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79篇
海洋学   67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71.
刺参对人工礁体设计关键指标的选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平均聚集率(Mean Attractive Rate,MAR)作为统计分析指标,研究了仿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as Selenka)对人工礁体结构设计关键指标(孔径、间隙、颜色、夹角)的选择性及其行为特性。结果表明:(1)随着实验时间延长,仿刺参在礁体模型上的聚集数量呈上升趋势;(2)礁体模型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的聚参效果优于黑暗条件下的聚参效果(P<0.05);(3)孔径组各水平间聚参效果比较:2 cm>4 cm、16 cm>8 cm(P<0.05),4 cm与16 cm间差异不显著;间隙组各水平间聚参效果比较:2 cm>4 cm>6 cm>8 cm(P<0.05);颜色组各水平间聚参效果比较:黑色、蓝色、红色>绿色>白色>透明(P<0.05),黑色、蓝色、红色间差异不显著;夹角组各水平间聚参效果比较:15°>30°>45°、60°>90°、120°(P<0.05),45°与60°差异不显著,90°与120°差异不显著。说明仿刺参适应礁体模型需要一定时间,呈负趋光性。10 g至30 g的仿刺参,对设计指标为2 cm孔径、2 cm间距、深色、15°夹角的人工礁体,具有较好地选择性。  相似文献   
72.
角毛藻属(7株)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温度为25±1°C,盐度为28的条件下,用F/2培养基对七株角毛藻(Chaetocerosspp.)进行培养.在指数生长期末期进行收获.测定了七株角毛藻的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其主要脂肪酸为14:0(3.0-24.92),16:0(8.2-28.5%),16:1n-7(16.0-42.3%)和20:5n-3(4.2-10.42),其中B13的20:5n-3含量最高,占总脂肪酸的10.4%  相似文献   
73.
南海底拖网方、菱目网囊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7年6月-1998年7月,使用3种网目尺寸的方形网目网囊和一种网目尺寸的菱形网目网囊,在南海北部珠江口以外海域水深35-96m拖网渔场进行了部26个有效网次的捕鱼对比试验,获得了关于蛇鲻,绯鲤,金线鱼3种鱼种的选择性参数。结果表明,方形网目网囊比菱形网目网囊具有更好的选择性能,对于保护南海幼鱼资源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4.
利用啤酒厂废水污泥培养钝顶螺旋藻和普通小球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前国内外对藻类的生物学特征、收集、藻蛋白的利用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2」。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培养基的费用高,经济效益低^「3」「4」。而啤酒厂污泥富含营养物质、无毒,是培养藻类的良好基质^「5」「6」「7」。经试验能50%替代营养盐培养钝顶螺旋藻而保持其收得率基本不变,能80%夫代营养盐培养普通小球藻而保持其收得率基本不变。利用啤酒厂污泥既净化环境,又降低藻类养殖成本。这将为大规模推广藻类养  相似文献   
75.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小尺度分异的环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广泛存在的生物结皮,对地貌部位有极强的选择性分布,其实质是生物对环境条件综合适应的一种生态表现。2002年3~11月在个体沙丘表面初步开展了生物结皮类型小尺度环境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苔藓结皮、地衣结皮和藻类结皮依次分布于垄间、沙垄两坡中部和坡上部,从垄间往垄顶,生物结皮盖度逐渐减小,厚度变薄,抗压性减弱。苔藓结皮分布区的物质组成以细沙和极细沙为主,春季表层土壤水分在5%以上,短命植物广泛发育,基质稳定;坡中部的地衣结皮分布区以细沙为主,春季表层土壤水分在4%左右,短命植物亦有广泛分布,地表受风沙活动影响较小;沙垄上部和顶部的藻类结皮分布区,是沙垄表面活动性最强和土壤水分最差的区域,物质组成以中沙为主,高等植物中白梭梭为优势种,可见藻结皮是三类结皮中最能适应恶劣环境的生物结皮类型。  相似文献   
76.
