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218篇 |
免费 | 3595篇 |
国内免费 | 511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66篇 |
大气科学 | 5103篇 |
地球物理 | 1626篇 |
地质学 | 11408篇 |
海洋学 | 2309篇 |
天文学 | 141篇 |
综合类 | 1376篇 |
自然地理 | 17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9篇 |
2023年 | 727篇 |
2022年 | 907篇 |
2021年 | 982篇 |
2020年 | 811篇 |
2019年 | 817篇 |
2018年 | 604篇 |
2017年 | 670篇 |
2016年 | 665篇 |
2015年 | 741篇 |
2014年 | 1157篇 |
2013年 | 974篇 |
2012年 | 1026篇 |
2011年 | 1006篇 |
2010年 | 1018篇 |
2009年 | 1010篇 |
2008年 | 979篇 |
2007年 | 871篇 |
2006年 | 789篇 |
2005年 | 750篇 |
2004年 | 665篇 |
2003年 | 705篇 |
2002年 | 690篇 |
2001年 | 718篇 |
2000年 | 572篇 |
1999年 | 522篇 |
1998年 | 556篇 |
1997年 | 576篇 |
1996年 | 613篇 |
1995年 | 514篇 |
1994年 | 425篇 |
1993年 | 357篇 |
1992年 | 314篇 |
1991年 | 280篇 |
1990年 | 255篇 |
1989年 | 184篇 |
1988年 | 63篇 |
1987年 | 35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25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7篇 |
1976年 | 5篇 |
1954年 | 5篇 |
1941年 | 3篇 |
193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对取自桑沟湾北西南三根柱样近200 a碳来源及埋藏通量的解析,分析了湾内不同站位各形态碳的差异性,进而对全湾碳埋藏进行了估算。湾内环流、贝藻养殖等造成湾内不同区域碳埋藏的差异;桑沟湾总碳(TC)平均量1.79%,有机碳(TOC)平均量0.54%,无机碳(TIC)平均量1.25%,TOC含量相对较小,为海陆混合来源,以陆源有机碳(Ct)为主,大规模人工养殖后,海源有机碳(Ca)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桑沟湾碳埋藏通量平均为228.9 g/(m2·a),以无机碳为主要埋藏形式(约占70%),高的沉积速率及生物残骸沉降使桑沟湾养殖区碳的来源及埋藏区别于其他陆架海域。 相似文献
82.
中国太阳能热发电站选址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在我国新世纪能源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太阳能热发电电站位置的合理选择对发电成本有直接影响,涉及到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本身、高时空分辨率的太阳能法直辐射分布、土地利用分布、水资源分布、社会经济分布,以及政策税收等众多因素。本文提出了一个太阳能热发电站选址的决策支持系统框架,就其中的太阳能直法辐射调查进行了初步试验。本文依据供需时空平衡原则进一步讨论了多种绿色能源互补的大能源系统运筹问题。 相似文献
83.
三肇凹陷东部姚家组一段葡萄花油层为本区主要储层和含油层位,也是区内目前增储上产的重要目的层。储层的分布与物源有密切的联系,物源体系分析是油气勘探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通过岩心观察描述以及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研究,从重矿物组合、ZTR指数变化特征、泥岩颜色区域分布以及砂体展布特征等方面对物源方向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三肇凹陷东部姚家组一段葡萄花油层物源体系,并对每个物源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厘定,为下一步沉积体系的精细研究和储层预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4.
85.
河北遵化汤泉地热资源丰富,阐明其成因模式对于该地热田的进一步开发和热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基于地温测量和水文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地热田属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地热田在其以北的山区接受大气降水补给,补给高程下限约为935 m。地热流体在深循环过程中于正常的大地热流背景下被围岩逐渐加热,热储温度约为130 ℃,循环深度约为4 800 m。在汤泉福泉宫至疗养院一带,构造切割花岗岩体,使得深部地热流体沿破碎带上涌,混合并加热赋存于蓄水构造中的片麻岩裂隙水,形成汤泉地区的地热异常。 相似文献
86.
87.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7,(3)
采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和盆地模拟技术,结合济阳坳陷青东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构造、沉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研究区古近系烃源岩的生烃潜力、演化特征等。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存在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两套烃源岩,烃源岩具有"北厚南薄"的发育特征,在凹陷中—北部深洼带最为发育,往南厚度变小;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较好(Ⅰ—Ⅱ1),具有良好的生烃物质基础;烃源岩处于低熟—成熟阶段,成熟烃源岩的分布范围有限,主要局限于北部洼陷和中部洼陷的深洼区,但研究区沙四段烃源岩具有形成低熟油的基本条件,为研究区油气聚集创造一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8.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