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05篇
  免费   2704篇
  国内免费   2455篇
测绘学   108篇
大气科学   182篇
地球物理   391篇
地质学   9966篇
海洋学   247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412篇
自然地理   251篇
  2025年   8篇
  2024年   213篇
  2023年   238篇
  2022年   326篇
  2021年   332篇
  2020年   343篇
  2019年   333篇
  2018年   260篇
  2017年   284篇
  2016年   291篇
  2015年   310篇
  2014年   425篇
  2013年   361篇
  2012年   433篇
  2011年   503篇
  2010年   350篇
  2009年   379篇
  2008年   339篇
  2007年   337篇
  2006年   306篇
  2005年   288篇
  2004年   344篇
  2003年   311篇
  2002年   285篇
  2001年   285篇
  2000年   269篇
  1999年   284篇
  1998年   323篇
  1997年   350篇
  1996年   358篇
  1995年   300篇
  1994年   314篇
  1993年   275篇
  1992年   303篇
  1991年   245篇
  1990年   210篇
  1989年   208篇
  1988年   53篇
  1987年   62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2篇
  1974年   5篇
  1973年   4篇
  1948年   6篇
  194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崆岭杂岩中斜长角闪岩包体的锆石年龄和Hf 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激光剥蚀- 等离子质谱(LA-ICP-MS)分析技术,测定崆岭杂岩中斜长角闪岩包体的锆石U-Pb 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以探讨黄陵结晶基底的形成及演化。崆岭杂岩主要由太古代TTG片麻岩和早元古代孔兹岩系组成,TTG片麻岩中存在少量斜长角闪岩包体。该包体中的锆石可分为岩浆结晶锆石、变质改造锆石和变质新生锆石三类。(1)第一类原生岩浆结晶锆石的U-Pb 年龄为(3000±24)Ma,MSWD=2.4,代表斜长角闪岩的原岩- 拉斑玄武岩的成岩时间,指示崆岭杂岩中以包体形式存在的斜长角闪岩(3.0 Ga),是黄陵结晶基底和扬子克拉通中出露的最古老岩石。(2)第二类变质改造锆石的U-Pb 年龄为(2715±9)Ma,MSWD=1.4,代表黄陵地区第Ⅰ期角闪岩相变质事件的时间。第Ⅰ期(2.75~2.7 Ga)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使TTG花岗岩及其拉斑玄武质岩石包体,变质为TTG 片麻岩及其斜长角闪岩包体。(3)第三类变质新生锆石的U-Pb 年龄为(2558±40)Ma,MSWD=0.93,代表黄陵地区第Ⅱ期角闪岩相变质事件的时间。第Ⅱ期构造热事件(2.6~2.5Ga)与“水月寺运动”相关,造成黄陵地区太古代与元古代之间的不整合面。总之,黄陵地区第Ⅰ期和第Ⅱ期变质事件的共同作用,将黄陵花岗岩- 绿岩型地体转变为晚太古代稳定陆块,并从此开始了长达500 Ma 的克拉通化。(4)斜长角闪岩包体中锆石的平均εHf(t )为-11.59~-3.98、平均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 DM2 为3.4 Ga,表明黄陵地区存在比崆岭群更古老(>3.2Ga)的地壳。  相似文献   
992.
周能武    郭新成  何桂林 《地质通报》2012,31(05):707-715
新疆阿勒泰南缘托库孜巴依金矿属造山带型金矿,经历了沟弧盆体系、碰撞造山和后碰撞伸展多个演化阶段。矿区内辉长闪长岩脉和花岗斑岩脉较常见,且与金矿化关系密切。采用原位激光剥蚀同位素质谱(LA-ICP-MS)法对2期脉岩进行锆石U-Pb定年,获得花岗斑岩脉侵位年龄384.1Ma±1.5Ma和384.7Ma±1.2Ma,属中泥盆世弧前盆地演化阶段的产物;获得辉长闪长岩脉年龄295.3Ma±3.0Ma,应代表后碰撞伸展期辉长闪长岩脉的结晶年龄。2期脉岩的侵位往往继承了早期的构造部位和后期强韧性剪切的部位,均代表一期金矿化作用。  相似文献   
993.
