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4篇
  免费   297篇
  国内免费   230篇
测绘学   76篇
大气科学   219篇
地球物理   89篇
地质学   734篇
海洋学   282篇
综合类   243篇
自然地理   53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8年   3篇
  1948年   3篇
  1946年   1篇
  1938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2篇
  1935年   1篇
  1930年   1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接连下了几天的秋雨终于停了。在去北郭黄河滩的路上,我们有些担心:雨下了几天,滩地这时候会不会有人?滩里的庄稼会不会因为排不出水被淹影响收成?  相似文献   
942.
黄河下游辫状、弯曲和顺直河段间沉积动力特征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随继 《沉积学报》2010,28(2):307-313
黄河下游沿程出现了辫状、弯曲和顺直河型段,河道平面形态的差异势必受到不同的沉积动力特征的制约。本研究根据对收集到的有关实测资料的统计和计算,对可以表征河道沉积动力特征的相关指标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不同河型段间的沉积动力特征存在明显差别。河道比降在辫状河段最大,介于0.2‰~0.14‰之间;弯曲河段的次之,介于0.14‰~0.10‰之间;顺直河段的小于0.10‰。平滩流量时的流速在辫状河段的较大,不同年份间的变幅较大;弯曲河段的次之,不同年份间的变幅较小;顺直河段的最小,不同年份间的变幅不大,并向下游显著减小。单位河长能耗率在辫状河段最大,弯曲河段次之,顺直河段的最小,其间的比值为2.31∶〖KG-*2〗1.35∶1。单位面积能耗率在辫状河段最小,弯曲河段最大,顺直河段次之,其间的比值为0.52∶〖KG-*2〗1.18∶〖KG-*2〗1。河床沉积物粒度较细,并普遍缺失推移质组分,中值粒度在辫状河段、弯曲河段和顺直河段分别为3.0、3.2、3.67;河床沉积物的分选性也依次变好。受制于上述相关沉积动力特性,河床沉积速率在不同河型段有明显差别:中大流量时,辫状河段的最小,弯曲河段的最大,顺直河段的次之;在小流量时,三个河型段的河床沉积速率非常接近,但沿程略有减小。另外,辫状河段河床沉积速率明显依赖于流量的变化,且随流量的增大而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943.
黄河中游晋陕峡谷段全新世晚期洪水滞流沉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黄河晋陕峡谷的深入调查研究,在延长永和县河段发现了典型的全新世晚期洪水滞流沉积剖面。在野外考察中,对沉积物的宏观特征和沉积环境及其分布特征进行观察,并进行了系统采样。在实验室对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成分、磁化率、烧失量、CaCO3含量等测定。通过综合分析论证,表明黄河中游晋陕峡谷全新世晚期洪水滞流沉积物以粉砂为主,细砂含量次之,粘粒含量很少,分选性好,磁化率很低。其沉积学分类为细砂质粉砂,是黄河洪水悬移质泥沙在高水位滞流环境下的沉积物。将其与典型的全新世风成黄土和古土壤进行对比,可知其粒度成分比黄土和古土壤更粗,粒级分布更为集中。此外,将其与延河郭家川全新世洪水滞流沉积物对比,发现其粒度频率分布基本相似。该研究结果对于揭示黄河中游洪水水文泥沙特性及其历史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4.
山东省黄河下游部分县市地氟病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以山东省黄河下游地方性氟中毒流行地区的部分县市氟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结果为例,从土壤、饮用水及农作物三方面探索了地氟病与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的关系,认为调查区内地方性氟中毒与土壤和饮用水关系密切。在回顾与总结以往地氟病地质工作的基础上,探索了当前地氟病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尽快开展专门性地氟病地质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945.
准确识别土壤异常元素的成因和来源,识别其地质背景来源与人为污染的叠加量,可以为土壤污染评价与地球化学预警提供重要依据。利用山东省黄河沿岸土壤剖面的测量资料,根据土壤常量组分对微量元素含量具有决定性制约作用的特点,建立了利用土壤常量组分含量预测微量元素背景含量的数学方法,依据实测值和预测理论值可以定量地评价土壤人为叠加量,是评价土壤污染程度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46.
947.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 formation history of Huanghe (Yellow) River. One postulates that Huanghe River might have come into existence before Tertiary. The other supposes that it joined up into a long river only in the last stage of Late Pleistocene. The appearance of Huanghe River is believed to have close relation to the uplifting of Tibetan Plateau. It is not likely that it could have come into being before its high elevation riverhead was formed. Today Huanghe River occurred probably during the recession of the sea in glacial periods. In the last glacial age, the climate was very harsh in the area north of the modern estuary of Changjiang (Yangtse) River; some areas were permafrost and the others barren deserts. At that time, eolation was the major exogenic force on exposed shelf. Beginning from 12 Ka BP, the global climate warmed up, resulting in gradual disappearance of continental mountain glaciers retreated, and sea level rose. Consequently, Huanghe River was replenished with water to become modern river system. With continued rising of sea level, Huanghe River delta moved continuously eastward.  相似文献   
948.
黄河中游流域水系的平面形态、河流走向等区域地貌样式的控制因素,以及其对水土流失、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长久以来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选择黄河中游北段皇甫川、孤山川和朱家川–县川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基于高精度DEM提取水系样式和统计水系走向,对区域内基岩节理、断层和黄土内发育的垂直节理等构造样式调查研究和产状系统测量统计,结合研究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背景,提出黄河中游北段受区域伸展作用影响形成的一系列垂直节理和断层,是影响或控制区域内水系样式发育程度和展布特征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949.
20世纪70年代由于防洪、防凌的需要,黄河两侧修建了南、北展宽区,受防洪的限制,展宽区内群众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小浪底水库建成运用后,南北展宽区失去其防洪作用,该文分析了南北展宽区内经济现状和资源的优劣势,针对如何利用现有条件就资源开发、优势互补等方面提出了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950.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加密自动站、常规探空和地面等多种观测资料,对山东半岛东部地区一次局地暴雪过程的成因及动力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局地暴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为典型的黄河气旋槽前降雪,降雪强度弱,雷达回波自西南向东北传播;第2阶段降雪为气旋后部的海效应降雪,降雪强度大,1 h降雪量可达到大雪量级,雷达回波自东北向西南移动,较为少见。(2)第1阶段降雪发生在对流层中层有明显低槽、低层有气旋性环流和西南低空急流及地面有气旋的天气系统配置下,水汽来源于中国南海,降雪落区位于高空槽前西南低空气流的右前方和地面气旋的东侧。(3)第2阶段降雪发生在高空槽过后,冷空气自渤海海峡和黄海北部入侵,降雪区域低层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东北风强于西北风,降雪的水汽和热量来源于渤海海峡和黄海,雷达回波自东北向西南移动,降雪落区位于低层的东北风中。(4)海效应降雪各时段对流层低层风场结构不同。降雪初期,山东半岛北部沿海地面存在γ中尺度低压环流,雷达径向速度上表现为低层有β中尺度涡旋,东部沿海有东南风与西北风辐合;强降雪时段,边界层内存在东北风和西北风的切变线,低压环流和切变线是造成强降雪的有利动力条件。该个例揭示了发生在黄河气旋后部、由渤海海峡和黄海影响产生的山东半岛海效应降雪,其风场结构、雷达回波移向、降雪落区与风场的关系及降水相态等和常见的典型渤海海效应降雪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