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71篇 |
免费 | 367篇 |
国内免费 | 65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0篇 |
大气科学 | 31篇 |
地球物理 | 657篇 |
地质学 | 2212篇 |
海洋学 | 153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160篇 |
自然地理 | 1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50篇 |
2022年 | 99篇 |
2021年 | 76篇 |
2020年 | 55篇 |
2019年 | 61篇 |
2018年 | 52篇 |
2017年 | 61篇 |
2016年 | 43篇 |
2015年 | 62篇 |
2014年 | 139篇 |
2013年 | 101篇 |
2012年 | 148篇 |
2011年 | 154篇 |
2010年 | 116篇 |
2009年 | 101篇 |
2008年 | 94篇 |
2007年 | 119篇 |
2006年 | 103篇 |
2005年 | 109篇 |
2004年 | 103篇 |
2003年 | 120篇 |
2002年 | 102篇 |
2001年 | 110篇 |
2000年 | 132篇 |
1999年 | 152篇 |
1998年 | 117篇 |
1997年 | 104篇 |
1996年 | 111篇 |
1995年 | 74篇 |
1994年 | 81篇 |
1993年 | 76篇 |
1992年 | 84篇 |
1991年 | 69篇 |
1990年 | 65篇 |
1989年 | 51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0篇 |
1981年 | 4篇 |
1954年 | 2篇 |
1951年 | 2篇 |
1950年 | 1篇 |
1949年 | 1篇 |
1948年 | 3篇 |
1947年 | 3篇 |
1946年 | 2篇 |
1943年 | 1篇 |
193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2.
红、黑双色火山玻璃作为天然玻璃中的少见品种,本文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方法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晶衍射(XRD)、拉曼光谱(LSR)及电子探针(EPMA)对该种火山玻璃的宝石矿物学特征及显微包裹体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红、黑双色火山玻璃点测折射率为1.47,相对密度约2.36,摩氏硬度6~7,具有明显的流动纹理结构并广泛分布有孔径1~2μm的微气孔及因岩浆冷凝收缩所致的纳米级龟裂纹状结构缝隙。样品主体为玻璃态,红色部分含有大量点状及直径约1μm,长度5~25μm的赤铁矿针状包体,黑色部分则含有大量同尺寸的点状及针状磁铁矿包体并使其具明显磁性。此外,样品中还含有约5%斜长石微晶,晶粒尺寸约50~300μm,An约为28.4,另含有极少量尺寸约100μm的锆石包裹体。电子探针测试结果表明,红色及黑色区域玻璃态基质w(SiO2)均在75%以上,为典型的黑曜岩类火山玻璃。其中红色区域玻璃基质的w(SiO2)平均值为75.517%,黑色区域为77.621%,此外红区在FeO、K2O及Na2... 相似文献
93.
对于点苍山-石鼓变质带区域划分的意见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在以往的研究中,点苍山和哀牢山被认为是同一个变质带。对石鼓带的划分也有很大争议。本文通过岩石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认为点苍山和石鼓变质带同为扬子基底的一部分,应属于滇东变质区。它们是在元谋-大红山群之上发育的一套中晚元古变质岩带,具陆内地台型火山-沉积的特点。 相似文献
94.
华北西缘太原组火山事件沉积的发现及太原组地层对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摘要:作者主要依据镜下岩矿特征,辅以岩石的野外产状与分布特点,并参考REE配分模式特征,首次发现华北西缘太原组存在3个火山事件层。根据火山事件沉积并结合最大海侵事件层对华北西缘太原组进行了区域对比. 相似文献
95.
96.
97.
冀东晚古生代煤系中火山碎屑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冀东蓟玉、车轴山,开平三煤田地层剖面观测、岩矿鉴定、粒度分析、岩石化学、氧同位素组成及K-Ar绝对年龄测定,发现在晚古生代煤系中含3-7层火山碎屑岩,主要为含角砾熔结凝灰岩、含角砾岩屑凝灰岩、晶屑岩屑凝灰岩、晶屑凝灰岩、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及凝灰质石灰岩;经纵横向对比,可划分为三期七次喷发,物质搬运方向自西北而东南。这一研究成果,对该区地层和煤层对比及地质灾变事件的研究拓开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98.
99.
磁铁矿矿体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淇海岩组中上一中部的钠长绿泥片岩、钠长绿泥绿岩、钠长绿帘绿泥片岩中,严格受层位、岩性和构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0.
辽南变质核杂岩具有3层结构,由5部分构成,包括上盘异地岩块与半地堑状伸展盆地、下盘深成变质杂岩与同构造侵入岩体、介于上下盘之间的主拆离断层带共同构成。上盘异地岩块主要为新元古宙与古生界弱变形沉积岩系,岩层经历过印支期前伸展变形作用的改造。伸展盆地在辽南地区规模很小,仅局限于变质核杂岩的局部地段,其中发育了晚白垩世火山-沉积岩系。下盘变质杂岩由太古宙TTG片麻岩系为主,并有少量变质上壳岩系,它们被晚中生代时期同构造就位的二长花岗岩-花岗岩系侵入。拆离断层内发育了记录地壳不同层次拆离作用历史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构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