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8篇
地球物理   264篇
地质学   31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2010年智利马乌莱MW8.8地震发生在纳斯卡板块与南美板块的板块边界处,引起了显著的同震和震后效应.GPS台网数据显示记录到的同震海向位移最大约5 m,垂向沉降最大约50 cm.在经过对俯冲效应、季节变化等效应的校正后,震后6年的海向最大位移约68 cm,垂向抬升最大约20 cm.马乌莱地震显著的震后形变对该区域的地...  相似文献   
262.
震后黄土动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地震区震后黄土的动力性质,为黄土地区灾后重建提供合理可靠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参数,本文通过对甘肃省永登地震区震后黄土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探讨了震后黄土的土动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震后黄土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学性质与该地区原状黄土的动力学性质有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动弹性模量地降低和残余变形(震陷)的明显增大特性。  相似文献   
263.
震后变形的动力学机制问题是近年来地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然而学术界观点不一,提出了不少物理模型来加以解释.其中主要观点有:下地壳或上地幔的黏弹性松弛;震后余滑,孔隙弹性回跳,等;或两种因素共同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264.
震后地表变形的动力学机制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方面,现在普遍认为震后变形主要由断层的震后余滑或由介质的黏弹性松弛所至。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GPS观测系统记录到了空前的资料,为研究震后变形的动力学机制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本研究认为集集地震后地表变形由震后断层余滑、下地壳/上地幔的黏弹性松弛、震源区介质的破裂、孔隙弹性回跳、地下流体的运移、介质孔隙度及孔隙压的变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决定。为抓住重点,研究中将介质的破裂、地下流体的运移和孔隙弹性回跳等因素等效为震源区介质的物性变化。文中运用黏弹性有限单元模型(麦克斯威尔体)、利用GPS观测的时间序列资料对震后余滑、地壳/地幔黏度以及等效的震源区介质物性变化进行了反演。反演模型给出了震后余滑的分布及变化特征,反演结果初步显示台湾地区的下地壳/上地幔的黏度分别为2.7×10^18,4.2×10^20Pa·s。此外,反演结果还给出每种影响因素对地表变形的贡献大小,在集集地震后的450d时间里,断层的震后余滑引起的地表变形占总变形的44.6%,下地壳/上地幔的黏性松弛占34.7%,等效的震源区介质的物性变化占20.7%。  相似文献   
265.
2007年6月3日宁洱6.4级近城市直下型地震造成宁洱县供水管道严重破坏,供水网络瘫痪,全城断水。本文在震后宁洱供水系统灾害评价和科学考察的基础上,总结了此次宁洱地震供水系统震后应急抢修的经验和教训。查找城区管网的破坏点可以充分发挥专业管道探测设备的优势。震后采用关闭阀门分段检查,重点查找存在地表永久变形的区域,是快速确定供水主干管道漏水点的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266.
龙立  郑山锁  杨勇  周炎 《地震研究》2022,45(3):352-361
为制定合理的城市供水管网震后修复决策,提升城市供水管网抗震韧性,通过定义供水管网水力满意度指标和震损管线水力重要度指标,提出了供水管网震后两阶段修复策略:第一阶段保证尽量多的用户节点供水,以水力动态重要度作为管线重要度指标修复爆管管线;第二阶段以最快提升管网韧性指数为原则,以水力静态重要度作为管线重要度指标修复渗漏管线...  相似文献   
267.
汶川地震震后形变的GPS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汶川地震后震区附近的GPS连续站资料的高精度数据处理,获得各测站的时间序列。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求得震后松弛时间约为38d,并获得各测站的震后位移。基于粘弹性松弛模型,对震后位移进行了模拟,反演出龙门山地区地壳的弹性层厚度的最佳估值为45km,粘弹性层的粘滞系数的最佳估值为1.8×1019 Pa.s,该结果与地震学以及地球物理学等给出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68.
震后崩塌是强震作用下形成的一类分布广泛、震裂变形严重、潜在威胁大的次生地质灾害。为了较为深入系统地分析其形成机理,本文结合对映秀至卧龙公路沿线震后公路边坡崩塌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115条实测剖面的分析,首先把震后公路边坡崩塌地质灾害从孕育形成到失稳破坏的演化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即原始结构面的形成阶段、潜在变形体的形成阶段、震裂岩体的形成阶段和失稳破坏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认为震后公路边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可归纳为震裂-滑移式、震裂-倾倒式、震裂-溃屈式和震裂-错断式4种模式,研究成果为灾后公路重建和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269.

利用可大范围获取的空间参数给出区域土壤液化的评估方法,可预估震前各地区土壤液化可能性,可快速评估震后震区土壤液化情况,对预防减轻地震灾害以及地震快速响应救援都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以我国1976唐山大地震液化调查资料为背景,提出了区域土壤液化预测的四参数简化评估方法,并用2011年新西兰基督城地震进行了检验.选取场地平均剪切波速Vs30、复合地形指数CTI、场地到河流的距离DR以及地面峰值加速度PGA,分别代表土壤密实程度、饱水状态、地质年代和遭遇的地震作用大小,并基于我国唐山地震液化区域调查资料生成的样本,运用经典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了区域土壤液化预测模型和评估公式,回归检验结果良好,整体回判成功率为77%,非液化和液化区域成功率分别为73%和78%.将公式应用于评估2011年新西兰基督城地震液化情况,区域液化和非液化成功率分别为82%和88%,总体成功率为84%.以上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可靠,方法正确,可用于区域土壤液化震前预估以及土壤液化震后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270.

位于青藏高原中北部的巴颜喀拉地块是我国西部近年来的主体地震活动区,一系列MW7.0以上强震均发生在该次级块体周边,而其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是一条长达2000 km、规模最大、活动性最强的深大断裂带.2001年在东昆仑断裂带中段发生了MW7.8昆仑山地震,2021年5月在其震中东南部大约450 km处巴颜喀拉块体内部一次级断裂上发生了MW7.3玛多地震.玛多地震对人们以往认为强震更可能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边界断裂上的认识提出挑战,但是也为研究巴颜喀拉块体边界断裂与块体内部次级断裂活动关系、地震触发关系带来机遇.本文利用前期基于2001年昆仑山地震后积累的大量InSAR数据获得的震后大范围形变场时空演化图像和库仑应力变化模型,探讨昆仑山地震与玛多地震的关系.InSAR震后观测结果显示:昆仑山地震后沿东昆仑断裂带出现了长达500 km的大范围南北不对称震后形变场,其中南盘形变宽度和量级均明显大于北盘,南盘形变宽度达到250 km,断层近场相对平均形变速率达到>20 mm·a-1,而且南盘向南衰减梯度小,整体衰减缓慢,意味着震后形变对巴颜喀拉块体形成持续东向加载作用,并将分摊到块体内部的一系列次级断裂上,应力加载增加次级断层的地震危险性.2015—2020年InSAR震间应变率场则显示次级断裂——昆仑山口—江错断裂呈高剪切应变率特征.本文计算了昆仑山地震同震破裂和震后形变引起的玛多震区多条SE向次级断裂的累积库仑应力变化,结果显示昆仑山地震同震和震后形变对玛多地震发震断裂(昆仑山口—江错断裂)形成了一定的应力加载.本文认为昆仑山地震同震和长时间尺度震后形变加速了巴颜喀拉块体的东向运动,而断层本身运动学性质和区域应力扰动共同影响了玛多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