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7篇 |
免费 | 54篇 |
国内免费 | 5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8篇 |
大气科学 | 62篇 |
地球物理 | 33篇 |
地质学 | 195篇 |
海洋学 | 5篇 |
综合类 | 108篇 |
自然地理 | 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37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33篇 |
2011年 | 57篇 |
2010年 | 37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51篇 |
2007年 | 56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29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46年 | 1篇 |
1942年 | 2篇 |
1941年 | 1篇 |
193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21.
西安地铁二号线沿线地裂缝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地铁二号线沿线地裂缝主要包括西安地裂缝、长安地裂缝和次级裂缝f0。西安地裂缝总体为北东走向,活动方式为南倾南降,分布在临潼—长安断裂带(FN)上盘。长安地裂缝目前活动性较弱,处于隐伏状态。本文简要介绍了沿线地裂缝的基本情况,并在地裂缝勘察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得出,西安地裂缝的形成与深部构造活动有关,现今的超常活动与过量抽汲深层承压水导致地面不均匀沉降有关。长安地裂缝成因有两种:一种是构造成因,一种是重力成因。 相似文献
22.
区域旅游合作演化与动因的系统学分析--兼论"西安咸阳旅游合作"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25
应用系统学自组织理论,对区域旅游合作演化与动因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区域旅游合作是地方旅游子系统自组织过程中的必然选择,而目的性和创新性是促使各子系统之间进行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因。并以这一演化规律对“西安咸阳旅游合作”进行论证,以期为“区域旅游合作”利益主体——地方旅游部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3.
2006年3月28日,陕西省地下水监测工作会在西安桃花园山庄顺利召开。陕西省水利厅水资源与科技处王恩庆副主任、各市(区)地下水业务单位的主管领导及泾惠渠、宝鸡峡、交口抽渭、洛惠渠等灌区的技术负责人出席了会议。《地下水》编辑部应邀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4.
西安翠华山山崩地质遗迹资源保护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文论述了西安翠华山山崩地质遗迹资源保护的目的,进行了保护分区,将其分为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视域保护区三个区,重点分析了核心保护区的保护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内容和对策,以实现山崩地质遗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25.
26.
27.
对比分析了2007—2011年各污染物月质量浓度变化情况以及降水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1年SO2质量浓度较大,尤其在冬春季节;N02质量浓度近5a变化趋势基本相同;PM10质量浓度各年均出现超标。成为西安市大气污染的最主要空气污染物。(2)降水对污染物质量浓度具有稀释作用。随着降水量的增加,稀释作用呈现单峰型,并在一定阈值范围内,稀释作用最强。(3)出现连续性降水时污染物质量浓度降低较多.而阵性降水对污染物质量浓度稀释作用较小。(4)出现少量降雪对污染物质量浓度有较弱的稀释作用,随降雪量的增加污染物质量浓度也易增大。 相似文献
28.
6月13日.江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凌成兴在吉安市委书记黄建盛、市长周萌和核工业地质局党组书记、局长赵传宝等同志陪同下。到二六三大队吉安生化基地——新丰生物科技(吉安)发展有限公司考察指导。 相似文献
29.
30.
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快地质灾害治理进度,落实地质灾害治理任务,长清区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对2010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进行组织实施。本着以人为本、防治结合、量力而行、分工明确的原则,明确了地质灾害隐患重点,主要包括张夏镇梨枣峪山体滑坡隐患,万德镇拔山村泥石滑坡隐患,进一步抓好张夏镇大娄峪村崩塌、岩体坠落隐患,力争做到地质灾害防治“监管不留真空、防治不留死角”,确保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有效开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扎实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定并实施了六项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