德尔尼地区的“炭质(砂)板岩”是一个使用了30多年的岩石名称,前人把这类岩石当作与成矿并无任何关系的一种沉积岩。本次工作发现并证实这类岩石进一步可分为2种:一种为陆源碎屑岩,即正常沉积岩——炭质(砂)板岩,与成矿无直接关系;另一种为海底喷流作用形成的一种喷流岩——铁硅质岩。由此推断德尔尼大型铜(钴)矿床,是一个以海底喷流-沉积成矿为主体的后期有叠加成矿的多期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床。这在德尔尼地区寻找该类矿床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4.
具有特殊晶洞构造的镶黄旗南钾长花岗岩杂岩,位于中亚造山带华北地台北缘东段。获得其黑云钾长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62.7±2.0)Ma;杂岩体为准铝质、弱过铝质到过铝质,钙碱性到高钾钙碱性,I型和A型花岗岩。从组成杂岩体的石英二长岩、钾长花岗斑岩到具有晶洞构造的黑云钾长花岗岩,SiO2、全碱含量及δEu负异常值逐渐升高,基性组分逐渐降低;并随岩浆结晶演化,Al2O3、TFeO、TiO2、CaO、P2O5、Na2O含量呈线性逐渐降低,K2O含量逐渐升高;相似的微量、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暗示,组成杂岩体的各组分为同源岩浆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根据较低的镁指数值(Mg#:0.03~0.37),Rb/Sr比值(0.58~5.73、0.23~0.48、0.20~0.27)和Hf同位素组成(εHf(t)=-2.65~2.38)及εHf(t)模式年龄(1 220.80~957.97 Ma)暗示,杂岩体位于中亚造山带向华北克拉通过渡范围,源岩来自于新增生的弧增生杂岩基底壳源熔融。具有俯冲消减带组分(SZC)特征的钾长花岗岩杂岩,由具有弧岩浆性质的基底控制;镶黄旗南钾长花岗岩可能与华北地台北缘西段乌梁亚斯太A型花岗岩组成一条代表古亚洲洋最终缝合的A型花岗岩带,其具有西部形成早于东部的特征。  相似文献   
995.
康定杂岩位于扬子地块西缘,通过对四川康定—冕宁—攀枝花—云南元谋地区出露的康定杂岩中基性、中性、酸性岩岩石学、锆石Lu-Hf同位素等多方面系统研究,确定这套岩石形成于岛弧环境。分析表明:康定杂岩中镁铁质侵入体锆石εHf(t)变化范围-4.2~+11.0,Hf模式年龄742~2386 Ma;长英质侵入体锆石εHf(t)变化范围-4.9~+9.4,Hf模式年龄为967~2707 Ma;暗示康定杂岩体复杂的构造成因。锆石Hf同位素分析表明其岩浆锆石具有与扬子地块西缘同时代镁铁质/长英质侵入体相似的Hf同位素组成,暗示其相似的岩浆起源。研究表明,康定杂岩为大洋俯冲背景下的产物,镁铁质侵入体来源于较为亏损地幔源区,长英质侵入体为新生陆壳与古老地壳物质相互作用形成的产物。锆石Hf同位素数据表明,康定侵入体杂岩中锆石Hf-全岩Nd解耦,为\"锆石效应\"与少量地壳物质加入共同作用结果。结合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及地球化学证据综合表明,新元古代时期,扬子地块可能位于Gondwana超大陆的边缘,而不是澳大利亚与北美Laurentia古陆之间的连接部分。  相似文献   
996.
新疆萨热克铜多金属矿床为近年来发现的砂砾岩型铜矿床。应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数学地质方法,对钻孔原生地球化学异常进行了研究,研究了成矿元素组合和垂向成矿成晕分带特征,进而对砂砾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成晕机理进行探讨。研究认为,成矿元素Mo、Ag与Cu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可作为砂砾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的特征指示元素;成矿期热液主要以中-低温热液为主,可能存在高温热液,成矿环境为沉积成岩型,同时Fe参与了砂砾岩型铜矿床的成矿成晕作用;元素Cu、Pb、Zn主要以硫化物的形式赋存,辉绿岩可能携带了大量成矿成晕物质,成矿元素富集可能经历了复杂的后期叠加改造作用;Cu-Mo-Ag为砂砾岩型铜矿体成矿元素组合,Sb-As-Pb为砂砾岩型铅矿体成矿元素组合,Zn-Cd-Hg为砂砾岩型锌矿体成矿元素组合。Ag、Cu、Pb、Zn、Mo、As、Hg、Cd、Sb元素在该区富集性强,具强分异作用,显示较强的后期改造作用,是该区的主成矿元素和伴生指示元素;钻孔原生异常垂直分带特征为上部元素组合为B-K-Cl型,成矿元素组合为Ag-Cu-Mo-Sr-As-Sb-Pb-Au-Zn-Hg-Cd型;下部元素组合可能为W,为具有显著热液叠加成矿元素组合特征,推测矿床存在多个成矿期次,深部可能存在盲矿体。  相似文献   
997.
