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53篇 |
免费 | 562篇 |
国内免费 | 34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28篇 |
大气科学 | 879篇 |
地球物理 | 527篇 |
地质学 | 810篇 |
海洋学 | 293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262篇 |
自然地理 | 45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篇 |
2023年 | 77篇 |
2022年 | 107篇 |
2021年 | 112篇 |
2020年 | 80篇 |
2019年 | 98篇 |
2018年 | 72篇 |
2017年 | 84篇 |
2016年 | 72篇 |
2015年 | 67篇 |
2014年 | 157篇 |
2013年 | 169篇 |
2012年 | 151篇 |
2011年 | 185篇 |
2010年 | 181篇 |
2009年 | 158篇 |
2008年 | 170篇 |
2007年 | 173篇 |
2006年 | 125篇 |
2005年 | 150篇 |
2004年 | 141篇 |
2003年 | 93篇 |
2002年 | 81篇 |
2001年 | 102篇 |
2000年 | 93篇 |
1999年 | 84篇 |
1998年 | 77篇 |
1997年 | 59篇 |
1996年 | 75篇 |
1995年 | 51篇 |
1994年 | 33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35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942.
雷暴云内闪电双层、分枝结构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了一种逃逸启动、双向随机发展的放电参数化改进方案, 并进行了12.5 m的高分辨率、二维雷暴云数值模拟试验, 模拟再现的雷暴云内闪电特征在通道扩展范围和双层、分枝结构以及与位势阱位置的相互配合等方面与实际VHF源定位观测资料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进一步发现: (1) 闪电在雷暴云内相邻的正、负电荷区边界附近触发后, 负先导向正电荷区发展、正先导向负电荷区发展. 存在正负两种极性的云闪, 他们的极性由云中相邻正、负电荷累积区位置的上下配置决定. (2) 电荷累积区的空间分布制约着闪电的空间范围. 云闪几乎遍及其所传播的电荷堆, 遭遇到局域性、与通道极性相同的电荷堆时, 通道将转向、绕开该电荷堆. (3) 电位的空间分布形态同样制约着闪电通道传播方向和几何结构: 先导通道进入正或负位势阱之前沿着最大电位梯度方向传播; 当先导通道穿过它们的中心之后通道更趋于电位变化缓慢的地方发展. (4) 云闪通道在穿过电荷累积区中心以前, 有较好的分形特征, 幂指数约为1.45; 而其后向低电荷浓度地区延伸时, 幂指数随着半径增加而减小. (5) 放电结束后通道感应生成的异极性电荷沉积在正、负先导通道经过的区域, 形成新的、复杂的云内电荷空间分布, 位势极值可由200下降到20 MV. 相似文献
943.
张宗群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5,25(4)
本文通过"EOF-CCA"分析方法在甘孜州两江一河流域旱涝趋势预测中的应用分析,阐明两江一河流域旱涝趋势分布特征,并对汛期旱涝趋势预测方法进行探讨,为两江一河流域生态资源利用、开发等提供气象条件的理论依据,对该区域的生态开发、减灾防灾工作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44.
945.
946.
从树轮δ13C序列中提取大气δ13C信息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森林的过度砍伐,引起大气CO2浓度大幅度增加,但同时由于“Suess”效应,大气δ^13C值却在不断下降,研究大气δ^13C值的变化历史,不仅有助于预测其今后的趋向,而且可以用来了解碳循环的自然变率和校正全球碳预算模型。由于直接的仪器测量从1978年才开始,因此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替代方法。利用树轮δ^13C值重建古大气δ^13C值的变化就是其中的一种,但树轮δ^13C值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从树轮δ^13C值中得到的大气δ^13C值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分析了树木生长季(5-9月)温度和降水对树轮δ^13C值序列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降水对树轮δ^13C序列的趋势变化没有明显的影响。树轮δ^13C值近几十年来下降的趋势主要反映的是大气CO2浓度的增加引起的“Suess”效应。但自然灾害的发生和树轮δ^13C值的边材效应可以改变这种结果。如新疆昭苏树轮δ^13C值和年轮宽度分别在1969年和1967年突然升高以及青海祁连树轮δ^13C值在1990年后上升。 相似文献
947.
提起登封市的铝土矿开采,许多人会有这样的印象:昔日,在铝土资源丰富的山上或山沟里,只要竖起一个简易井架,就可以采挖铝土资源了,美丽如画的山头被“啃”得遍体鳞伤。如今,这种现象已销声匿迹,踪影难觅。这是该市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后发生的可喜变化,基本上实现了从“大乱”到“大治”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948.
Trend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fron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2003–2017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trends of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and SST fron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SCS) are analyzed during2003–2017 using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data. The linear trend of the basin averaged SST is 0.31°C per decade,with the strongest warming identified in southeastern Vietnam. Although the rate of warming is comparable in summer and winter for the entire basin, the corresponding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linear trend are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between them. The SST trend to the west of the Luzon Strait is characterized by rapid warming in summer, exceeding approximately 0.6°C per decade, but the trend is insignificant in winter. The strongest warming trend occurs in the southeast of Vietnam in winter, with much less pronounced warming in summer. A positive trend of SST fronts is identified for the coast of China and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ing wind stress.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SST fronts is also found in the east of Vietnam. Large-scale circulation, such as El Ni?o, can influence the trends of the SST and SST front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is found between the SST anomaly and Ni?o3.4 index, and the ENSO signal leads by eight months. The basin averaged SST linear trends increase after the El Ni?o event(2009–2010), which is, at least, due to the rapid warming rate causing by the enhanced northeasterly wind. Peaks of positive anomalous SST and negatively anomalous SST fronts are found to co-occur with the strong El Ni?o events. 相似文献
949.
对华东地区Ms≥5地震活动时间特征研究可知,华东地区的地震活动为群集(丛集)型地震活动。应用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对这种变化进行了拟合和预测,认为目前该区地震处于活动,将持续20多年;又以Ms≥5地震平静时间超过3年为异常背景,提出了该区Ms≥5.5地震发生前的定量预测指标,认为华东地区Ms≥5地震持续平静,对该区5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时间具有明显的中短期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950.
卢海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21,45(3):478-491
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方面研究揭示,中国南北地震带西南边缘的元谋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特征总体表现为北强南弱,活动性质由北段(江边以北)全新世伸展性左行走滑、向南逐步过渡为全新世早中期的剪切性左行走滑、至南段(罗川以南段)晚更新世挤压式整体抬升和全新世活动不明显特征.综合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点的调查结果表明,元谋断裂带北段震害特点表现为地表形变、新滑坡体产生和老滑坡体复活、崩塌及地裂缝发育、泥石流和砂土液化等.断裂带中段(江边-罗川段)控制的盆地边缘主要发育了大面积洪积扇体,在水流作用下易引起泥石流;此外,老滑坡体复活、局部崩塌、软土变形和砂脉等现象也较发育.南段(罗川以南段)灾害则以沿断层破碎带的塌方、老滑坡体复活、局部泥石流等为主.元谋断裂带的晚第四纪活动性质、地震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表明,该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段特征明显影响着构造带上及其附近的地震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特征及未来地震活动趋势,断裂北段更易诱发中-强震,且该构造带晚更新世以来的伸展-剪切变形作用和地震活动均具有向南扩展的趋势.认识元谋断裂带晚第四纪变形特征与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对于深入探索青藏高原东南缘新构造期以来的构造变动、机理与引起的震害响应关系,以及进一步开展该区工程场地选址和地震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