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57篇 |
免费 | 902篇 |
国内免费 | 95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49篇 |
大气科学 | 674篇 |
地球物理 | 554篇 |
地质学 | 2409篇 |
海洋学 | 716篇 |
天文学 | 69篇 |
综合类 | 531篇 |
自然地理 | 4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9篇 |
2023年 | 206篇 |
2022年 | 225篇 |
2021年 | 277篇 |
2020年 | 210篇 |
2019年 | 268篇 |
2018年 | 159篇 |
2017年 | 163篇 |
2016年 | 177篇 |
2015年 | 216篇 |
2014年 | 338篇 |
2013年 | 256篇 |
2012年 | 309篇 |
2011年 | 339篇 |
2010年 | 285篇 |
2009年 | 306篇 |
2008年 | 278篇 |
2007年 | 240篇 |
2006年 | 283篇 |
2005年 | 280篇 |
2004年 | 170篇 |
2003年 | 158篇 |
2002年 | 173篇 |
2001年 | 132篇 |
2000年 | 110篇 |
1999年 | 94篇 |
1998年 | 95篇 |
1997年 | 72篇 |
1996年 | 51篇 |
1995年 | 71篇 |
1994年 | 60篇 |
1993年 | 50篇 |
1992年 | 41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41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0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8篇 |
1977年 | 7篇 |
1976年 | 10篇 |
1975年 | 4篇 |
1974年 | 8篇 |
1959年 | 4篇 |
194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41.
常州地区含水层系统土层压缩变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近十几年来分层标和含水层水位观测资料分析了常州地区土层压缩变形特征,表明承压含水砂层中的压缩变形不容忽视,且含水砂层的压缩变形与弱透水层的粘土、粉质粘土相似,均表现出明显的变形滞后现象.为此从水位与时间关系、土层变形与时间关系和水位与变形关系出发,结合室内试验方法,通过选取常州地区含水层系统中第一、二、三承压含水层以及二、三承压含水层间弱透水层和第三承压含水层下覆弱透水层的原状土样,采用单轴侧限压缩试验,分析了常州地区砂土和粉质粘土的次固结(蠕变)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常州地区不论是粉质粘土还是砂土,均存在一定的次固结变形,从而启示我们该地区地面沉降模拟中应同时考虑含水砂层的蠕变特性. 相似文献
42.
43.
生物源与人为源有机气体氧化形成的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对气候变化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SOA的产生与其前体物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有机气体之间存在复合相互作用以及SOA形成机制复杂,目前对不同有机气体混合体系中SOA的形成认知还比较匮乏。因此,深入了解有机气体多源、复杂的相互作用,摸清有机气体的大气氧化机制、SOA的形成及影响等对深入理解真实大气有机气体化学演变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旨在了解复合体系有机气体氧化生成SOA的相关研究进展。一方面总结了复合体系有机气体产生SOA质量浓度、产率、成分、挥发性、光学性质等的变化,侧重于实验室复合体系有机气体氧化对SOA形成的多重影响以及SOA组成元素、分子构成的变化特征,并总结了目前实验室基于模型对复合体系SOA生成的模拟研究和拟合情况;另一方面探究了环境因素,如相对湿度(RH)、温度(T)以及无机气体,如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氨气(NH3)等对复合体系有机气体形成SOA的影响。 相似文献
44.
四维地震资料处理及其关键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四维地震利用时延三维地震资料的差异来解释地下储层流体的变化,时延地震资料的差异除了受地下储层流体因素的影响外,还受采集和处理因素的影响。为了尽可能的减少或消除由非储层因素所引起的差异,四维地震资料处理总的要求是相对振幅保持处理,高信噪比处理和一致性处理,一致性处理是四维地震资料特有的处理,其一般处理原则是:(1)调查影响四维地震资料非穗生的原因;(2)保持处理流程的一致性;(3)尽量保持相同的偏移 相似文献
45.
