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19篇 |
免费 | 1254篇 |
国内免费 | 65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49篇 |
大气科学 | 399篇 |
地球物理 | 426篇 |
地质学 | 2064篇 |
海洋学 | 382篇 |
天文学 | 44篇 |
综合类 | 249篇 |
自然地理 | 21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131篇 |
2023年 | 219篇 |
2022年 | 215篇 |
2021年 | 264篇 |
2020年 | 234篇 |
2019年 | 196篇 |
2018年 | 184篇 |
2017年 | 167篇 |
2016年 | 155篇 |
2015年 | 223篇 |
2014年 | 259篇 |
2013年 | 236篇 |
2012年 | 221篇 |
2011年 | 193篇 |
2010年 | 230篇 |
2009年 | 186篇 |
2008年 | 194篇 |
2007年 | 205篇 |
2006年 | 191篇 |
2005年 | 161篇 |
2004年 | 152篇 |
2003年 | 105篇 |
2002年 | 84篇 |
2001年 | 65篇 |
2000年 | 72篇 |
1999年 | 64篇 |
1998年 | 58篇 |
1997年 | 53篇 |
1996年 | 50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5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3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4篇 |
1935年 | 3篇 |
193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2.
长江口外高盐水入侵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根据1975~1982,1987~1990年东海海洋调查、1982~1983年上海市海岸带海洋水文调查和1988~1989年长江口河口锋调查资料,分析了高盐水入侵长江口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高盐水入侵边界的多年平均位置与长江水下三角洲的东边界大致一致,入侵长江口外的高盐水主要源于台湾暖水,冬季尚有黄海混合水入侵的迹象。文中还探讨了高盐水的入侵机理,并阐述了高盐水入侵对入海泥沙输移和长江水下三角洲的发育起着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3.
以准格尔丘陵沟壑区五分地沟流域为研究区,应用彩红外航片和IKONOS卫星影像,绘制了1987、2002年土地覆盖/植被类型图,并数字化基于地面土地利用调查绘制的1979年土地利用图.利用景观格局指数,评价了研究区土地覆盖/植被空间格局现状及土地覆盖类型动态变化;并以ETM 数据为信息源,绘制了2002年土地覆盖/植被类型图.研究表明:2002年研究区土地覆盖/植被呈现出一个耕地、草地、人工乔木林和人工灌木林以及种植稀疏灌木的草地高度镶嵌的景观格局特征;20年内土地覆盖类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景观异质性增强.基于研究区景观的高度破碎化,绘制小流域精细尺度土地覆盖图,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4.
高地应力钻孔缩径现象很常见,一般钻进中只能依靠现场分析及经验来判断缩径情况,这对于预测以及精确计算缩径程度是远远不够的.文中建立了高地应力条件下钻孔的数理模型,推导出了各种应力、应变以及位移的计算公式,并应用这些公式计算了某高地应力矿区钻孔的多种参数,判断了钻孔的稳定性情况. 相似文献
105.
2003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及其前兆信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分析研究了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致洪暴雨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前期和同期欧亚地区环流背景的逐日变化特征,重点分析了致洪暴雨过程发生前后乌山地区阻塞高压强度指数(UBHII)逐日变化特征及其对淮河流域致洪暴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年淮河流域持续性强暴雨过程均发生在鸟山阻塞高压强高峰后的减弱期,即在淮河流域发生持续性强暴雨过程之前乌山阻塞高压就发生了突变;同时发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并登陆后的,其北界的位置变化对淮河流域致洪暴雨过程的发生和持续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异常加强后的突然减弱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加强并西进登陆,是淮河流域地区发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两个重要前兆. 相似文献
106.
京津唐渤及其周围地区是我国的强烈地震活动区之一。自1976年以来,我们在该区开展大地电磁测深工作,完成了近30个测点。所得结果表明,本区壳内存在高导层,与地震方法确定的壳内低速层一致。平原内上地幔高导层埋深50—80公里,山区大于100公里,与地震方法确定的上地幔低速层基本一致,同时与大地热流测量、居里等温面计算和对新生代玄武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基本吻合。本区绝大多数地震位于壳内高导层之上,强烈地震主要发生在上地幔高导层隆起的边缘。最后讨论了本区强震活动与壳内和上地幔高导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7.
延安地区中侏罗统安定组中产有陆相泥灰岩,CaO含量低于30%,且SiO_2、MgO含量高,通常不作为水泥原料。上新统三趾马红土中产有层状料僵石,两者搭配首次在φ1.5×6m普立窑中烧制出质量高的425水泥,为水泥原料贫乏的延安地区开发低品位劣质原料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8.
叶面积指数(LAI)是衡量植被生态状况和估算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指标。LAI的反演是定量遥感研究的重要内容。传统的经验统计反演方法基于单一观测角度的遥感数据进行,忽略了地物反射率的方向性。若在反演中加入多观测角度的信息,则有可能提升LAI反演的精度。以2008年甘肃省张掖市玉米实验区为研究区,利用欧空局的CHRIS/PROBA多角度高光谱数据对比分析了传统植被指数NDVI、RVI、EVI的变化规律及其反演玉米叶面积指数LAI的精度,并根据NDVI随观测角度的变化规律,构造出新型多角度归一化植被指数MNDVI,分别对实测叶面积指数进行线性回归并利用实测数据对估算LAI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新型MNDVI指数相比于传统NDVI、RVI、EVI对LAI的反演精度有了显著提升,估算模型决定系数R2达到0.716,精度验证均方根误差为0.127,平均减小了33.3%。 相似文献
109.
复杂构造地震成像主要取决于叠前地震数据品质、偏移速度可靠性和偏移算子成像精度. 库车坳陷异常复杂的近地表条件导致极低信噪比的地震采集数据. 该区逆冲推覆高陡构造刺穿盐体大面积分布, 盐层厚度变化大、顶底面形态复杂, 盐下断裂带破碎、小断块发育, 形成异常复杂的地震成像问题. 本文重点研究三个关键环节:(1)精细的叠前地震预处理研究: 根据该区地震地质复杂性和地震资料特征, 采用一些新的方法技术和技术组合从振幅与时移的大、中、小尺度变化三个层次来解决资料信噪比问题, 重建深部反射信号; (2)三级偏移速度分析研究:利用库车坳陷盐刺穿逆冲推覆构造建模理论及变速成图配套技术解决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场时深转换问题,利用井约束低频速度地震迭代反演技术解决连井层速度场与偏移速度场的融合问题,实现从DMO速度分析、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分析到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分析的有机衔接,建立拓扑结构相对保持的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3)基于退化Fourier偏移算子的半解析波动方程叠前时间和深度偏移研究, 极大地改善了地震偏移过程中高波数波的成像问题. 通过对库车坳陷大北、博孜、却勒、西秋4和西秋10等复杂高陡构造的叠前时间和深度偏移地震成像处理,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0.
端元提取是混合像元分解的基础,也是高光谱遥感的研究热点。对于特定区域的高光谱图像应该使用哪种端元提取算法,需要对各种端元提取算法进行客观地评价。作者针对黄河口湿地CHRIS高光谱图像,使用了重建图像与原图像的均方根误差、有效端元数量两个指数对PPI、N-FINDR、VCA、OSP、IEA和SISAL六种典型的端元提取算法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SISAL算法重建误差最小,仅有其他算法误差的10%~28%;OSP算法识别了具有物理意义的6种有效端元,多于其他算法识别的地物类型,而SISAL算法识别的端元缺乏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