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03篇 |
免费 | 693篇 |
国内免费 | 23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929篇 |
大气科学 | 250篇 |
地球物理 | 537篇 |
地质学 | 916篇 |
海洋学 | 256篇 |
天文学 | 35篇 |
综合类 | 313篇 |
自然地理 | 19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55篇 |
2023年 | 86篇 |
2022年 | 115篇 |
2021年 | 129篇 |
2020年 | 101篇 |
2019年 | 133篇 |
2018年 | 101篇 |
2017年 | 120篇 |
2016年 | 125篇 |
2015年 | 179篇 |
2014年 | 219篇 |
2013年 | 205篇 |
2012年 | 244篇 |
2011年 | 224篇 |
2010年 | 257篇 |
2009年 | 215篇 |
2008年 | 236篇 |
2007年 | 182篇 |
2006年 | 192篇 |
2005年 | 145篇 |
2004年 | 147篇 |
2003年 | 134篇 |
2002年 | 125篇 |
2001年 | 109篇 |
2000年 | 81篇 |
1999年 | 89篇 |
1998年 | 70篇 |
1997年 | 50篇 |
1996年 | 71篇 |
1995年 | 40篇 |
1994年 | 41篇 |
1993年 | 52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5篇 |
1978年 | 2篇 |
1966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一、引言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技术,它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空间实体,它的研究任务是以数字形式综合处理和分析空间信息。表示实体的空间关系的数据格式有两种:矢量格式数据和栅格格式数据。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的相互转换在目前的地理信息系统中几乎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52.
元胞自动机模型已经成为城市空间扩展模拟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并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现有的城市扩展元胞自动机模型仍存在不足。由于元胞状态设置较为简单,从而使模型转换规则中对不同用地类型向城市用地转换的差异与强度考虑不够。基于此本文在元胞自动机模型的框架下,设计了多元结构的元胞状态及转换规则,提出了顾及地类转换差异与强度的城市扩展元胞自动机模型。在计算非城市用地向城市用地转换的转换概率时,该模型考虑了3个方面的概率:① 地形地貌、经济发展等城市发展的驱动因素对城市用地扩展的影响概率,该概率采用logistics方法进行计算;② 邻域元胞的用地类型对中心元胞转换概率的影响,该概率采用扩展摩尔型方法进行计算;③ 不同类型的非城市用地(本研究中包括耕地、林地和裸地3种类型)向城市用地转换的强度,该概率由模拟基期土地利用数据与目标年份土地利用数据的叠加,得出不同类型的非城市用地在此时间段内向城市用地转换的规模,进而确定不同类型的非城市用地向城市用地转换的强度。最后,将以上3种概率的乘积作为元胞转换的概率。通过转换概率与转换阈值的对比判断中心元胞是否在下一个阶段转换为城市用地。经过迭代计算,不断增加城市用地元胞的数量。当模拟城市用地的结果与目标年份的城市用地规模差值在一定的范围内时停止模拟,得出最终结果。模型构建完成后,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为例进行了模拟实验。以2001年该地区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期数据,模拟2010年该地区的城市用地规模和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本文提出的模型模拟的城市扩展结果与真实数据相比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模拟结果正确率达到68.66%,比基于传统logistics回归的元胞自动机模型的模拟精度提高了4.25%,Kappa系数为0.675。该模型较好地模拟了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城市扩展,在城市空间扩展模拟中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53.
54.
甘肃滴水山金矿不同构造岩相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控矿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滴水山金矿床位于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的西段,分布于北西西向剪切带内,通过野外实地观察和镜下鉴定、样品测试,对该剪切带内Au2矿体构造-岩相特征及其地球化学元素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剪切带存在2期变形,早期为由北向南斜冲的韧-脆性剪切变形,晚期为斜向下滑的脆性变形。②根据元素分析结果,Au元素含量从安山质晶屑凝灰岩带→糜棱岩化安山质晶屑凝灰岩带→蚀变碎裂岩带→金矿化蚀变碎裂岩带逐步增高。根据相关性分析,Au与Ag相关性最好,其次为Pb、Mo,与As、Hg相关性一般。研究认为,滴水山金矿床北西西向剪切带早期韧-脆性变形有利于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为Au元素的运移和初步富集提供了通道,晚期脆性变形主要形成各种张裂隙和构造破碎带,由于构造体制发生转换,导致Au元素的再次富集形成金矿体。 相似文献
55.
托莫尔日特金矿区韧-脆性剪切带及其控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区位于近NW-NWW向展布的断裂带内,并严格受其控制.控矿断裂带为一条韧-脆性剪切带,其形成主要经历了早期韧性变形、晚期脆性变形及后期改造破坏3个阶段,叠加于早期韧性剪切带之上的晚期脆性破裂带,是矿脉的主要产出位置,成矿与断裂带的韧-脆性转换密切相关.矿体形成于韧-脆性剪切带的转换带附近,后期由于抬升剥蚀而出露地表.矿体分布可能具有两层楼式的垂直分带,上部为石英脉型金矿体,品位较高,但规模不大;下部为糜棱岩型金矿体,规模较大,但品位稍低.因此本区以后的找矿工作中应注意挖掘深部糜棱岩型金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56.
