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203篇
地质学   126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9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137Cs法和210Pb法对比研究鄱阳湖近代沉积速率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叶崇开 《沉积学报》1991,9(1):106-114
本文报道了应用137Cs法和210Pb法对比研究鄱阳湖近代沉积速率。按黄海高程11.1-14.6m湖区的沉积速率在1.0-3.7mm·a-1之间,平均值为2.2mm·a-1。文中还讨论了用γ谱法验证137Cs法和210Pb法给出的沉积速率的结果。137Cs法给出的沉积速率与γ谱法的结果是一致的,而210Pb法给出的沉积速率比γ谱法和137Cs法的结果约偏低16%。  相似文献   
52.
许秀丽  李云良  谭志强  张奇 《湖泊科学》2018,30(5):1351-1367
地下水-土壤-植被-大气系统(GSPAC)界面水分传输是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的关键.本文选取鄱阳湖湿地高位滩地的2种典型植被群落: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HYDRUS-1D垂向一维数值模拟,量化了湿地GSPAC系统界面水分通量,阐明了典型丰水年(2012年)和枯水年(2013年)鄱阳湖湿地植被群落的蒸腾用水规律和水源组成.结果表明:(1)茵陈蒿和芦苇群落土壤-大气界面的年降水入渗量为1570~1600 mm,主要集中在雨季4-6月,占年总量的60%;植物-大气界面的年蒸腾总量分别为346~470 mm和926~1057 mm,其中7-8月植被生长旺季最大,占年总量的40%~46%;地下水-根区土壤界面的向上补给水量受不同水文年水位变化的影响显著,地下水年补给量分别为15~513 mm和277~616 mm,主要发生在蒸散发作用强烈和地下水埋深较浅的时段.(2)植被蒸腾用水分为生长初期(4-6月)和生长旺季(7-10月)2个阶段,丰水年植被的整个生长期蒸腾用水充足,枯水年植被生长旺季的蒸腾用水受到严重水分胁迫,实际蒸腾量仅为潜在蒸腾量的一半左右.(3)不同水文年湿地植被生长旺季的水源贡献不同:丰水年茵陈蒿群落以地下水补给为主,芦苇群落以湖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枯水年茵陈蒿群落以降水和前期土壤水储量为主,芦苇群落以地下水补给为主.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湿地植被的水分利用策略,为阐明湖泊水情变化与植被演替的作用机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3.
基于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的鄱阳湖水面面积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产高分辨率卫星的快速发展可有效弥补遥感湖泊监测中影像分辨率不足的问题,更加及时、准确地实现湖泊动态监测。利用1996~2012年155景Landsat影像和2013~2016年34景GF影像为数据源,结合湖口站水位监测数据,分别选用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和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DWI方法提取卫星遥感影像的水体信息,同时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建立了4个时间段的鄱阳湖水体面积-水位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在空间上,鄱阳湖水体面积整体呈现缓慢缩小的趋势;在时间上,除秋季鄱阳湖面积有明显下降趋势外,其他季节整体趋势变化不大;经验证,鄱阳湖四季水体面积-水位呈现二次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54.
鄱阳湖观鸟     
王小龙  ;叶学龄图 《地球》2009,(3):104-105
我国长江中下游,江西省北部,鄱阳湖西汉,以千年古镇——永修吴城镇为中心,每年10月至翌年3月,水落滩出,各种形状的湖泊星罗棋布,草洲湿地碧绿一片;鱼虾螺蚌丰富,水草野花飘香,美丽的水乡泽国风光,吸引了大批来自内蒙古大草原、东北沼泽和西伯利亚荒野的珍禽候鸟到此越冬。  相似文献   
55.
