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9篇
  免费   910篇
  国内免费   1084篇
测绘学   642篇
大气科学   829篇
地球物理   1011篇
地质学   1925篇
海洋学   731篇
天文学   132篇
综合类   458篇
自然地理   475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45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197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64篇
  2014年   313篇
  2013年   254篇
  2012年   262篇
  2011年   252篇
  2010年   291篇
  2009年   288篇
  2008年   339篇
  2007年   361篇
  2006年   286篇
  2005年   275篇
  2004年   219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126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113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78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47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3篇
  1958年   2篇
  1942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近年来孔兹岩系作为高级变质岩区一套特征性的变质沉积岩石组合而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变质地层结构及其相关的构造作用和构造样式还不为人所了解。通过对内蒙古大青山一乌拉山地区以孔兹岩系发育为特征的高级变质杂岩的研究发现,区内孔兹岩系自下而上由3个岩石地层单位组成:榴云片麻岩岩组、透辉片麻岩岩组和大理岩岩组,表现出由细碎屑沉积-碎屑沉积和钙质化学沉积的混合物-镁质碳酸盐组成的沉积旋回。这些变质地层不仅遭受到具有近等温降压顺时针P-T演化特征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改造,同时,还遭受到近水平顺层滑脱变形构造、穹-褶构造和近东西向陡倾叶理带这三种构造形式为主的多期变形的改造。由此,这些变质地层在空间上多以不规则条带状、不规则团块状或透镜状形式出露,同时,各地层单位在空间上具有“犬牙交错,参差产出”,“岩层缺失,隔层相触”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孔兹岩系目前的产出状态及“犬牙交错,参差产出”的特征是穹-褶构造尤其是近东西向陡倾叶理带叠加改造的结果,在消除其改造的影响后可以确定,由于近水平顺层滑脱变形改造的结果,这些变质地层发生“岩层缺失,隔层相触”,在空间上表现为以近水平的长轴近东西向的扁豆体堆叠而成的早期变质地层结构,这是高级变质地层所特有的变质地层结构。  相似文献   
162.
赣杭火山岩铀成矿带东段的浙江省寿昌一梅城盆地西段和大州盆地铀成矿条件优越,是浙江最有利的铀成矿区段。衢州地区已探明X个铀矿床,探明了相当数量的铀资源储量。670矿床深部及外围铀矿勘查工作程度相对较低。无论是扩大老矿区,还是开辟新基地,都有较大的找矿潜力。本文主要论述了670矿床深部及近外围、大桥坞远景区、王贵寺南东侧的找矿前景,并提出了这些地段今后铀矿勘查工作重点、找矿方向和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63.
根据中国东部各省(区、市)区域地质志、1:50万地质图和中国东部地壳与岩石元素丰度研究成果首次编制的中国东部60种元素的岩石地球化学图,基本反映了与特定岩性有关的区域岩石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分布特征和与大地构造单元有关的区域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分布特征,直观表达了中国东部空间地理上元素背景含量的宏观分布与变化,以及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元素背景含量的变化趋势.这一成果为勘查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特别是区域化探扫面水系沉积物资料的定量解释提供了基本依据,为基础地质、大地构造、区域成矿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地球化学块体理论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4.
基于主体功能区约束的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分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经济发展水平、污染物排放现状、污染物治理水平、空气质量,特别是国家主体功能区环境目标约束等因素,构建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的指标体系,用改进的等比例分配方法对2015年国家SO2,NOx总量控制目标进行区域分配。分配结果表明:SO2和NOx削减量大的省份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及其周围地区,这些地区污染物排放量大、空气质量较差;削减比例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以及北京、天津2个直辖市,这些地区单位GDP能耗高、工业污染物去除率低、空气质量差;削减量相对较小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和南部一些省份;削减比例较小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和南部几个省份,这些地区污染物排放量相对较少,空气质量好于其他省份。  相似文献   
165.
运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对实验区高分辨率影像进行最优分割尺度的影像分割。首先利用ESP算法确定影像的最佳分割尺度,再运用CART决策树分类对土地利用信息进行提取,并对分类结果进行后处理,进一步提高分类精度。最终分类结果精度达到80.38%。  相似文献   
166.
通过核实从数据采集到标准时点阶段发生变化的内容,补充新增内容,消除普查前阶段由于资料时效性和外业局限性等导致的现势性不统一现象,对变化的地理国情信息进行核准,使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成果在时间上达到统一,是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7.
