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1篇
  免费   230篇
  国内免费   150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271篇
地球物理   83篇
地质学   639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12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1篇
  193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21.
基于陕西省1960—2019年94个气象站点冬季逐日气温资料,分陕北、关中和陕南3个气候区,从时间和空间2种尺度分析了陕西冷、暖冬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近60 a陕西冬季增温明显并在1987年前后发生突变,冬季平均0℃等温线北抬1~2个纬度,增温幅度以陕北最强陕南最弱.从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导致暖冬指数以9.5%...  相似文献   
922.
陕西银硐子喷溢沉积改造型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构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思源 《现代地质》1993,7(1):73-82
海相喷溢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一向被称为“喷气矿床”,但鉴于“喷气”一词含义的局限性,本文用“喷溢”代之。陕西银硐子矿床是一典型实例。本文重点解析该矿床成矿构造环境及其构造成矿作用,最后建立了柞水 山阳银多金属矿田构造-地球化学成矿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923.
陕西省生态安全及空间差异定量分析   总被引:73,自引:1,他引:72  
任志远  黄青  李晶 《地理学报》2005,60(4):597-606
利用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生态压力指数的概念,建立了生态压力指数测算模型和生态安全等级划分体系,以及不同地区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及生态安全度变化预测模型。据此对1986~2002年陕西省三大自然区 (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渭河盆地、陕南秦巴山区) 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亏损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研究结果:① 各地区生态承载力均呈减少趋势,减少幅度差异明显,陕北黄土高原最快,陕南秦巴山区最慢,关中渭河盆地居中;② 各地区生态足迹均呈现增加趋势,增加幅度大小不一,由小到大依次为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渭河盆地、陕南秦巴山区;③ 1986~2002年生态压力指数:陕北黄土高原从0.44增加到0.91,增加幅度0.47;关中渭河盆地从0.75增长为1.20,增长幅度为0.45;陕南秦巴山区从0.19增长为0.22,增长幅度为0.03。年平均压力指数关中渭河盆地最大,是陕南秦巴山区的5.37倍,是陕北黄土高原的1.30倍;④ 各区生态安全状况:陕南秦巴山区处安全状态;关中渭河盆地已严重超载,处于不安全状态;陕北黄土高原处于临界状态,压力指数增长最快。  相似文献   
924.
1982~2015年渭河流域植被变化特征及气候因素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MMS NDVI3g(the third generation of 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数据,结合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识别了渭河流域19822015年不同时间尺度(年、月及季节)植被NDVI的动态变化特征及气候因素影响。结果表明,近34年渭河流域NDVI呈现增长趋势,且20002015年NDVI较19821999年显著增长,趋势线斜率分别为0.003和0.001,退耕还林后植被覆盖状况明显改善;年均NDVI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降水的正相关性较弱;月均NDVI与气温和降水都表现为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26,0.743;春秋季NDVI与气温呈现显著正相关,夏季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性不明显,冬季NDVI与前期气温存在滞后相关。  相似文献   
925.
中国紫阳特列奇阶的分带笔石及其层位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了紫阳芭蕉口志留系连续剖面上,特列奇阶的9个生物带和5个亚带分带笔石,以及它们在剖面上的首现和继现层位。认为Loydell(1992,1996)在英国建立的特列奇阶9个笔石带(包括早期的5个亚带)在世界上其他地区如中国紫阳还是可以推广应用的。  相似文献   
926.
1960-2017年渭河流域极端气温变化及其对区域增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姬霖  段克勤 《地理科学》2020,40(3):466-477
基于逐日最高和最低气温,计算1960-2017年渭河流域16项极端气温指数,发现近58 a 渭河流域极端冷指数(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冷昼日数和冷持续指数)呈下降趋势,极端暖指数(夏日日数、热夜日数、暖昼日数、暖夜日数、作物生长期和热持续指数)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上升速率明显加快。流域半干旱区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敏感,主要体现在白天温度增高以及冰冻和霜冻日数减少,而半湿润区主要为夜间增暖。相比1960-2003年,2004-2017年流域平均温度升高1.75℃,暖夜/暖昼日数增加10.99/6.79 d,而霜冻/冷夜日数减少8.71/2.35 d。分析发现地形条件是影响流域极端气温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在流域半干旱区,冷夜和冷昼日数的快速减少,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在相对湿度较大的半湿润区,随着夏季连续高温天气增多,高温热浪事件的危害更大。  相似文献   
927.
陕西初夏冰雹天气气候特征及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省多年冰雹预报工作研究成果,归纳出我省初夏冰雹天气气候规律,有利冰雹形成的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特征,为我省初夏冰雹天气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28.
“7.28” 渭河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Y-2D气象卫星资料、雷达资料,对2011年7月28—29日发生在陕西渭河流域的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加强北抬,高原低槽东移,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与高原槽前西南气流合并,为暴雨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低层切变线、低涡、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卫星云图上在低槽云系中有暴雨云团特征;雷达反射率因子强回波与液态含水量大值区总是与大降水对应,  相似文献   
929.
陕西渭北中尺度对流系统组织模型及灾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陕西渭北711型数字化雷达2000-2006年5-9月的观测资料,把335例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MCS)组织演变的模型分为3大类(单体、线状、区域型MCS)9小类(少动单体、移动单体、合并单体、拖曳层状、先导层状、平行层状、断裂线状、非嵌入区域和嵌入区域型MCS),统计了各类MCS的出现频次、日变化、生命史、水平尺度、回波移动速度等.重点结合降雹实况,分析了各类MCS的灾害差异.结果显示线状MCS的降雹概率最高,单体MCS的降雹概率最低.拖曳层状类MCS产生的灾害最为严重,少动单体MCS产生的灾害最小.  相似文献   
930.
陕西汛期降水年际增量预测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肖科丽  赵国令  方建刚  王娜 《气象》2015,41(3):328-335
应用年际增量预测方法,通过分析影响陕西汛期降水的物理机制,建立了具有较高预测效能的陕西汛期降水年际增量预测模型。研究表明,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温年际增量、500 hPa高度年际增量与陕西汛期降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当前一年秋、冬季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温增量在南北方向上表现为“-+-”分布型时,陕西当年汛期降水偏多,反之,陕西当年汛期降水偏少。当前一年秋、冬季500 hPa高度年际增量在赤道附近呈带状正值分布时,陕西当年汛期降水偏多;呈带状负值分布时,陕西当年汛期降水偏少。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4项环流特征量、陕西省0 cm地温增量因子与陕西汛期降水也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在对预测因子物理意义分析的基础上,用逐步回归方法引入因子,建立陕西10个气候区域的汛期(6—8月)降水总量和各分月(6、7、8月)的降水年际增量预测模型(共40个),汛期降水总量预测模型交叉检验距平同号率达78.4%。对2010—2013年汛期降水总量和各分月降水量进行试报,其准确率PS评分分别达到75.8和66分。增量预测方法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陕西汛期降水预测水平,可作为有效方法投入实际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