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74篇
  免费   1833篇
  国内免费   3002篇
测绘学   421篇
大气科学   151篇
地球物理   1052篇
地质学   9455篇
海洋学   969篇
天文学   369篇
综合类   793篇
自然地理   1099篇
  2024年   115篇
  2023年   345篇
  2022年   498篇
  2021年   512篇
  2020年   394篇
  2019年   461篇
  2018年   332篇
  2017年   370篇
  2016年   380篇
  2015年   435篇
  2014年   602篇
  2013年   515篇
  2012年   542篇
  2011年   567篇
  2010年   463篇
  2009年   511篇
  2008年   472篇
  2007年   382篇
  2006年   415篇
  2005年   394篇
  2004年   387篇
  2003年   356篇
  2002年   325篇
  2001年   356篇
  2000年   366篇
  1999年   400篇
  1998年   419篇
  1997年   458篇
  1996年   386篇
  1995年   379篇
  1994年   363篇
  1993年   281篇
  1992年   319篇
  1991年   255篇
  1990年   222篇
  1989年   170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1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4篇
  1975年   4篇
  1958年   3篇
  1950年   3篇
  1949年   2篇
  194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老挝岩浆岩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延浙  吴军  严城民 《云南地质》2007,26(2):189-196
老挝的岩浆活动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古元古代—早石炭世,中期晚石炭世—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第四纪。早期以中酸性及中基性侵入岩、火山岩为主,中期从超基性—酸性均有出露,晚期则为中酸性侵入岩,火山岩及玄武岩。反映不同构造位置及成因。  相似文献   
942.
野外地质调查发现在阿尔泰南缘额尔齐斯构造带东段、额尔齐斯活动断裂与富蕴-锡泊渡断裂之间发育了一套未变形的酸性岩墙群。岩墙群侵位于海西期片麻岩化花岗岩和上石炭统深变质的额尔齐斯组岩层中,薄片鉴定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确定为具有细晶结构的流纹斑岩。岩石的SiO_2含量为70.9%~75.38%,K_2O Na_2O含量为7.55%~8.99%;大部分样品Na_2O>K_2O,里特曼指数值为1.8~2.5之间,Al_2O_3=12.80%~14.53%,A/CNK=0.9~1.1,NK/A=0.7~0.9,具有准铝质—弱过铝质、低镁、高钾钠、低钙和锶、高(Fe)_(mol)/(Mg)_(mol)特点,具A型花岗岩类特点,属于亚碱性脉岩。岩石轻稀土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具有明显的中等负铕异常,壳源特征明显。锆石U-Pb二次粒子微探针测年显示岩墙群形成于277~286Ma。推断岩墙是阿尔泰海西期造山运动结束后,在拉张构造环境下的地壳局部熔融产物。  相似文献   
943.
童劲松  刘俊  钟华明  夏军  鲁如魁  李运怀 《地质通报》2007,26(12):1654-1664
藏南洛扎地区广泛分布有近东西向产出的基性岩墙群,主要侵位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及其以前的地层中,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获得成岩年龄138.0Ma±3.5Ma。基性岩墙可以划分为2种主要类型:一类低K(K2O=0.06%~0.54%),稀土元素总量和轻、重稀土元素分异程度低[∑REE=58.95×10-6~115.5×10-6,(La/Yb)N=0.23~2.94],亏损LILE;另一类富K(K2O=1.22%~1.67%),稀土元素总量和轻、重稀土元素分异程度较高[∑REE=199.97×10-6~381.47×10-6,(La/Yb)N=6.57~11.5],富集LILE而亏损HFSE。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基性岩墙为具大陆拉斑玄武岩特征的大陆板内岩浆侵入体,可能分别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和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基性岩墙群是新特提斯洋晚期大规模扩张的产物,标志着喜马拉雅被动大陆边缘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处于强烈的拉张、裂离和岩石圈伸展减薄、软流圈上涌的构造环境与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944.
一个图的自同构群通常反映了该图的对称性,讨论一个图的自同构群构造是代数图论中的基本问题之一。直观上可以看出,圈Cn的自同构群是2n阶的,但对于其具体构造目前还没有形式化的证明。作者基于群作用的思想,利用群的轨道方程对此问题研究,得出Cn的自同构群是一个二面体群的结论。通过严格的推证,表明该结论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945.
基于Kohonen网络模型,对标准的SOM(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算法进行了改进,在保持点群原有空间分布特征的情况下研究点群的选取和典型化。实践表明,该方法适合任意空间分布类型的点群综合。  相似文献   
946.
地震空段是中—长期地震风险评估的重要指标,为研究汶川80级与芦山70级地震的余震区之间长约40 km的地震破裂空段的地震活动特点,采用多阶段定位法对此空段内2005年以来的ML10以上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结果显示:空段NE侧地震分布密集而SW侧稀疏,结合其在纵深方向的分布特点,由此认为空段内主要发震构造为大川—双石断裂和大邑断裂;此外,空段内地震时间分布特征说明该区域地震活动受附近强震触发和震后应力调整作用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947.