张晓科  蔡元峰  潘宇观 《地质论评》2016,62(6):1590-1602
蒙脱石具良好的阳离子可交换吸附特性。在提纯蒙脱石的基础上,用氯化铵(NH_4Cl)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分别交换蒙脱石层间阳离子制备了改性蒙脱石,并用提纯蒙脱石、改性后的蒙脱石吸附碱式硫酸铬溶液中的铬离子,获得含铬蒙脱石样品。针对上述的含铬蒙脱石进行包括粉末X射线衍射术(XRD)、电子顺磁共振谱术(EPR)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术(FTIR)以及电感耦合与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等测试和分析。吸附残余液的化学分析结果和含铬蒙脱石样品的XRD结果显示CTAB对蒙脱石的层间的封闭是较完全的,层间几乎未发生交换吸附;而NH_4~+—蒙脱石和蒙脱石层间则发生交换吸附。吸附前后样品的红外吸收谱发生了较大变化,表明三个含铬样品的红外吸收谱上出现的硅醇和铝醇向低波数延展的现象是由铬离子吸附在蒙脱石结构片的六方孔中所致。EPR的结果指示甚至在蒙脱石的少量四面体和/(或)八面体位中也有Cr~(3+)占位。  相似文献   
168.
张荣华  胡书敏  张雪彤 《地质学报》2016,90(9):2437-2453
热液金属矿床成因研究过程中,观测与实验始终是密切结合的。上世纪70年代,平衡热力学的实验数据的快速积累,使人们用热力学理论计算可以预测和反演矿石和岩石的成因。但是,没有矿物-水溶液的反应速率数据,又没有与流体力学的结合,搞清楚矿石成因是困难的。七、八十年代,开始研究矿物与水溶液的反应动力学实验。科学家们开始瞄准了从平衡-封闭-静态转向非平衡-开放-动力学研究的这个大方向。1992年我们建立地球化学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研究高温高压矿物与水反应速率,发现固液的开放体系的自组织现象。实验发现温度影响矿物的各个元素反应速率改变,发现在跨越水临界态时矿物与水反应速率涨落、在近临界的气-液两相不混溶区一些金属进入气相、超临界流体的氧化作用及特别的溶剂性能影响矿物溶解性质。实验证实:临界态区流体与矿石成因有关。水岩相互作用的反应动力学实验温度从低温到550度,揭示矿石的金属来源、迁移、金属与蚀变分带机制。一大批大于300度的矿物与水反应动力学实验在国际界是少有报道的。九十年代,超高压的科学发展,与同步辐射光源的技术进步的结合,使固体地球科学又迈向了地球深内部。我们发展了高温高压流体性质的原位直测(测量850℃水溶液)红外谱,发现深部流体的新性质:气液两相流体的新结构,在临界温度区(300~400℃),水分子氢键网络的破坏受压力影响不大(23MPa~3GPa),同时,出现水的高电导率。研发新仪器为开放-流动-非平衡的反应动力学实验与极端条件下物质性质的直接观测结合,在科学前沿领域开辟了创新道路。  相似文献   
169.
在短期基坑沉降监测中,由于数据量少且呈非线性变化,沉降模型很难准确建立。灰色GM(1,1)对数据少、趋势性强、波动小的数据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但不能模拟复杂的非线性函数;BP神经网络可以对非线性数据进行学习训练,具有自学习、自适应能力;通过将GM(1,1)与BP神经网络组合,并优化网络部分的学习率、权值和阈值等,建立一种改进的灰色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具有对非线性数据自学习、自适应能力和预测精度更高等优点。通过某基坑沉降监测分析,验证改进的灰色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更高,适合短期建模,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0.
总电子含量赤道异常变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国际GNSS服务组织提供的总电子含量格网数据,从全球角度分析了电离层赤道异常的变化规律,并结合相关研究结论做了比较分析。首先,利用2011年3月21日(春分)的总电子含量格网数据分析了电离层赤道异常区域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然后,利用2000—2012年的总电子含量格网数据和太阳黑子数据,统计分析了120°E上空电离层赤道异常出现的地理纬度和强度的变化规律,并以2002年(太阳活动高年)和2008年(太阳活动低年)为例做了进一步分析。结果发现:电离层赤道异常区域随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自东向西移动,分布在地磁赤道的两侧,具有南北半球的非对称特性;电离层赤道异常出现在当地时间T 12:00:00—T 16:00:00,日落后持续2~3h;电离层赤道异常峰值强度与太阳活动强度存在正相关关系;电离层赤道异常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表现出了"半年度异常"和"冬季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