土地景观形态能够反映土地利用空间行为特征。在对鄱阳湖地区1995年、2000年、2015年和2018年4个时间点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分形维数、分形稳定性、斑块密度、斑块形状破碎度和景观隔离指数分析区域景观格局变化,并运用分形理论对土地利用空间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1995年到2018年的20多年间,建设用地一直是分形维数最高的土地类型;但从时间尺度上,建设用地的分形维数呈下降趋势,表明建设用地空间形态在土地利用空间行为的作用下逐渐向有序方向发展。水田、旱地和有林地一直是分形维数最低的土地利用类型,且处于景观分形不稳定状态。斑块密度、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以及景观分离度指数的计算结果支持了分形维数分析的结论。从实现区域土地合理布局的角度,建议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降低区域建设用地的分形维数,引导建设用地有序发展。对于诸如有林地、灌木林地、高覆盖度草地和水域等自然景观,应增加其分形维数以减少人为干扰,维护其稳定性。同时建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引入分形维数,将分形维数作为评价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合理性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56.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群落与水文情势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植被群落-水文参数直方图和计算敏感性指数,分析植被群落对水文条件变化的耐受性和敏感性,研究湿地植被群落与水文情势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内,不同的植被群落对水文情势变化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不同,苔草群落、假俭草群落对水文条件变化敏感性较低;苔草-廖子草群落、苔草-虉草群落和虉草-苔草群落对水文条件变化的敏感性较高,喜欢相对湿润的环境;南荻群落所能承受的水文条件变化范围较窄,喜欢相对干旱的环境。  相似文献   
57.
鄱阳湖盆地东北缘白垩系的田坂群历来趋向“二分”,但从对剖在再观察入手,认为田坂群纵向上经历了粗→细→粗的巨旋回,这种巨旋回与盆地演化规律,发展阶段相一致,因而“三分”显著,该剖面地学,9沉积学的一些新发现,不仅便于地层划分与对比,而且对盆内层序地层,岩相分析,构造演化阶段研究都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8.
鄱阳湖泥沙来源及湖盆近期沉积规律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熊道光 《海洋与湖沼》1990,21(4):374-385
本文依据汇入鄱阳湖的河流泥沙资料和湖区泥沙淤积调查研究的成果,对鄱阳湖泥沙来源及湖盆近期沉积规律进行了探讨。赣、抚、信、饶、修五河及其区间来水挟带的泥沙是鄱阳湖泥沙的主要来源。通过沙量平衡计算:多年平均入湖沙量2310.9万吨,平均出湖沙量1179.7万吨,平均淤积量1131.2万吨。若平铺在面积为4646.64km~2的湖盆上,淤积速率为1.6mm/a。淤积部位主要是五河入湖的扇形三角洲前缘。从沉积环境的演变观点看,今后湖盆泥沙淤积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9.
进入21世纪以来,长江干流上游水库群运行和鄱阳湖区采砂等人类活动对鄱阳湖与长江之间水沙交换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加速了江湖关系演变。主要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其他统计分析法,分析了近50年来鄱阳湖水位变化阶段性和趋势性特征,并探讨了长江干流上游水库群调节和湖区采砂活动对鄱阳湖水位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2000~2014年鄱阳湖水位分阶段降低,2006~2014年水位降至最低,比2000年前低了1.08m。2000年之后,鄱阳湖全年、汛期和枯季平均水位都有减少趋势,特别是10月份平均水位有非常显著的减少趋势;不同季节主湖区与入江水道水位变化趋势不一致。长江干流上游水库群调节对鄱阳湖水位影响存在时空差异,水库群蓄水期加剧了鄱阳湖水位下降的幅度。人工采砂活动对鄱阳湖水位的影响在枯季尤其是冬季影响更明显。合理调度长江干流上游水库群及湖区采砂活动对维护鄱阳湖和长江关系的健康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0.
鄱阳湖沙地是亚热带湿润区典型风沙化土地,土地沙化问题严峻。鄱阳湖沙地研究多在小范围开展,研究意义有限,应在多处进行沙地粒度比对研究。选取庐山市、都昌县、永修县和南昌市新建区等沙地样品57个,分析其粒度特征。结果表明:(1)鄱阳湖沙地主要由中沙、细沙和粗沙组成,三者总含量超90%;Mz均值为1.79Φ,分选较差,呈正偏和尖锐分布;(2)鄱阳湖沙地不同土地类型沉积物表层(0-5 cm)与20-40 cm深度粒度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和河滩表层比20-40 cm深度粒径大,但流动沙丘和湿地草滩表层分选优于20-40 cm深度;湿地草滩和河滩优势粒级含量和粒度参数有别于沙丘;(3)鄱阳湖沙地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为风成沉积;河滩以河流作用为主,风蚀为辅;湿地草滩是在风力和水动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鄱阳湖沙地沿盛行风向从南到北S、SK、K依次减小,风沙运动多以两跳一悬式为主,以就地起沙为主,河滩湖滩作为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