自然水体采集的生物膜上铁、锰氧化物的萃取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选择性萃取分离技术对自然水体采集的生物膜上铁、锰氧化物进行萃取分离研究,考察该技术的适用性。参考人工培养生物膜的萃取方法,分别用NH2OH·HCl和Na2S2O4为萃取剂选择性萃取生物膜上的锰氧化物和铁、锰氧化物。实验中分别依次只改变萃取剂浓度、萃取液酸度或萃取时间,保持其它两个因素不变,分别考察这三个因素对萃取效果的影响,从中选出对铁、锰氧化物萃取率高而对有机质影响小的条件为最佳条件。用选定的最佳条件对不同时间和地点采集的生物膜进行萃取,发现对目的组分的萃取率可达70.8%~94.6%,而对非目的组分的影响很小(3.3%~11.0%),满足萃取分离的要求。这说明选择性萃取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自然水体采集的生物膜上铁、锰氧化物的萃取分离。  相似文献   
77.
郭建斌  蔡敏 《甘肃地质》2015,24(4):80-83
本文选用HAC—H_2O_2和HCl—NaHCO_3作为选择性溶剂,对敦煌某地铁矿中磁性铁的化学物相分析进行了研究,将磁性铁物相从传统1项细化为3项,测定了磁性铁相态中磁黄铁矿、假象赤铁矿、磁铁中铁的含量。使用国家标准物质GBW07272对方法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与标准值或参考值吻合良好(RE为0.28%~4.75%,RSD为0.13%~5.59%)。方法简单、准确。  相似文献   
78.
为了研究酸性条件下碳酸盐岩的溶蚀表面特征及机理,以南堡凹陷及周边凸起区10个典型碳酸盐岩样品为研究对象,进行乙酸和盐酸溶液的溶解实验,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样品的溶蚀特征。结果显示,岩石结构和矿物成分的选择性溶蚀,是碳酸盐岩溶蚀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形式;方解石和白云石均存在特有的溶蚀现象,即"溶蚀晶锥"方解石和"蜂窝状"白云石,为晶体选择性溶蚀的产物;表生条件下,灰岩中少量白云石的加入能够增加方解石的溶解度,白云石的含量上限为13%,超过该界限,随白云石含量的增加,溶蚀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79.
【目的】建立可用于大规模培养的户外开放式微藻培养体系。【方法】设计一种微藻平面开放浅层培养(Flat,open and shallow,FOS,简称浮法)体系,以小球藻(Chlorella sorokiniana)为模式藻种,探讨温度、光照、pH值和培养基营养成分等因素在该培养体系中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开展900 L体系的户外培养试验。【结果】浮法体系主要由塑料袋和垫板组成,在该培养体系中的小球藻在20~40℃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小球藻生长有明显的照度依赖性,无光时几不生长,随着照度升高,生长速度加快,在较高的照度下表现有光饱和现象。以TAP为基础培养基,在碳源或氮源缺乏时小球藻几不生长。pH 7.5左右有利于小球藻生长。900 L体系的户外培养试验的生物量(干物质得率)为0.15 g/(L·d)。【结论】在此新型户外平面开放浅层微藻培养体系中,温度、照度、pH值及营养成分等对小球藻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该体系有成本低、操作简便、容易控制、自然资源利用率高等特点,有大面积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80.
从高镁锂比盐湖提锂生产尾液中回收锂,可实现锂资源高效回收利用,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以东台吉乃尔盐湖提锂尾液为原料,系统性研究了铝系层状锂吸附剂JW-LAHS对提锂尾液中锂的静态、动态吸附和解吸过程。结果表明,吸附剂的静态吸附容量为7.3 mg/g,镁锂分离因子为27.98;最佳动态吸附条件为床层高度24.8 cm,进料流速3.5 mL/min,此时穿透时间为22.0 min,Li+ 吸附率大于95%,饱和时间为210 min,饱和吸附容量达到5.5 mg/g,表明锂吸附剂适合从高镁锂比提锂尾液中回收锂。BDST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床层穿透时间,误差小于8.61%。使用去离子水进行解吸,增大解吸流速能够加速Li+脱出,但对Mg2+ 的解吸无明显影响。解吸流速为4.6 mL/min,解吸360 min时,Li+ 解吸率为83.25%,总解吸液的镁锂比值为0.7,仅为提锂尾液(80)的0.88%。循环20次后吸附容量仍能保持原来的82%以上,表明锂吸附剂循环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