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250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546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228篇
海洋学   158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分析了西宁2次不同性质强降水的雷达径向速度和风廓线产品(VWP)特征,结果表明:西宁强降水开始前低层西南(SW)风速增大,中层风场出现“ND”(静止风),高层偏东风明显。过程最大降水量出现在低层风向明显转变的时段内。混合性强降水在高层强气流向下传递至低层时强降水开始或增大,强降水偏向高空平均气流的右侧;对流性强降水主要是低层强气流向下传递,偏向高空平均气流右侧的幅度较小;中层ND楔形块是强降水开始的先兆。  相似文献   
992.
周群  魏立新 《海洋学报》2021,43(1):82-92
利用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发布的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数据集,本文探讨了1950–2018年期间晚春(5月)北极涛动(AO)与随后夏季(6–9月)西北太平洋上空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关系.研究表明,晚春AO对夏季西北太平洋TC生成有明显的预报指示意义,二者...  相似文献   
993.
针对2018年9月17日发生在广东省佛山市的一次台风龙卷过程,对比分析了EnKF和变分方法同化X波段相控阵雷达得到的风场结构。结果表明,EnKF方法和变分方法在同化了X波段相控阵雷达资料之后,都可以得到龙卷母体风暴的涡旋特征。相比之下,EnKF同化分析的涡旋强度更强,台风龙卷母体风暴及其周边三维风场的结构更加完整,与回波结构匹配更好。变分方法同化得到的流场不够连续,台风龙卷母体风暴的涡旋强度偏弱,弱回波区入流也明显偏弱,并不符合概念模型。而两种方法在没有同化相控阵雷达数据时,都无法产生龙卷母体风暴的流场特征。总体而言,相对于变分方法,EnKF同化系统在同化X波段相控阵雷达数据后可以产生更为合理的涡旋结构,台风龙卷母体风暴及其周边动力场结构更合理,这为以后X波段相控阵雷达的业务应用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94.
利用2010—2021年中国气象局灾情直报、地面观测、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伊犁河谷冰雹时空分布及雹云雷达回波:(1)5—8月是冰雹高发期,其中6月出现冰雹次数最多且雹暴发展最为旺盛;其日变化峰值在16—19时,19时出现最多。(2)冰雹易出现在河谷喇叭口地形的南北两侧,昭苏县的冰雹占伊犁河谷冰雹总数的一半以上且多为普通单体和多单体风暴,线风暴和超级单体风暴多发在霍城县。(3)统计32个雹云雷达回波初步凝练出预警指标:当反射率因子大于50 dBZ,回波顶高大于8 km,VIL出现跃增时,应警惕冰雹的发生;当回波顶高发展到11 km以上,出现冰雹的概率较大;(4)4类雹暴分别具有如下特征:普通单体多为高悬的质心;多单体风暴生命史较长,会反复影响同一地区;线风暴组织性较差,结构松散,低层常出现钩状回波;超级单体风暴基本具备所有典型回波特征,但有些个例中气旋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5.
利用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结合NCEP FNL 1.0°×1.0°再分析资料、探空资料,对2017年8月11日内蒙古赤峰市龙卷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1)大尺度环境场提供了上干下湿不稳定层结条件,切变线和地面干线为对流触发条件;对流有效位能超过2 000 J/kg,抬升凝结高度低于1 km,低层垂直风切变10×10~(-3)s~(-1),为龙卷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2)发生龙卷的超级单体风暴低层有明显的钩状回波,弱回波区及与之对应的前侧V型缺口及后侧V型缺口特征;雷达距离龙卷发生地超过100 km,未识别出龙卷涡旋特征,但识别出了三维相关切变和中气旋,中气旋最大转动速度达到了18 m/s,为中到强等级的中气旋。(3)产生龙卷的超级单体风暴最大反射率因子在60 d BZ左右,而且在龙卷发生前基于单体的垂直累积液态水和风暴顶高有明显的跃增。(4)龙卷接地前,对应的中气旋顶高≤6 km,切变≥15×10~(-3)s~(-1)。  相似文献   
996.
