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50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59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舟曲“8.8”特大泥石流是我国有历史记载以来造成损失最大的一次泥石流灾害,如实地记录这次灾害的特点、形成条件及致灾因素,分析其发展趋势并提出风险减缓措施,对指导灾后重建和今后的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以舟曲“8.8”泥石流中的罗家峪为对象,通过泥石流勘查,分析了泥石流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描述了三眼峪泥石流的分区特征和堆积物特征,从泥石流的堆积特征、重度、流速、流量的特征值等方面阐述了本次泥石流的发育特征;从地形地貌、固体物质和极端降雨等方面分析了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32.
洞子沟地区大红峪组富钾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角度对大红峪组火山岩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大红峪组火山岩为一套特殊的超钾质火山岩,形成于夭折的大陆裂谷环境,成岩物质来源于上地幔,同时混染了部分下地壳物质,这也是岩石富钾的原因。  相似文献   
33.
辽宁省凤城市四道门沟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士鹏 《吉林地质》2012,31(2):55-57,79
辽宁省凤城市四道门沟铁矿床位于辽东铁、硼成矿带内。以下元古界辽河群变质岩系最为发育,褶皱构造是直接控制本区变质层控铁硼矿的重要控矿条件,其控制着矿体的产出空间位置,并控制着区内铁矿体的展布特征。该区的铁矿属于火山沉积变质-超变质热液迭生层控矿床,矿石自然类型为磁铁矿-透闪石型,局部有磁铁矿-蛇纹石型和磁铁矿-硼镁铁矿型。  相似文献   
34.
北京西北郊南口虎峪一带的中元古界长城系大红峪组发育完整,以一套混积岩系为特征。在南口虎峪剖面中,海侵体系域砂岩地层与高水位体系域砂泥质白云岩和叠层石白云岩组成了较有规律的层序地层相序,可以作为混积岩系层序地层划分的典型代表。在大红峪组的海侵体系域砂岩中,交余波痕、微生物形成的砂质碎片和皱饰构造表明了席底的发育,特别是其中所发育的微生物砂质碎片不但代表了碎屑岩中的一种特殊的“内碎屑”,而且其特殊的形态和产出特点成为窥视前寒武纪砂岩中席底发育的一种典型标志,从而有益于今后对类似沉积构造的阐释与研究;高水位体系域砂泥质白云岩中的纹理化构造似乎也是一种席底构造,它与其中的叠层石生物丘一起代表了前寒武纪海底微生物孤军作战的特殊生境。对该剖面大红峪组的初步研究表明,在前寒武纪地层中,除了要关注叠层石之类的微生物沉积构造以外,碎屑岩中也存在微生物活动的若干证据印席底构造(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由此说明正是由于微生物新陈代谢的多样性才使其成为地球上无所不在及其无与伦比的巨大生物量。  相似文献   
35.
辽东硼矿赋存于辽吉裂谷带的古元古代火山—沉积岩系之中,属沉积—变质型硼矿床,主矿区包括有后仙峪硼镁矿、翁泉沟硼铁矿和砖庙—杨木杆硼镁矿,一直以来是我国硼矿石的主产地。本次研究在后仙峪硼矿区采集了矿区外围的条痕状混合花岗岩(DSQ-08)和矿体上盘侵位于电英岩之中的含电气石混合花岗岩(HXY-19),挑选出其中的锆石单矿物进行LA-MC-ICP-MS测年。条痕状混合花岗岩中锆石的核部具有岩浆振荡环带,Th/U值为0.64~0.96,~(207)Pb/~(206)Pb年龄为2240±4Ma;含电气石混合花岗岩中锆石的内核和边部均具有极为清晰的岩浆振荡环带,Th/U值分别为0.12~1.05和0.41~1.08,~(207)Pb/~(206)Pb年龄分别记录了2157±6Ma和1932±26Ma两次锆石生长事件。含电气石的混合花岗岩的锆石边部形成于混合岩化过程之中,记录了辽河群下部岩石在1.9Ga左右发生的部分熔融作用事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矿区外围的条痕状混合花岗岩和矿体周缘含电气石混合花岗岩的核部岩浆年龄较为接近,说明两种岩石可能均由古元古代的火山—沉积岩,在1.9Ga左右经部分熔融作用形成。因此,结合前人在后仙峪硼矿区内进行的硼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岩相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后仙峪硼矿区混合花岗岩的锆石核部U-Pb年龄可基本确定辽吉裂谷早期的超基性火山岩和酸性火山岩的喷发、海相蒸发沉积事件均发生于2240~2157Ma左右,该时期的蒸发沉积作用初步形成硼酸盐矿;后期强烈的部分熔融和混合岩化作用发生在1932±26Ma,在超基性火山岩保护下,硼矿发生变质和小规模的迁移,形成了硼镁矿、硼镁铁矿及矿体周缘的电英岩和含电气石混合花岗岩。  相似文献   