基于三维地震、测井、岩矿测试等资料,分析了镇泾地区中生界断裂体系特征与成因,结合源岩热演化与储层物性反演结果,恢复了长8段油气成藏的动态演化过程,探讨了中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对长8段油气成藏的影响作用。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内部镇泾构造转折区构造变形受盆地边缘影响明显,发育复杂断裂体系,构造特征及演化对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有重要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中生界北西向、北东东向、近东西向3组断裂发育,平面上呈雁列式带状展布,剖面上为高陡产状且小断距错动。印支期北西向主断裂走滑明显,中、晚燕山期北东向断裂活动加强,喜山期北东东向次级断裂密度增大,并派生大量剪切裂隙。(2)长8段油藏经历了晚三叠世储集层、烃源岩层初始沉积形成,早白垩世初期少量低熟油近源充注形成岩性油藏,早白垩世末成熟油快速输导形成受断层及裂缝控制的构造-岩性油气藏,晚白垩世以来早期油藏调整等4个阶段。(3)印支运动控制了烃源岩及储层展布范围,I类北西向走滑断裂控制了镇泾地区中生界构造格局;中、晚燕山运动加速烃源岩热演化进程,并改善储层物性,II类断裂活动,为烃类输导提供垂向通道;喜山运动使先存中生界断裂活动,控制油气调整范围及油藏差异富集;其中北东东向II类张性或张扭性断裂导流性能好,是最为有效的富油断层。  相似文献   
948.
广泛分布于拉萨地块南部的林子宗群火山岩被认为是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消减到陆陆碰撞构造背景转化过程中的岩浆作用产物,记录了从新特提斯洋俯冲到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后碰撞的丰富信息.对狮泉河地区的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岩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年代学、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典中组火山岩样品LA-ICP-MS锆石U-Pb年龄集中在67.1±1.7 Ma至70.8±1.1 Ma,表明其形成于白垩纪晚期.火山岩岩性主要包括玄武安山岩、安山岩、流纹岩等,其中,中基性火山岩为一套低钾拉斑-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低TiO2(平均值< 1%),高Al2O3(平均值>15%),均富集K、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Zr、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两件中基性岩样品(87Sr/86Sr)i比值分别为0.707 437、0.707 672,εNd(t)值分别为-5.06和-4.31.酸性火山岩为一套高钾钙碱性岩石,具有高的SiO2(76.01%~76.77%)、高K2O(4.93%~4.98%)、高K2O/Na2O(1.41%~1.45%)以及相对高的Mg#(平均值为45.38),富集K、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Zr、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明显的Eu和Sr负异常.以上特征暗示典中组中基性火山岩可能是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消减过程中板片流体引起上覆地幔楔部分熔融的产物,且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地壳混染的影响,酸性岩则可能来源于上覆地壳的部分熔融,且受到少量幔源物质的影响.此外,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均表明本研究样品不属于前人认为的则弄群火山岩,而应重新厘定为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岩.   相似文献   
949.
页岩"甜点"层段中有机质和脆性矿物对裂缝的发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控制作用,揭示并把握裂缝萌生、发育和演化的机理与规律,对于压裂目标层段的优选以及页岩气增产和稳产具有极为重要的工程实践价值。以黔西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例,通过地化测试、岩石力学实验以及扫描电镜,深入剖析和揭示了"甜点"层段中与有机质和脆性矿物相关的控缝机制,并结合数值模拟实验展现了"甜点"层段中裂缝的形成和演化的完整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和脆性矿物的同步富集为裂缝的发育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中裂缝趋向于沿着有机质形成的结构面传播,有机质的孔隙结构对裂缝具有较为明显的诱导机制。在外力作用下,内在积累的能量转化为脆性矿物的变形和变位,脆性矿物含量越高者裂缝发育能力越强,裂缝发育程度越高。数值模拟实验呈现了一种由于有机孔隙和脆性矿物所导致的应力集中从而诱发裂缝萌生和演化的整个过程。该研究成果可为深化认识裂缝的成因机理以及压裂施工过程中相关压裂参数的调整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50.
排采管控方法对煤层气储层动态渗透率具有显著影响。基于煤层气井不同排采阶段渗透率的主控因素,以提高和改善渗透率为目标,提出了针对性的排采对策。井底流压大于原始储层压力时,降压速度为0.03~0.05 MPa/d,可降低压裂液和速敏伤害;井底流压在原始地层压力和解吸压力之间时,以小于0.03 MPa/d的速度降压,避免加剧储层"渗透率漏斗";在解吸压力以上0.2~0.3 MPa时开始以0.01 MPa/d速度降压,在解吸压力附近稳压排水30 d,解吸后套压控制在0.2~0.3 MPa左右,避免两相流造成的水相渗透率下降;提产段通过变速提产强化基质收缩作用改善储层渗透率;稳产段主要通过单位压降增产量来确定合理的稳产产量,实现煤层气井长期高产稳产。现场试验表明,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