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大气科学 | 3篇 |
地球物理 | 9篇 |
地质学 | 5篇 |
海洋学 | 71篇 |
综合类 | 27篇 |
自然地理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本文报道斑节对虾pemaeusmondon室外幼体暂养阶段的试验结果。将池水进到最高水位,用药物严格消毒除害,用肥料培育饵料生物,按每立方水体投入5000ntky斑节对元幼体,用沸石粉稳定底质,用光合细菌净化水质,适当投喂浮游生物,保持暂养水体生态平衡,20-25d育出事格虾苗,存活率为25%-33%。 相似文献
42.
近年来细菌性疾病因病原菌种类繁多、覆盖区域广而影响了其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从体表具有黑斑、肢体残损症状的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肝胰腺组织中分离得到1株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16S rRNA序列和特定毒力基因检测鉴定,以及人工回归感染试验和药敏试验分析其致病性和耐药性。结果表明,该菌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含有aer、lip、gcat、ser和OMPA I等毒力基因;药敏试验显示其对头孢曲松、氯霉素等7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恩诺沙星、阿米卡星及复方新诺明3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四环素、环丙沙星等10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人工回归感染实验表明该菌具有较高的致病性,对罗氏沼虾的半致死浓度为6.54×105 CFU/mL。豚鼠气单胞菌作为水产养殖中的条件性致病菌,研究结果揭示了该菌株的部分生物学特性,有利于丰富豚鼠气单胞菌属的基础数据,同时也为罗氏沼虾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控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3.
44.
用平板划线分离方法,从呈群体死亡的日本对虾溞状幼体中分离到同种细菌,经对从分离做纯培养的6株菌(HL010406-1至HL010406-6)进行形态特征、理化特性、代表菌株(HL010406-1)的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学等方面的鉴定,初步表明其为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Orla-Jensen 1919)细菌的一个新种;选择代表菌株(HL010406-1)送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进行了复核鉴定,将其暂定名为杀虾微杆菌(Microbacterium shrimpcida sp.nov.)。根据用HL010406-1为代表菌株对健康虾及牙鲆做感染试验,初步认为该菌可能是造成所检虾苗死亡的病原菌。经用37种抗菌类药物对3株菌所做的药敏试验,结果发现对供试的青霉素G等30种药物呈敏感或高度敏感、对诺氟沙星低度敏感、对苯唑青霉素等6种具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45.
46.
研究了日本沼虾受精卵的核行为。结果表明 :日本沼虾在 2 1℃水箱中培养时 ,雌虾交配产卵后 0 .5 h,受精卵内仅出现 1个雌原核 ,未见雄原核 ;产卵后 1 .5 h,卵内同时出现雌原核和雄原核 ;产卵后 3 .5 h,雌原核和雄原核接近 ;产卵后 4h,雌原核和雄原核联合 ,形成合子核 ;产卵后 4.5 h,开始第一次有丝分裂 ;产卵后 7h,形成 2个核 ;产卵后 8h,形成 4个核 相似文献
47.
1997年5月至9月25日,在山东省禹城市辛店洼进行了罗氏沼虾养殖实验。0.109公顷的池塘,放罗氏沼虾苗2.0万尾,鲢乌仔5000尾,在于旱无引黄水的情况下,用生物、物理和化学方法和水质进行综合调控,并精心管理,养殖130天,产沼虾89.6kg。鲢133.3kg,以及部分鲤鲫鱼。每公顷纯利用31723.4元,沼虾产量822.0kg。并总结了一套适合渍涝洼地的氏罗沼虾养殖新技术。 相似文献
48.
三丁基锡对罗氏沼虾血清中免疫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在含0.1、0.2、0.4 mg/L三丁基锡(TBT)的水体中浸浴48 h,检测TBT对罗氏沼虾血清中部分免疫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2 h内高剂量(0.4 mg/L)可诱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至48 h时,诱导作用逐步解除;12 h内各剂量组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活力均表现抑制效应,酶活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剂量组在48 h时TBT对ACP表现为诱导效应,酶活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0.1 mg/L)TBT对罗氏沼虾血清中AKP活力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剂量组(0.2 mg/L)和高剂量组(0.4 mg/L)AKP活力表现为先抑制后逐渐转为诱导的效应,。 相似文献
49.
研究了L-15和M199两种培养基对体外培养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肌细胞生长的差异。结果表明,L-15较M199更有利于罗氏沼虾肌细胞的生长。分别测定了不同浓度的Zn^2 (0~160ug/L)和Cu^2 (0~10ug/L)对罗氏沼虾离体培养肌细胞的影响,通过MTT法测定肌细胞的增殖.NBT法测定肌细胞活性氧的产生,结果表明,Zn^2 浓度为80~120ug/L时细胞的增殖效果较好,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最少;Cu^2 浓度为8ug/L时细胞的增殖达到最大,活性氧产生最少。 相似文献
50.
罗氏沼虾初级卵母细胞在卵黄形成期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罗氏沼虾初级卵母细胞在卵黄形成期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卵黄形成期早期 ,初级卵母细胞体积和细胞核迅速增大 ,核内核糖体等物质通过核孔复合体活跃地向胞质转移 ,同时滤泡细胞中的营养物质开始进入初级卵母细胞。初级卵母细胞内卵黄形成的主要细胞器是线粒体、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 ,其合成过程始于卵黄形成期中期 ,并一直延续至后期。在卵黄形成期中期 ,发现滤泡细胞内的线粒体也有类似的卵黄物质合成功能。同时滤泡细胞继续有物质通过指状通道进入初级卵母细胞 ,直接或间接转化为卵黄物质。卵黄形成期后期 ,初级卵母细胞核膜逐渐消失 ,随着卵黄粒在初级卵母细胞中大量沉积 ,滤泡细胞内的营养物质向初级卵母细胞的转移通道变细 ,转移过程也最后停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