在空间域偶层位法的基础上,研究了完整的频率域偶层位曲面位场处理和转换方法.该法可应用于平面或曲面、规则网或非规则网的位场数据处理和转换.通过对偶层面z坐标和计算面z坐标平移不同的量来加速正演快速收敛和保证反演稳定、快速收敛;提出了适合于不规则网曲面处理和转换的核心算法——单点快速Fourier变换;提出了频率域不规则网曲面处理和转换方法技术.通过以上技术措施解决了大数据量特别是曲面不规则网的位场处理和转换问题,模型试算以及实际资料处理验证了该方法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7.
波浪能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为推进波能资源的利用,开发具有应用前景的新型波能转换装置(WEC),提出了创新性的弹性胶囊振荡水柱式(EC-OWC)波能转换装置,设计建立了物理试验模型。通过膨胀波试验,研究了弹性胶囊的膨胀特性和自由膨胀波的运动特性;通过波浪试验,研究了装置与波浪耦合作用时的水动力性能,以及波浪和模型参数对系统振荡和波高放大比的影响。结果显示:装置内外水头差由0增加至30 cm时,自由膨胀波波速由约3.02 m/s减小至1.90 m/s,与一维纵波理论结果规律相符;相对水深在0.064 4~0.078 2范围内时,稳定后的波高放大比基本均超过4,其中相对水深值为0.070 6时达到最大波高放大比6;波高放大比随相对水头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相对水头值为6时达到最大波高放大比6.5;波高放大比在相对管长为1.77时达到最大值6.35。结果表明:一维纵波理论可为弹性胶囊的设计提供支撑;控制水头差可有效调整装置的自然振荡周期;当装置内外振荡周期相匹配时,系统达到近似共振,装置内部膨胀波为驻波,且当胶囊长度接近半波长时,波高放大比达到最大。通过对EC-OWC模型的初步水动力性能试验研究,展示了该装置的优越性能和共振特性,可为此类WEC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8.
锆石是研究早期地球演化的重要矿物之一,它的U-Pb年龄结合其微量元素以及同位素成分是反演寄主岩石成因乃至地球动力学背景的重要手段.本文从锆石矿物包裹体、微量元素、U-Pb同位素体系、Lu-Hf同位素、O同位素以及Si、Zr和Ti同位素这6个方面综述了近10年来前人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总结了次生矿物包裹体可能产生的方式以... 相似文献
59.
通过砂岩中碎屑锆石U-Pb年龄分析、火山碎屑组分含量变化、地震多属性分析、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充填特征综合分析,认为东二段沉积时期渤中西环的物源供给方式、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充填特征发生明显的变化.东二下段沉积期前,湖盆处于强烈裂陷期,中—深湖相泥岩发育,物源主要为盆地内部的中生代火成岩基底,沉积层序明显受盆内低凸起控制,在盆内低凸起四周发育一系列近源的扇三角洲朵体;东二下段沉积期后,湖盆处于断—坳过渡期,盆内低凸起四周的断裂活动减弱,沉积层序逐渐向盆内低凸起超覆,盆外太古代—元古代变质岩物源供给不断加强,近源的扇三角洲砂体逐渐向远源的辫状河三角洲砂体转化,同时发育宽广的滨浅湖环境.渤中西环古近纪沉积充填过程中,地层样式、沉积模式与物源供给方式的一致性变化,体现了裂陷湖盆充填演化的内在规律,为我国东部裂陷盆地演化及裂陷旋回划分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60.
以SRTM3-DEM为数据源,在ArcGIS支持下,采用水文分析以及DEM分析数据与地质图、卫星图像和地形图区域数据综合对比分析,结合实地调查及前人研究成果,对莱州湾南岸的弥河、白浪河、潍河3条典型河流河网河间地的提取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流域河间地比率的空间关系、流域地貌侵蚀对比与区域变化、全新世河型及河型转换以及区域地貌发展阶段进行了研究.通过DEM的水文分析、河网提取、河间地制图,得到了每条河流、每种累积流量取值下河网中的河间地,从而提出了快速提取河间地的一种新方法.区域空间上,河间地比率自西向东存在弱的增大变化.流域侵蚀综合分析表明:3条河流曾明显下切,即西部的弥河以单河道截切式下切; 中部的白浪河以拓展式下切; 东部的潍河呈嵌入式下切.表明西部侵蚀下切幅度大于东部(西部河流侵蚀速度快于东部),从而印证了河间地比率西小、东大的空间变化.对古河型(/河网)分析表明,全新世以来有网状河、扇状分汊河、汇聚型河、顺直河和曲流河5种河型.河型转换受控于气候变化、基准面下降和不均衡的构造抬升.将研究区全新世的河流地貌演化分为全新世早阶段、全新世中期早阶段、全新世中期晚阶段、全新世晚期早阶段和全新世晚期晚阶段5个阶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