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2篇
  免费   236篇
  国内免费   281篇
测绘学   270篇
大气科学   201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534篇
海洋学   98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16篇
自然地理   77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1.
颗粒运动及其数理简析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根据大量的野外观测和沙(雪)颗粒运动动态摄影的资料,分析地球表面上气流带动的各种固体颗粒的主要运动形式——振动、滚动、滑移、跃移和悬移的物理图象中力的作用,给出其主要运动参数的表达式,建立各自简单的数学模型。特别对跃移运动还给出模拟轨迹方程。该模型与实际拍摄的轨迹相对比表明,较之以前风沙物理研究者模拟的跃移轨迹要好。文中首次提出的滑移概念,即振动、滚动和滑移三种颗粒运动形式代替以往分类的蠕移、跃移和悬移运动形式更准确和清晰。文中还明确回答了第一颗砂粒是怎样起跳的这一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2.
83.
辽西太古代建平变质杂岩的地球化学和变质作用...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相似文献   
84.
85.
86.
地球内部非弹性介质广泛存在,垂向线性连续变化非弹性介质模型具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利用复速度概念推导得到了复速度随深度线性连续变化的非弹性介质中地震波射线轨迹与等时线方程.理论结果表明:在线性连续变化非弹性介质中,射线轨迹呈圆形,等时面的形状为椭圆.最后对射线轨迹与等时线方程的适用性条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7.
中国沿海城市的气块后向轨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维  邵德民  殷鹤宝  何珍珍 《气象》1994,20(12):46-49
该文讨论了大连、青岛、上海、福州、厦门和广州6个沿海城市的气块长距离后向输送轨迹。输送层假设在1500m上,计算了1985年1、4、7、10月份的轨迹,轨迹分析得出:(1)气块后向轨迹与天气形势和季节有关,且南北方有差异;(2)北方沿海城市的72小时气块后向轨迹输送距离要比南方沿海城市远些。  相似文献   
88.
地球内部非弹性介广泛存在,垂向线性连续变化非弹性介质模型具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利用复速度概念得到了复速度随深度线性连续变化的非弹性介质中地震波射线轨迹与等时线方程。理论结果表明:在线性连续变化非弹性介质中,射线轨迹呈圆形,等时面的形状为椭圆。最后对射线轨迹与等时线方程的适用性条件了讨论。  相似文献   
89.
北京密云麻粒岩相区变质作用演化及PTt轨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北京密云麻粒岩相区在早前寒武纪时期主要经历了两期变质作用。每期变质作用又可划分为三个连续的变质阶段,峰期阶段的P-T条件均达到了麻粒岩相.第一期变质作用约结束于2500Ma,具有与造山带相似的顺时针PTt轨迹,峰期阶段T为800~900℃,P=0.98~1.02GPa,这种轨迹主要与早期平卧褶皱和推覆构造使地壳大幅度增厚有密切关系。第二期变质作用约发生在1800Ma,PTt轨迹为具近等压加热(IBH)特点的顺时针轨迹,峰期阶段T为760~810℃,P为0.96~1.04GPa,这种轨迹与大陆地壳的拉伸作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0.
1970年4月24日至5月3日在海南、湘西和关中三站对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20MHz无线电信号进行了监听。本文对监听记录进行了分析,并且对超视距传播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由波导、耳语廊和滑行传播方式组合成的四种可能的短波超视距传播模式,以解释此次监听实验取得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