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08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13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81.
土层工程性质与其沉积环境关系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对江苏北部沿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层的工程性质进行分析对比 ,发现这两地区的土层在同一个历史时期所沉积但土层工程性质完全不一样。因此分析了该两地区在同一历史时期的沉积环境与当时的水动力条件与沉积物源的来源。由分析研究结果得到 ,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与该土层当时的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与沉积物源有重要的关系。因此对土层如果能了解其在沉积过程当中的沉积条件 ,更有利于分析研究该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相似文献   
182.
FIELD OBSERVATIONS ON BED SEDIMENTS AND SANDWAVES IN CHANGJIANG ESTUAR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series of advanced instruments were applied to obtain the field data of bed, bed forms and relevant dynamic factors in the 150 km-long reach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from Jiangyin to Hengsha Island in March 2002. We found that well-sorted fine sand was in the majority of the bed sediment,which had a median diameter of 2φ. Well-developed sandwaves were formed because the grains jumped together on the bed, 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granularity and current velocity during theflood-ebb tidal cycles.  相似文献   
183.
长江三角洲地区海面-地面系统模型构建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从海面-地面系统研究的视角出发,介绍了由滑动底界计算、分段沉积速率计算、古地面高程计算和模拟结果验证等四个基本模块构成的海面—地面系统模型的基本构架,阐明了该模型的数据分类系统、基本功能目标及其实现的技术系统。初步建成的该系统模型,可以通过对海面变化、沉积作用、地壳运动等多种控制参数的调控,自动生成相应控制条件下任意指定时刻或时间段的二维、三维古地形图等多种形式的图件,因而可以用以对三角洲平原古地貌和海陆关系演变历史进行动态演示,并且为专业人员开展三角洲古环境反演研究和虚拟实验提供一种新的平台。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际资料,运用该模型对最近一万年以来的海面—地面变化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模拟试验,从模型输出的分层设色古地形图和三维彩色地貌晕渲图来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4.
随着资本和信息在全球尺度的更快流动,资本主义生产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重构现象,并促进了各国区域生产空间组织出现变化,学者开始重新定位全球城市体系中的世界城市并提出全球城市—区域的概念。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长江三角洲区域生产空间结构亦开始出现重构现象,以上海为核心城市的长江三角洲全球城市—区域初步浮现。在分析全球城市—区域的经济学本质并分析其运行机制的基础上,以长江三角洲地区跨国公司区域生产网络为实证对象进行分析。提出基于跨国公司区域生产网络而形成的区域经济联系是冲破目前行政区经济的重要力量,同时使中国各层级地方经济的发展同全球生产体系相联系,最终推动中国的全球城市—区域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5.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滨海湿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毅杰  俞慎 《湿地科学》2012,10(2):129-135
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研究区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研究了1990~2000年和2000~2005年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围海造地行为下滨海湿地利用的时空演变特征。围海造地在不同城市化发展时期分别为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扩张所需。以海岸线为基准,通过分别向陆地和向海洋方向进行滨海湿地分区,每个方向设立7个缓冲带,靠近海岸线的前6个缓冲带宽1km,第7个缓冲带宽10km。结果表明,1990~2000年期间,围海造地以农业用地扩张为主,其平均年扩张速率为48.9km2/a,明显大于建设用地的平均年扩张速率(28.2km2/a);而2000~2005年期间,建设用地成为围海造地的主要目的,建设用地平均年扩张速率大幅增大至91.8km2/a,而农业用地平均年扩张率仅为4.2km2/a。在空间分布上,1990~2000年期间,农业用地平均年扩张百分率最大值出现在距海岸线5km的陆地缓冲区;但在2000~2005年期间,各陆地缓冲区农业用地面积在减少,其平均年扩张百分率为-1.3%/a;而建设用地在各缓冲区的平均年扩张百分率由1990~2000年期间的0.62%/a增大为2000~2005年期间的2.66%/a。对长江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地流转驱动力的分析表明,城市化是建设用地扩张的重要驱动力;一些天然滨海湿地直接转变为建设用地,两个时期建设用地净扩张区域相同,即距海岸线1~3km和>6km陆地缓冲带;还有一些天然滨海湿地,如滩涂,被用于水产养殖,而转变为人工湿地,在1990~2000年期间,农业用地的扩张区域是距海岸线4~6km的陆地缓冲带,在2000~2005年期间,农业用地的扩张区域是1~3km的近海缓冲带。  相似文献   
186.
谢建磊  张克信  马小林  赵宝成  张平 《地球科学》2017,42(10):1760-1773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磁性地层认识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为建立一个可靠的年代标尺,为区内沉积环境和气候演化研究提供约束,在年代地层和磁性地层基础上,以频率磁化率为信号源、ETP为靶曲线,通过轨道调谐方法对区内LZK1孔开展了天文年代标尺研究,建立了年代序列框架.结果显示,M/B界线埋深约为143.0 m、Ga/M界线埋深约为219.0 m、Gi/Ga界线埋深约为296.6 m.受气候和沉积环境控制,沉积旋回特征清楚,沉积速率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调谐后的频率磁化率显示了显著的125 ka、96 ka、41 ka、23 ka、22 ka、18 ka等轨道周期,并在轨道周期上与ETP曲线高度相关,相关性超过了95%检验标准.100 ka、41 ka和23 ka周期的带通滤波曲线与偏心率、斜率和岁差在振幅和相位上吻合较好,但局部时间段有差异,可能与低沉积速率、沉积速率突变或短时间尺度的地层缺失等因素有关.研究表明,在具有短暂沉积缺失的持续沉降区域,只要保证样品分辨率,可以通过轨道调谐方法建立可靠的年代框架.   相似文献   
187.
新时期长江三角洲区域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该文通过分析世界经济竞争空间主体、国际产业梯度转移方式、国内区域经济竞争格局的新变化,论述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实施区域联动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剖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联动发展的主要动力机制在于国内外经济竞争压力、企业跨地区发展、政府间经济合作、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提出长江三角洲实现区域联动发展的主要领域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8.
关于长江三角洲第四纪海侵的─孔之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际钻孔资料进一步揭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河口带区)的海陆变迁特征,在海侵范围内存有"陆岛",海侵层在平面上并非那样连续,特别是更新世的几次海侵层、经常被陆相堆积物割离,反映了对长江三角洲古地理的"现状"认识尚须深入。  相似文献   
189.
太湖地区环境考古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陈中原  洪雪晴 《地理学报》1997,52(2):131-137
通过对太湖地区134个新石器遗址考古资料的剖析,并结合钻孔数据,发现本区马家滨至马桥期以来的古文化发育与三角洲平原的演化关系密切:7000aBP三 角洲的建造导致先民在本区逐渐聚集,然而,海平面上升造成环境恶化,但贝壳沙堤的形成保护了先民们的生存环境,使得大量先民移居冈身的后缘栖身。  相似文献   
190.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的人口密集区和土地高度集约化利用区。早在7~6kaB.P.就产生了马家浜文化,明清时期已成为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类型越来越复杂。然而,由于人口增长,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由200年前的0.09hm2人均耕地面积减至2000年仅为0.048hm2,而且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中多种问题并存:一方面是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下降;另一方面是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下,大量土地闲置。因此,有必要进行综合治理,加以控制和调整。文章建议可采用的土地利用对策有:加大科技投入,转变增长方式;集约利用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调整农业结构;控制环境污染,改善土地质量;注意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