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67篇 |
免费 | 489篇 |
国内免费 | 94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21篇 |
大气科学 | 56篇 |
地球物理 | 144篇 |
地质学 | 3355篇 |
海洋学 | 201篇 |
天文学 | 15篇 |
综合类 | 187篇 |
自然地理 | 1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7篇 |
2023年 | 100篇 |
2022年 | 111篇 |
2021年 | 122篇 |
2020年 | 108篇 |
2019年 | 115篇 |
2018年 | 109篇 |
2017年 | 106篇 |
2016年 | 107篇 |
2015年 | 144篇 |
2014年 | 184篇 |
2013年 | 119篇 |
2012年 | 168篇 |
2011年 | 166篇 |
2010年 | 148篇 |
2009年 | 149篇 |
2008年 | 157篇 |
2007年 | 141篇 |
2006年 | 132篇 |
2005年 | 117篇 |
2004年 | 121篇 |
2003年 | 175篇 |
2002年 | 179篇 |
2001年 | 159篇 |
2000年 | 144篇 |
1999年 | 127篇 |
1998年 | 135篇 |
1997年 | 123篇 |
1996年 | 100篇 |
1995年 | 95篇 |
1994年 | 86篇 |
1993年 | 72篇 |
1992年 | 53篇 |
1991年 | 55篇 |
1990年 | 62篇 |
1989年 | 37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1946年 | 1篇 |
1945年 | 2篇 |
1943年 | 2篇 |
193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煤古植物学:历史、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对50年来的文献分析,简要评述了煤古植物学这一分支学科的产生背景,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并指出,煤古植物学尽管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受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限制,它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22.
滇、川、黔成矿区的铅锌矿源层(岩)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滇、川、黔铅锌成矿区的矿源层(岩)及其成矿作用,具多矿源层(岩)、多容矿层和多遮挡层共存的特点。矿源层(岩)改造成矿分海西晚期改造生成贫铅锌矿床和燕山期改造生成铅锌富矿床两个旋回,改造成矿的3个主因是:多条继承、发展了基底构造的深一道断层系统,峨眉山玄武岩浆上涌产生的高热能、喷气、矿质和广泛、多中心循环的热卤水,铅锌矿床为沉积─改造─后成成矿。 相似文献
23.
24.
25.
歧深地区双超压系统发育特征及油气成藏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钻井实测储层压力(DST)、计算泥岩压力及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歧深地区超压体系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和成藏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歧深地区具有"三层压力结构,两个超压系统"特征。压力结构在纵向上可以划分为常压系统、上部弱超压系统和下部超压系统。超压从东营组开始出现,歧口凹陷中心超压最强,北大港东翼、歧口凹陷及板桥凹陷超压次之。双超压结构对歧深地区油气聚集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从而形成了"上油下气"分布格局,由此建立了"双压控藏"模式。 相似文献
26.
通过分析埕岛东斜坡地区东三段砂岩成岩作用特征 ,以及对该地区油气成藏系统的研究 ,总结出东三段砂岩体的成岩成藏模式。东三段上部砂体成藏于馆陶组沉积期 ,对应于早成岩 B期阶段 ,油气过早进入砂岩体 ,充填了孔隙 ,抑制了成岩作用的进行 ,使原生孔隙得以良好的保存。目前该砂体位于晚成岩 A期阶段 ,伴随形成了次生孔隙 ,并正处于第二次成藏期 相似文献
27.
南黄海潮成辐射砂脊群的面积约为20000km2,以160° 的角度从弓京港向海展开。它与以弓京港为顶点的辐聚辐散潮流场相伴而生。60余个钻孔揭示,毗邻海区辐射砂脊体系的江苏沿岸平原上存在一个面积约3000 km2潮成砂区,其顶点位于东台,同样呈扇形以130°的角度向东展开。在潮成砂区内潮成砂质沉积单元位于冰后期海侵型砂坝-湖沉积层之上,二者之间具明显的冲刷面。砂坝-湖沉积层位于晚更新世基底硬粘土层之上,二者之间有较长的沉积间断。潮成砂沉积层上覆潮坪沉积层,二者呈渐变关系。以潮成砂层底部的侵蚀面为界,其下为海侵序列,其上为海退序列。古潮流的研究揭示,潮成砂区内同样存在辐聚辐散的古潮流场,其顶点位于东台附近。由此推断,沿海平原的潮成砂区内也是辐射状潮成砂脊体系,它形成于全新世海退时期。由于长江和黄河三角洲的前展,以东台为顶点的潮成砂脊体系逐渐暴露成陆。陆上和海域潮成辐射砂脊群形成于相同的潮汐动力环境,但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前者形成于全新世中期,后者发育于全新世晚期。矿物分析揭示,陆上和海区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主要由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组成,其中长江沉积物由南向北运移,且时间较早;黄河沉积物由北向南运移,时间较迟,这种泥沙的运移趋势一直延续至今。随着海平面上升趋于减缓,长江三角洲增长,江苏海岸线向外推进,苏北潮成砂区逐渐出露成陆。1128年黄河由苏北入海,大量的黄河沉积物的加入,加快了本区海岸线的推进速度。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与辐聚辐散的潮流场相伴而生,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辐聚辐散的潮流场的位置曾经历三次变化,第一次以长江古河口湾为顶点,第二次位于现今陆上潮成砂区,第三次位于以弓京港为顶点的现代海域,代表了潮成辐射砂脊体系发育的三个阶段。只是长江古河口湾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由于河流的巨大改造作用,可能未很好保存,至今未发现典型的辐射砂脊体系。 相似文献
28.
辽东湾坳陷东部地区走滑双重构造的发育特征 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将构造发育特征与走滑双重构造理论模型进行类比分析的基础上,对辽东湾坳陷东部地区的走滑双重构造的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油气勘探实践成果,就其石油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受控于走滑与拉伸并存的多动力源区域地质背景下,辽东湾坳陷新生代构造演化体现了断陷与拗陷、拉张与走滑的叠加效应,NNE走向的辽中1号断裂、辽中2号断裂及辽东断裂的发育不仅控制了辽东湾坳陷东部地区的凸凹格局,其走滑侧接关系也导致了研究区走滑双重构造的发育;辽东凸起是由于辽中2号断裂、辽东断裂走滑弯曲、右行左阶侧接而形成的挤压走滑双重构造,而辽中凹陷在早期拉张断陷基础上,经历了后期走滑作用的改造,其断裂体系的发育体现了辽中1号断裂与辽中2号断裂的右旋右行侧列所产生的拉张走滑双重构造效应;在走滑双重构造的增压带,断裂侧向封堵性强,有利于形成有效的断层圈闭,是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