36.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大红峪组火山岩是一套高钾(K2O Na2O)、富铝、贫硅的碱玄岩-响质碱玄岩-响岩组合。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富集轻稀土(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K等)、贫高场强元素(HFSE)(Th,Zr,Hf,HREE等)和弱亏损Nb,Ta的微量元素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右倾,有轻微的Eu正异常,类似于OIB的特征。较稳定的La/Nb比值和εNd(t)值,说明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并未遭受到明显的地壳混染作用;结合岩石Nb,Ta弱亏损以及εNd(t)值为-0.66~0.63的特征,表明其地球化学特征更多的是其地幔源区的反映。因此,岩浆来源于富集地幔,可能为被俯冲交代作用改造过的深部岩石圈地幔,并有OIB特征的软流圈组分加入。构造环境分析表明,大红峪组火山岩形成于板内裂谷,其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可能与地幔柱有关。  相似文献   
37.
陈文明  李树屏 《矿床地质》1998,17(3):224-228
Re- Os同位素测年法是测定金属矿床成矿年龄较直接、有效的方法。作者对中条山铜矿峪斑岩铜矿中的含辉钼矿硫化物采用 ICP- MS同位素稀释法进行 Re- Os同位素年龄测定。首次获得 2个 Re- 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 ,其值分别为 (2 94 7± 2 8)× 10 6a与 (2 10 8± 32 )× 10 6a。这些年龄数据有力地说明铜矿峪斑岩铜矿的形成不是一个单一的成矿过程 ,而是一个多期的复合成矿过程。它为确定铜矿峪斑岩铜矿的成矿年龄及建立该矿床的成矿演化模式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8.
综合趋势分析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省文峪金矿通过信息综合趋势分析认为在水平方向上505矿脉是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场的中心带,向两侧减弱,随着深度的增加,地球化学场中心带开始向北转移。垂直方向上,530脉,从现在生产标高向深部。Au吕位和矿体厚度将呈下降趋势,但在深部相对富矿段预测为x=46.20-46.40范围。  相似文献   
39.
中条山铜矿峪斑岩型矿床的成矿斑岩形成时代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铜矿峪矿床中变石英二长斑岩的U-Pb年代学研究发现:铜矿峪变石英二长斑岩的36颗锆石的上交点年龄为2121±10Ma,207Pb/206Pb年龄从2065Ma到2196Ma,加权平均年龄为2117±13Ma,这与铜矿峪矿床的Re-Os同位素年龄(2108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暗示了成岩成矿的一致性。锆石的Hf同位素特征显示,样品的εHf(t)值介于-7.79~0.39,显示出斑岩的形成与古老地壳的部分熔融有关。同时,铜矿峪变石英二长斑岩的形成时代与华北地区的一些A型花岗岩,双峰式火山岩等与伸展有关的火成岩的形成时代大体一致,同时也与中条裂谷的活动一致,说明铜矿峪变石英二长斑岩形成于一个伸展的动力学背景下。因此,本文认为铜矿峪矿床是与大陆伸展环境的斑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40.
文峪金矿矿床成因讨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流体包裹体测温表明 ,文峪金矿成矿温度 180~ 45 0℃ ,为中高温热液。成矿压力 1.0×10 5~ 1.4× 10 5k Pa,根据静岩压力推算的成矿深度为 3.6~ 5 .2 km。包裹体盐度特征显示出成矿场内流体以深源流体为主 ,混合的地表渗透水所占比例约 10 %~ 15 %。文峪金矿成矿过程中导致矿质沉淀的主要因素是温度下降及由此导致的 CO2 - H2 O不混溶现象。文峪及小秦岭地区金矿床的成矿热液来源于与文峪花岗岩同源演化的深部岩浆热液。金矿的成矿时代为中生代中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