冬季东北冷涡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由吉林省气象局科研所提供的东北冷涡日历表,以1951/1952—2008/2009年58 a冬季为代表,分析了东北冷涡对北太平洋风暴轴产生的影响及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冬季东北冷涡发生天数变化与北太平洋风暴轴强弱变化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当东北冷涡发生天数偏多(偏少)时,北太平洋风暴轴强度减弱(增强)。2)通过Morlet小波交叉谱分析发现,冬季东北冷涡发生天数的年际变化与北太平风暴轴强度变化存在准3 a尺度上的相关关系。3)在冬季,当东北冷涡发生天数偏多时,从东亚到西北太平洋沿岸低层温度降低,低层冷空气位于副热带急流和北太平洋风暴轴上游,且经向上处于两者之间,加之冷平流的作用,给副热带急流与北太平洋风暴轴活动区域带来了正好相反的局地斜压性的改变:副热带急流区域斜压性增加,变得强而窄,位置南压;而北太平洋风暴轴区域斜压性减小,同时由于西北太平洋区域低层温度降低,使得有利于涡动形成的波源效应减弱,风暴轴强度减弱。当东北冷涡发生天数偏少时,则反之。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对北京西山下苇甸剖面中典型风暴成因竹叶状灰岩的野外实测和镜下薄片分析,明确了59套风暴沉积特征,确定了风暴沉积序列并建立了陆表海风暴作用沉积模式,主要取得如下认识:(1)北京西山下苇甸寒武系共有泥晶灰岩相、含砾屑泥晶灰岩相、颗粒泥晶灰岩相和泥晶颗粒灰岩相4种岩相类型。(2)鲕粒灰岩-砾屑灰岩型序列发育原地型风暴岩,泥岩和粉砂岩-砾屑灰岩型序列发育近源型风暴岩,泥晶灰岩-砾屑灰岩型序列发育远源型风暴岩。(3)原地型风暴岩发育侵蚀面,砾屑含量高,长短轴比大;近源型风暴岩砾屑定向性好,可见递变层理;远源型风暴岩基质含量高。(4)竹叶状灰岩沉积在陆表海背景下的潮下带,原地型、近源型和远源型风暴岩沉积范围以正常浪基面和风暴浪基面为界,距风暴中心距离和搬运距离依次增加。本次研究不仅补充了下苇甸寒武系的风暴沉积记录,而且为该时期的古环境研究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998.
双偏振雷达观测到的垂直伸展至环境0℃层之上的柱状差分反射率因子增强区(即ZDR≥1 dB),被称为ZDR柱。ZDR柱可以提供对流风暴上升气流的位置和强度信息,是分析对流风暴演变的有力工具。为了实现对ZDR柱的自动识别并提供用于对流风暴预警的诊断信息,基于对流风暴的三维形态特征,使用厦门双偏振雷达观测数据设计了ZDR柱识别算法,并提取ZDR柱形态参数。结合地面观测资料,探索ZDR柱形态参数在对流风暴定量化分析领域的应用。研究表明:(1)强风暴和非强风暴在ZDR柱形态参数上存在统计学上的明显差异,这为预报员据此判别两类对流风暴提供了参考依据。当ZDR柱深度达到1500 m后,至少有60%的雷达体扫个数与强风暴相关。ZDR柱体积、质心高度和最大ZDR值的阈值达到20 m3、500 m和3 dB时,这一比例分别达到70%、70%和50%。(2)Z...  相似文献   
999.
珠江口沿岸风暴潮灾害频发,且受台风影响显著。本研究对珠江口赤湾站近30 a(1990—2019)的极端增水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该区域年平均增水没有显著变化,但极端风暴增水(99.9%分位数)强度显著增强(1.62cm·a–1),意味着极端风暴潮灾害强度不断变大;在这30a里,有20a的年最大增水发生于台风期间(占66.7%),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引起的增水峰值达254cm,为近30a最大的风暴潮灾害事件;增水对台风的最大响应距离约为500~800km。在台风影响范围内,增水强度与台风强度呈近似的线性关系,与距台风中心距离则呈指数关系。分别利用台风强度的不同指标(台风中心最低气压、最大风速和最大风速半径),结合观测站距台风中心的距离,对增水进行拟合,发现风速与距离组合对风暴增水的刻画效果最好[Sw=3.23e–0.0036D×(Γw–3.90)+4.48,R2=0.78,RMSE=9.69cm]。这些研究结果可提升对珠江口风暴潮灾害的认识,为台风风暴潮模拟提供验证资...  相似文献   
1000.
张桂莲  李一平  江靖  常欣  霍志丽  仲夏  郭炳瑶  贾克寒 《气象》2023,(11):1315-1327
2021年6月25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发生了历史罕见的EF3级强龙卷,导致6人死亡,大量建筑物等严重损毁。利用常规高空和地面观测、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FY4卫星云图、河北省张北CB型多普勒雷达等观测资料,以及NCEP(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这次强龙卷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龙卷发生在前倾槽不稳定层结环境背景下,较强的对流层中低层条件不稳定(850 hPa与500 hPa温度垂直减温率约为7.7℃·km-1)、低层丰富的水汽、中等强度的对流有效位能和强的0~6 km垂直风切变为超级单体风暴形成提供了有利环境背景。此外,0~1 km风矢量差为8 m·s-1,抬升凝结高度为1.0 km,为超级单体龙卷的发生提供了相对有利的环境条件。与地面干线伴随的辐合线触发了产生龙卷的母风暴,随后演变为超级单体,其雷达反射率因子呈现典型的钩状回波、低层暖湿气流入流缺口、低层弱回波区和中高层回波悬垂,以及中等强度的中气旋等特征;龙卷的生成和消亡过程中有三个超级单体风暴相继形成,都呈现为孤立的对流风暴形态,龙卷发生在其中一个超级单体钩状回波的顶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