辽宁省岫岩县五道沟铁矿产于古元古界辽河群里尔峪组变质岩中,层位控矿的特点明显;铁矿体的围岩为黑云斜长变粒岩,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矿体的围岩蚀变不甚强烈,晚期构造和闪长玢岩脉穿切铁矿体,但对铁矿体无明显的破坏.该矿床与区域上杨林式铁矿可以对比,矿床成因属于火山沉积—变质铁矿,成矿时代为古元古代.  相似文献   
998.
通过详实的地质填图,在辽宁开原地区清河断裂以北新发现一套变质表壳岩组合,主要岩性为斜长角闪岩、黑云角闪斜长变粒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浅粒岩及角闪石岩的岩石组合,与红透山岩组基本可以对比。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原岩主要为一套中、中基性的火山岩建造,形成于岛弧环境。该套岩石组合普遍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形作用,常见构造样式包括透入性片麻理、石香肠构造、变质分异条带、肠状褶皱等一系列的固态流变构造。对该套变质表壳岩组合中的斜长角闪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其形成于(2 524±18)Ma,变质年龄为(2 477±21)Ma,从形成到发生变质相隔约为47Ma。该套变质表壳岩组合的发现,表明了清河断裂以北也曾存在太古宙结晶基底,清河断裂与寇河断裂之间的区域在构造环境上与清原地区一样,均属于新太古代绿岩带。  相似文献   
999.
中国首个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07成功发射,其搭载的中国首台火星车“祝融号”将在着陆火星后开展巡视探测,获取中国火星探测的原始科学数据。识别火星表面岩矿类型对于了解火星的大气变化、环境状态、地质演化以及生物宜居性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祝融号”火星车搭载的多光谱相机载荷鉴定件(8个波段)在地球环境下拍摄并获取了18种火星表面岩矿的多光谱影像数据。基于该数据所开展的火星岩矿类型的识别研究可为未来基于“祝融号”多光谱相机数据进行火星表面岩矿的原位识别提供指导。本文所采用的基于多光谱影像波段运算和彩色图像HSV颜色特征直方图的岩矿识别方法,可从多光谱特征和颜色特征两个层面来识别不同类型的岩矿。所使用的多光谱影像数据是在太阳高度角约60°、拍摄高度1.8 m、拍摄角度约37°的条件下采集所得。在该实验条件下,两种识别方法共提取出12种岩矿的识别指标。基于多光谱影像波段运算可以区分出在8个特定波段下具有突出光谱特征的岩矿类型,而基于图像HSV颜色特征可区分出颜色特征分布较为集中的岩矿类型。同时,研究发现拍摄角度不同会对岩矿的识别效果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汪傲  赵元艺  许虹  卢伟  郭硕 《地质通报》2014,33(07):1008-1014
西藏嘎拉勒夕卡岩型铜金矿床中铜的资源量达到中型规模,金的资源量达到大型规模。在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选取矿床夕卡岩中保存极好的白云母,测得40Ar-39Ar年龄为91.48Ma±0.68Ma,代表矿床成矿年龄,表明矿床为燕山运动晚期的产物。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在拉萨地块中北部,成矿年龄约为90Ma的夕卡岩型—斑岩型矿床集中分布在措勤—申扎岩浆弧上;在早白垩世班公湖—怒江洋盆闭合后,狮泉河—永珠—纳木错—嘉黎蛇绿混杂带(Slainajap带)上的弧后盆地和弧间盆地演化成了一系列小洋盆,这些小洋盆的演化与中拉萨地块北部成矿年龄约为90Ma的夕卡岩—斑岩型矿床的形成有更直接的关系。今后宜加大在措勤—申扎岩浆弧上寻找成矿年龄约为90Ma的夕卡岩—斑岩型矿床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