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3篇 |
免费 | 106篇 |
国内免费 | 168篇 |
专业分类
地球物理 | 33篇 |
地质学 | 762篇 |
海洋学 | 25篇 |
综合类 | 28篇 |
自然地理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42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34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41篇 |
2010年 | 34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29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铜(II)在高岭石表面的吸附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在天然天体系中,铜、铅、镉等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分布、归宿和生物有放性强烈取决于重金属元素在水体颗粒物表面的分配趋势,本文对铜(II)在常见的重要粘土矿物-高岭石表面的吸附进行了实难和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时考虑自由水合离子Cu^2+和羟基金属郭子CuOH^+与高岭石表面络合的情况下,单一表面基团、无静电表面络合模式能很好地描述酮(II)的吸附行为。拟合得到的CuOH^+的络合常数比Cu^2+的大得 相似文献
43.
44.
偏岭石及煅烧高岭石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偏岭石和相应煅烧高岭石的红外光谱测定,发现偏岭石同煅烧高岭石在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在偏岭石中不存在非晶态SiO_2相,其中Si—O_4四面体同Al—O_6八面体是相互聚合的:煅烧高岭石(600~995℃)中则不同,其中Si大部分是以独立的非晶态SiO_2相存在,而同其中的Al_2O_3相分离。偏岭石同煅烧高岭石的关系是:对偏岭石进行一定温度的煅烧,它可以转变成像煅烧高岭石一样的结构状态。 相似文献
45.
46.
WANG Da-wei 《现代地质》2006,(4)
从差异波形特征的角度出发,分析时移地震差异波形特征与砂泥岩互层油藏中油层速度变化的关系。通过建立由5层地层组成的楔形地质模型,运用褶积公式及时移地震求差公式,得到泥岩速度为2 400 m/s和砂岩速度为2 700m/s条件下,互层中砂岩速度变化±150 m/s的时移地震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砂泥岩互层的差异波形是一个多峰复合波,泥岩夹层的厚度是决定差异波形特征的一个主要因素,并且存在一个临界值,即四分之一主波长;如果泥岩夹层的厚度小于这一临界值,就会发生遮掩效应,即顶部油层的时移地震响应可以掩盖中、下部油层的时移地震响应。 相似文献
47.
48.
高岭石插层复合物作为新型矿物材料现已被广泛应用。然而,插层复合物热稳定性较难控制使其在聚合物中的应用一直受到限制。本文应用热分析、X射线衍射、质谱及发射红外光谱等表征技术对煤系高岭石/醋酸钾插层复合物受热分解产物及微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系高岭石/醋酸钾插层复合物热相变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插层水脱嵌(约350℃),插层剂醋酸钾脱嵌(约400℃),脱羟基(约450℃),偏高岭石形成(450~550℃),KHCO3出现(约600℃),KHCO3热分解形成K2CO3和KAl Si O4出现(约700℃),热解产品K2Al2Si O4出现(约800℃),K4Al2Si2O3出现(900~1000℃),大量K3Al O3形成阶段(1100℃及以上)。此外,还发现通过控制插层率和加热温度,可实现高岭石插层复合物的可控分解、新物相合成与转变,从而有利于新材料的合成。 相似文献
49.
红层地区砂泥岩互层状斜坡岩体流变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对侏罗系砂溪庙组砂,泥岩进行的系统流变试验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砂,泥岩的流变特性及其相应的长期强度,以及砂,泥岩互层状组成的斜坡碉体流变特征,特别是模拟研究了风化深度较厚的泥岩产生的粘塑性流动对斜坡应力场及斜坡变形破坏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