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090篇 |
免费 | 8793篇 |
国内免费 | 877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436篇 |
大气科学 | 9615篇 |
地球物理 | 15175篇 |
地质学 | 22410篇 |
海洋学 | 4789篇 |
天文学 | 690篇 |
综合类 | 4976篇 |
自然地理 | 45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71篇 |
2023年 | 1792篇 |
2022年 | 2223篇 |
2021年 | 2364篇 |
2020年 | 1900篇 |
2019年 | 2274篇 |
2018年 | 1505篇 |
2017年 | 1678篇 |
2016年 | 1671篇 |
2015年 | 1961篇 |
2014年 | 3350篇 |
2013年 | 2739篇 |
2012年 | 2990篇 |
2011年 | 2983篇 |
2010年 | 2943篇 |
2009年 | 3141篇 |
2008年 | 3276篇 |
2007年 | 2710篇 |
2006年 | 2546篇 |
2005年 | 2506篇 |
2004年 | 2162篇 |
2003年 | 2344篇 |
2002年 | 2148篇 |
2001年 | 1972篇 |
2000年 | 1593篇 |
1999年 | 1394篇 |
1998年 | 1388篇 |
1997年 | 1320篇 |
1996年 | 1283篇 |
1995年 | 1234篇 |
1994年 | 1065篇 |
1993年 | 863篇 |
1992年 | 985篇 |
1991年 | 761篇 |
1990年 | 641篇 |
1989年 | 568篇 |
1988年 | 157篇 |
1987年 | 112篇 |
1986年 | 72篇 |
1985年 | 72篇 |
1984年 | 65篇 |
1983年 | 48篇 |
1982年 | 56篇 |
1981年 | 48篇 |
1980年 | 54篇 |
1979年 | 33篇 |
1978年 | 19篇 |
1976年 | 23篇 |
1975年 | 20篇 |
1954年 | 1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通过对个旧锡矿阿西寨矿段地表基岩的地球化学勘查。发现其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表现出明显的环状分带,并以测区内隐伏花岗岩凸起为中心,元素分带序列与元素本身的地球化学性质所决定的侧向迁移活动能力相符合。该现象再次证实个旧锡矿为花岗岩岩浆期后热液成矿,花岗岩是大多数成矿金属元素的物质来源,同时也是成矿热液活动的主要驱动营力。分析认为,阿西寨测区是一个相对较完整和独立的(凸起)成矿场,成矿热液活动以阿西寨凸起为中心。成矿热液活动体系受断裂导流影响,在以花岗岩凸起为中心的分带控制下,可能存在的工业矿体将在主干断裂附近和有利的构造岩性界面产出。 相似文献
93.
94.
95.
基于扩增子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广泛应用于微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不同的测序手段和数据分析流程, 影响着微型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分析结果。本研究以易于形态鉴定的砂壳纤毛虫作为研究对象, 比较DNA测序、RNA测序和形态学方法检获的多样性和物种组成等, 探究序列分析流程中关键步骤: 嵌合体处理、可操作分类单元分析方法选择、合并相似分类单元以及去除稀有类群等对多样性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基于DNA还是RNA的分子手段与形态学方法检获的主要物种基本一致, 与DNA测序相比, RNA测序检获的物种数少, 但差异不显著。基于97%以上相似度聚类和单核苷酸变异所得群落结构相似, 无显著差异; 且所有分析方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自然界中不同类群的相对丰度。相较于单核苷酸变异和其他相似度阈值, 99%相似度下聚类所得多样性更为接近形态学结果。去除嵌合体和稀有类群(去除阈值: DNA测序0.05%; RNA测序0.07%), 可明显改善分子多样性虚高的问题。本研究为纤毛虫等真核微生物的分子多样性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分析流程, 对未来真核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6.
黄河清八汊现行河口自改汊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监测其岸线变化,探讨其稳定程度对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以及海岸带韧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GPS、GIS、RS技术从1996—2022年黄河三角洲行水河口的220幅遥感影像中推断出年平均海岸线位置,同时根据行水河口摆动次数划分为5个阶段,并以此为基础对海岸线变迁及其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行水河口岸线长期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整体呈淤进状态,各岸段岸线时空变化特征不同,最大侵蚀(-73.89m/a)区出现在两丁坝之间,最大淤积(393.20m/a)区出现在河口区附近。研究区90%的岸线表现为较强淤积至严重淤积,稳定性指数由两丁坝之间(0.135)、2007年出汊前旧河口(0.068)、2007年出汊后新生河口(0.006)依次降低。入海水沙量、河口位置变迁以及沿岸输沙是影响岸线稳定性出现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7.
长江江豚是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也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指示性物种,其种群数量恢复情况及活动规律一直备受关注。本文选择长江宜昌段江豚活动频繁的葛洲坝下游至胭脂坝江段为研究区域,于2021年6月-2022年5月采用定点目测、水上流动监测与无人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分区监测长江江豚的游泳行为,分析长江江豚的活动规律,构建了长江江豚出水头次的零膨胀泊松回归模型,识别影响长江江豚出水头次的关键因素,建立长江江豚出水头次与各因素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葛洲坝至胭脂坝长江干流段监测到最大江豚出水头次为19头次,长江江豚集群规模以2~3头最为常见,占比达58.1%;长江江豚主要表现出4种行为特征,各行为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玩耍>休息>摄食>抚幼。(2)长江江豚在葛洲坝下游近坝区(A区,葛洲坝至至喜长江大桥)出水头次最多,且在秋冬季节累计出水头次多于春夏季节,冬季累计出水头次最高,达252头次。(3)长江江豚出水头次与电站下泄流量呈显著负相关;浊度增大,长江江豚出水的概率减小。本文研究结果对长江江豚生态保护策略及长江十年禁渔效果评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