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0篇
  免费   731篇
  国内免费   1492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273篇
地质学   3731篇
海洋学   176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58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63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85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68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40篇
  2002年   188篇
  2001年   190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155篇
  1998年   140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135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3年   2篇
  1954年   2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3篇
  194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1 毫秒
611.
612.
新疆科古琴山晚石炭世火山岩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于新疆中天山西段科古琴山一带的中酸性火山岩,是晚石炭世构造-岩浆喷发活动的产物,反映该区一次重要的构造-火山地质事件.对其岩石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火山喷发活动形成于活动陆缘构造环境,具有大陆裂谷火山岩系和岛弧火山岩双重特征,属较为典型"滞后型"弧火山岩.  相似文献   
613.
全球许多造山带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增生和碰撞造山阶段,作为全球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中亚造山带是如何从俯冲增生演化到碰撞拼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文章报道了位于中亚造山带东南缘内蒙古中部地区二叠纪-三叠纪花岗岩新的锆石U-Pb年龄(266~235Ma)、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并系统梳理了区域内已有资料,从岩浆性质随时...  相似文献   
614.
造山带中残存有许多前寒武纪地质体,其中一些被当作前寒武纪基底用于探讨所在微陆块的大地构造属性。由于微陆块属性对于造山带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及所讨论的前寒武纪地质体蕴含地球早期历史演化信息,对微陆块属性的厘定成为造山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笔者等以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的微陆块为例,总结梳理了微陆块厘定的相关依据:岩石组合和变质变形特征,碎屑锆石谱峰显示的源区时代特征,地质事件序列,前寒武纪地壳演化信息,继承锆石、捕获锆石和古生代侵入体同位素显示的深源地壳信息,以及地球物理等方面的特征。由于不同学者采用的厘定依据不同,对微陆块属性认识争论不断,即使相同依据也有一定的差异,从而影响对造山带结构和演化的认识。基于以上原因,笔者等认为前寒武纪基底的亲缘性探讨不仅要注重岩石组合和形成时代,还要在精细野外解剖和高精度年代学工作基础上,注意其变质—变形特征、接触关系、源区时代特征、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地壳增生信息和深源地壳信息等的综合对比分析,以得到较全面依据,探讨其构造属性。当获得一组前寒武纪地质体信息时,可先进行同构造单元内对比,再与其他构造单元对比。当特征相异时则需进行构造单元拆分或考虑构造就位的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推覆体、走滑外来体、俯冲刮削的构造岩片);当特征相似时,可能指示了相同微陆块的裂解或破坏或者不同的微陆块共同经历了相似的前寒武纪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615.
孙晨  朱秉启 《地质学报》2024,98(6):1880-1892
长期化学风化速率(LCWR)和化学风化剥蚀率(CDF)是表征区域化学风化程度和揭示地貌和气候系统演变的重要依据。全球尺度上,中纬度地区的长期化学风化研究远比低纬地区争议更多,原因之一是其风化机制在理论认识上仍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造山带地区的长期化学风化与物理侵蚀、构造、气候之间的关系等。本文利用地球化学质量平衡方法,针对北半球中纬度典型造山带(中亚黑河流域和北美内华达山脉)开展了相关数据和资料的系统整理与再分析,估算了黑河流域的LCWR值和物理侵蚀速率(E)值并与内华达山脉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黑河流域、内华达山脉的LCWR分别为17. 4~895 t/km2/a、1~173 t/km2/a,CDF分别为0. 17~0. 81、0. 02~0. 61,LCWR与E均显著正相关,与海拔高度、年均温度、年均降水量等仅局部相关。研究区的长期化学风化主要表现为“供应受限型”风化,但黑河流域局部地区已处于“供应受限”与“动力学受限”过渡的风化阶段。结合回归分析结果和已有成果的综合分析,中纬度造山带地区的长期化学风化速率受到地质、气候等因素的协同影响,但主控因素为地质因素,而化学风化剥蚀率则主要受控于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616.
