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911篇 |
免费 | 2298篇 |
国内免费 | 215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842篇 |
大气科学 | 1532篇 |
地球物理 | 1541篇 |
地质学 | 9391篇 |
海洋学 | 1651篇 |
天文学 | 208篇 |
综合类 | 2235篇 |
自然地理 | 29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0篇 |
2023年 | 599篇 |
2022年 | 806篇 |
2021年 | 869篇 |
2020年 | 572篇 |
2019年 | 722篇 |
2018年 | 481篇 |
2017年 | 487篇 |
2016年 | 584篇 |
2015年 | 641篇 |
2014年 | 1291篇 |
2013年 | 969篇 |
2012年 | 1206篇 |
2011年 | 1221篇 |
2010年 | 1199篇 |
2009年 | 1046篇 |
2008年 | 1138篇 |
2007年 | 926篇 |
2006年 | 891篇 |
2005年 | 824篇 |
2004年 | 648篇 |
2003年 | 595篇 |
2002年 | 498篇 |
2001年 | 516篇 |
2000年 | 524篇 |
1999年 | 408篇 |
1998年 | 384篇 |
1997年 | 335篇 |
1996年 | 302篇 |
1995年 | 271篇 |
1994年 | 259篇 |
1993年 | 233篇 |
1992年 | 217篇 |
1991年 | 165篇 |
1990年 | 156篇 |
1989年 | 88篇 |
1988年 | 30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103.
在“雄县模式”和环境压力的双重驱动下,河北地区已形成我国最大的地热供暖城市群。因此,研究武城凸起地热田地热地质特征,对河北省故城县地热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测井、地震和区域地质资料,结合水化学特征、同位素测试结果的分析,系统分析了地热田的不同类型热储展布、储集层物性、地下热水补给来源和循环路径特征,并精细评价了地热资源量。结果表明武城凸起地热田热储类型主要为馆陶组砂岩热储和奥陶系岩溶热储。砂岩热储区域稳定分布,主要产水层为下馆陶组,底板埋深1 200~1 600 m,单井出水量79~123 m3/h, 井口水温52~54 ℃;岩溶热储有利区带主要分布在寒武—三叠系卷入的背斜核部,呈南北向带状展布,主要产水层为上马家沟组、下马家沟组和亮甲山组,顶板埋深2 100~2 900 m,单井出水量75~98 m3/h,井口水温82~85 ℃。地下热水来源为西部太行山脉和北部燕山山脉,热水沿着NE-SW向断裂破碎带和岩溶不整合面向上水平运移进入浅层热储,通过沧县隆起和邢衡隆起在武城凸起汇集,形成中低温地热田。地下热水质类型为Cl-Na型,最大循环深度为2 822.5~3 032.5 m,14C测年表明砂岩热储和岩溶热储年龄分别为21 ka和32 ka。明化镇组和石炭—二叠系分别为两套热储的直接盖层。武城凸起地热田地热资源量分层精细评价结果表明,热储地热资源量合计4.86×1010 GJ,折合标煤16.6×108 t。年可开采地热资源量可满足供暖面积1.1×108 m2,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04.
城市区域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是指为了满足城市布局选址、规划建设、安全运行、转型升级对地质资源及地质环境的需求,特别是对城市地质工作成果明确、定量化需求而开展的各项地质要素评价,主要包括保障城市发展的地质资源和制约城市建设发展的地质环境问题,对特定城市某些地质因素在选址布局、规划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城市区域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工作,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本文拟通过大量城市地质工作实践,对国内外相关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初步建立了一套地质要素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05.
以广佛环线西环段城轨线路工程为例,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可能降低植被覆盖率,破坏原有生态防护体系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隐患问题。基于对该工程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分析预测,提出具体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结果表明:工程建设时段内预测可能产生的土壤流失总量为31 428 t,其中施工期29 507 t,自然恢复期1 921 t,施工期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时段,桥涵及站场工程区是工程建设中的水土流失防治重点。为将工程建设期间水土流失降到最低,应分区采取防治措施,将主体工程区划分为8个一级水土流失防治分区,针对分区实际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及临时防护措施相结合防治对策。从同步布设的20个水土保持监测点监测结果看,工程建设区内各项防治指标均可达到或超过方案确定的目标值,防治措施实施后具有显著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6.
基于信息量与逻辑回归模型的次生滑坡灾害敏感性评价——以汶川县北部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次生滑坡灾害的影响是震后较长时间里人们持续关注的焦点,对其开展敏感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选取5.12地震的重灾区汶川县北部作为研究区,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提取地震滑坡信息,在全面分析滑坡与高程、坡度、坡向、岩性、断裂带、地震烈度以及水系等7个影响因子相关特性的基础上,采用信息量法与逻辑回归模型进行灾害敏感性评价,将研究区划分为极轻度、轻度、中度、高度和极高危险5个级别,并对不同模型的适用性开展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逻辑回归模型在描述区域滑坡灾害危险度总体特征方面稍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7.
采用物探和钻探相结合的综合勘察方法,获取地质环境的破坏现状和采空区特征.按相关规范要求,预测小窑采空区的影响范围,剖析采空区残留空洞的稳定性,评价采空区的活化潜在威胁,分析采空引起的覆岩三带发育特征,剖析采空区引起的地表移动特征,获取相应地表变形特征参数. 相似文献
108.
地球探测出现了大量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其应用也日益广泛,由于其技术和方法的多样性,致使地球探测数据的记录文件格式、处理方法、图形显示也是多种多样,庞杂无序,不便于保存、使用和管理.本文提出一种基于OpenGIS的地球探测信息综合解释平台,对多源、多尺度、多方法、海量多维地球探测数据进行整合,结合OpenGIS中的GDAS、GLS和WMS、WFS等规范,通过GIS平台进行数据融合,为专家进行综合解释、评价提供一个便捷、有效的工具.目前系统已经被实验室应用于一些项目中,实现了各种探测数据的集中管理和数据融合,提高了综合解释和评价效果. 相似文献
109.
北京农田生态系统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5-2006年期间,分别采集了北京农田生态系统的大气干湿沉降、灌溉水和化肥3种外源输入的样品,共计63件。3种来源样品的年输入通量的定量计算和对比表明,不同地区不同输入途径的重金属元素的年输入通量差异较大,研究区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主要输入途径是大气干湿沉降。如果不考虑农田生态系统的外源输出量,按照目前的污染速度,50年后怀柔和大兴地区表层土壤中cd的含量可突破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碱性土壤的二级标准。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他地区的外源输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引起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发生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0.
结合陕西灞源地区金矿预测实例,探讨了在蒙特卡罗法应用中潜在矿床总数估计及资源总量概率分布向资源潜力分布转换两个环节的合理实现方法。在一定条件下,矿点空间分布模型和发现过程模型可有效地用于估计潜在矿床总数。通过坐标平移或求截尾分布而将资源总量的概率分布转变为资源潜力的概率分布,可得到较为符合地质实际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