关.对月季时间层次, 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对西南季风强度变化的影响仍起重要作用, 南海-阿拉伯海海温与西南季风之间相互作用不但表现为西南季风对海温的作用 (西南季风强 (弱) 导致后期海温降低 (升高)), 同时海温变化对西南季风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前期海温正 (负) 距平有利于西南季风增强 (减弱).  相似文献   
918.
本文利用1951—2010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研究了热带海表面温度对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发展变化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在两高压强年与暖海温年(两高压弱年与冷海温年)里,冬、春两季赤道印度洋、太平洋海温距平呈现显著的正?负?正(负?正?负)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中南半岛附近的对流层高层产生异常西风(东风)气流,有利于(不利于)南侧异常反气旋环流的产生,从而促进(阻碍)南亚高压发展;菲律宾海域的对流层产生异常下沉(上升)气流,有利于(不利于)西北侧异常反气旋环流的产生,从而促进(阻碍)低层西太副高的发展。夏季,热带印度洋的暖海温(冷海温)有效地增加(降低)了当地的对流效应,使大气对流层温度增暖(减低),影响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发展。  相似文献   
919.
李军 《大气科学》1993,17(4):506-512
本文对Pasquill估算大气扩散参数的方法在城郊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采用近几年来,大气边界层理论和观测研究的结果,以Pasquill估算扩散参数方法对上海宝钢地区的大气扩散参数进行了计算,并与1984年上海宝钢地区SF_6示踪大气扩散实验的结果及平衡球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20.
利用1979~2002年ERA-40、ERA interim、JRA-25和NCEP-DOE AMIP-Ⅱ(简称为NCEP-2)再分析资料,采用扩展经验正交分解(EEOF)、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资料所揭示的东亚夏季风异常活动的多模态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东亚夏季风异常活动各模态对应的大气环流异常分布型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1)四套再分析资料所揭示的东亚夏季风异常活动均存在三种差异显著的空间模态,且各套资料对东亚夏季风异常活动空间多模态特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仅NCEP-2的结果与其他资料略有差异。(2)第一模态体现了夏季风年际异常在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反相变化,并具有显著的3~6年和准8年周期;与正(负)时间系数相对应,850 hPa风场、500 hPa高度场、SLP均显示东亚沿岸存在从西北太平洋经过日本以南到达鄂霍次克海的“-+-”(“+-+”)经向三极型结构;相应的降水变化在长江中下游为显著的负(正)异常,而在我国东北东部、东南沿海及云南西部则为正(负)异常。(3)第二模态反映了夏季风活动主导模态的一致性变化且在1993年左右发生年代际转折,并呈现准12年周期的强弱交替分布。当对应的时间系数为正(负)时,850 hPa风场在环贝加尔湖地区受强大的异常反气旋(气旋)控制;500 hPa高度场上,中高纬地区表现为异常的纬向波列结构,具体表现为起源于欧洲大陆西部经西西伯利亚平原向东南方向延伸至东北亚地区的“+-+”(“-+-”)的波列;SLP在我国大陆主要为正(负)异常,东亚夏季风整体减弱(加强);对应的夏季降水异常场呈现“南涝北旱”(“南旱北涝”)的分布形势。(4)第三模态表明了夏季风异常活动的东西反相变化,且有12~16年的准周期变化。对应正(负)的时间系数,115°E 以东地区盛行异常偏南(北)风,而115°E 以西地区主要盛行异常偏北(南)风;500 hPa高度场、SLP均显示出东亚沿岸地区、鄂霍次克海至日本以南洋面的“-+”(“+-”)波列以及欧亚大陆北部的准纬向遥相关波列;夏季降水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偏多(偏少),显著变化主要位于黄淮及附近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