北秦岭中生代沙河湾岩体环斑结构特征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该岩体的环斑结构主要发育于边部含巨斑状黑云角闪石英二长岩中 ,环斑长石粒径一般 2cm× 4cm。形态多呈自形、半自形 ,有些为卵形。环斑长石由核部钾长石和多层或单层斜长石外壳两部分构成。钾长石内核呈肉红色 ,一般是由单颗粒组成 ,具卡氏双晶 ,普遍发育规则的条纹结构 ;中心部分钾长石分子含量Or为 95 ,边部为 84。外壳斜长石牌号一般为An2 0± ,为奥长石。内核和外壳中均发育石英、斜长石、黑云母、角闪石等矿物的包裹体 ;包裹体在其边部较多 ,中部较少 ,钾长石斑晶中的石英包裹体呈不规则的凹面状和水滴状。岩石中主要矿物具有 2个世代。这些特征显示 ,沙河湾岩体中的环斑结构与典型的环斑结构是相同的。亦表明典型的环斑结构可以出现于不同的时代和构造环境。由于其形成时代和产出背景不同于典型环斑花岗岩 ,该岩体属典型环斑花岗岩还是一种新的似环斑花岗岩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17.
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和大陆动力学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新需求与板块构造对大陆地质的深化研究,使大陆问题成为21世纪地学发展的前沿研究领域、热点和关键。文中在提出“大陆动力学”研究20多年后的今天,进行关于大陆研究的新思考,从讨论厘定大陆研究的有关争议概念、大陆的基本问题、中国大陆构造的典型实例以及与世界同类范例的简要对比出发,综合概括了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与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思考课题。提出了在大陆研究中,在进一步精确深化板块构造对大陆的研究的同时,应突出加强大陆构造中有无非板块构造动力及其远程效应的大陆内的、在深部动力学与陆块间差异非均衡背景下由陆内陆块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真正陆内构造及其动力学问题的研究,以便为深化发展板块构造、认知大陆、探索大陆动力学、构建包括板块构造在内新的行星地球构造观作出努力与探索。  相似文献   
618.
随着印支期南秦岭勉略洋盆闭合,华南和华北两大块体最终拼贴、构成中国大陆的基本轮廓。普遍认为这一洋陆转换、碰撞造山发生在三叠纪,但具体时间和空间过程仍存在较多争议。秭归盆地位于秦岭逆冲褶皱带东段南缘,是扬子北缘前陆盆地系统的重要组成,在沉积序列和碎屑来源上与秦岭印支期造山作用密切相关。该盆地经历早中三叠世滨-浅海相到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三角洲-河流相的沉积转变,中三叠统巴东组和上三叠统九里岗组之间发育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之上的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砂岩在碎屑组分上不仅含有泥岩、粉砂岩等沉积岩岩屑和千枚岩、板岩和片岩等中-低级变质岩岩屑,而且还见有中酸性火山岩岩屑。结合碎屑锆石颗粒U-Pb定年和古流向数据,这些火山岩岩屑揭示北部的秦岭造山带源区在晚三叠世(225~200Ma)存在火山活动,与同期的花岗质侵入岩一起反映秦岭印支期的同碰撞造山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619.
蛇绿混杂岩带作为造山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形成和就位过程与区域造山事件密切相关.通过系统梳理北山造山带蛇绿混杂岩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在北山造山带内卷入的4条蛇绿混杂岩带中,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蛇绿混杂岩带为形成时代最古老的蛇绿岩,代表了北山洋盆最早于早寒武世即已开启,北山地区发育的洋盆最晚可能于二叠纪闭合,...  相似文献   
620.
北祁连地区位于中国中央造山带中段,具有典型造山带的特征.区内志留系肮脏沟组沉积环境存在较大争议,以致对其沉积期古地理格局的认识就存在很大差异.本研究选取志留系肮脏沟组发育齐全的肃南地区老虎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剖面实测、室内薄片鉴定和碎屑岩粒度分析等方法对老虎沟剖面肮脏沟组沉积充填序列、沉积构造和沉积相类型进行了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