末次盛冰期东亚气候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CCM3全球气候模式研究了末次盛冰期(LGM)和现代情景下的东亚季风和地面水分特征以及青藏高原冰川扩张. 结果表明: 在LGM时, 我国北方和西太平洋地区冬季风显著加强, 南方地区冬季风变化不大; 而对LGM时期的夏季风, 我国南方和南海地区显著减弱, 北方变化不显著; LGM时期季风的这种变化, 使我国东北、华北大部分地区、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东部年降水量比现代显著减少, 造成这些地区当时地面净失去更多水分, 使当地变干燥, 其中青藏高原东部、黄土高原西部地面变干燥最显著; 而在LGM时期青藏高原中部一些地区由于蒸发减少使地面变湿润, 有利于当时这些地区的湖面上升; 此外, LGM时期冬季青藏高原 绝大部分地区积雪明显比现代厚, 通过分析模拟资料计算的冰川平衡线高度发现: 尽管我们模拟出LGM时期较小的降温幅度, 但是通过模式中大气物理过程青藏高原降水和气温之间保持平衡, LGM时期当地冰川平衡线高度与现代相比降低了300~900 m, 即从现代的5400 m以上降为4600~5200 m, 指示着LGM时期青藏高原冰川的大规模扩张. 相似文献
46.
47.
由水利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举办的第四届的全国水文勘测工大赛于2007年10月26日-11月1日在江西弋阳举行,全国有72名选手参加竞赛。竞赛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内业操作考试(合计算机基本知识)笔试部分;外业6个项目实际操作(浮标测流、流速仪拆装、雨量计安装调试、缆道测深测速、测船测深取沙取样、三等水准测量)。基础理论知识、内业操作考试部分占总成绩45%。外业6个项目实际操作占总成绩55%。本文根据本届选手笔试部分试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对试卷的难度、信度、效度、区分度进行了计算与评价。可供参赛选手进行总结,同时为下届大赛出题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8.
传统的油藏模型更新过程中,油藏模型的最终优选主要以单井历史拟合结果为准,井间剩余油分布预测是否合理往往无据可循,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四维地震是现代油藏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指导井间剩余油分布预测具有较强优势。为进一步提升油藏地质模型更新的准确度,提出在常规地质模型更新过程中融入四维地震监测信息的研究思路,以四维地震反映的流体变化信息作为井间“硬数据”,形成一套四维地震-地质建模-油藏数模闭环式油藏模型迭代更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四维地震信息可作为动态信息贯穿到从地质建模-油藏数模的大循环中,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更加完善;四维地震可作为井间模型参数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实现剩余油监测的定量化,提升油藏模型预测的准确度。该方法对于深海浊积岩油藏应用效果较好,对于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9.
在高坝建设中.由施工期导流洞改建成的"龙抬头"形式永久泄洪洞是实际工程中一种常见形式.本文以紫坪埔为例,在岩体结构模型概化的基础上.采用FLAC3D"的数值分析方法t系统研究了紫坪铺水电站导流洞改造成泄洪洞,开挖完成后围岩的二次应力场、变形场和塑性破坏区的变化特征,与开挖过程中的监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为洞室稳定性评价和工程施工设计提供了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0.
高时空分辨率三维风场在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中的融合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业务应用为目标,开展高时、空分辨率三维风场在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中的融合应用研究。运用北京快速更新多尺度分析和预报系统集成子系统(RMAPS-IN,Rapid-refresh Multi-scale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Integration),对雷达四维变分分析系统(VDRAS)30 min临近预报的高时、空分辨率三维风场作为数据源与自动气象站风场观测进行快速融合处理。结果表明,以VDRAS临近预报风场取代数值模式预报场作为融合初猜场后形成的分析结果对于风场有明显的改善:(1)长时间序列客观检验结果表明,地面10 m高风场U/V分量绝对误差分别为0.05和0.06 m/s。实时融合对未来预报的影响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U/V分量的绝对误差不断增大。(2)对于11个强对流个例,地面10 m高风场风速均方根误差降低0.3 m/s,风向均方根误差降低13°;边界层三维风场,风速均方根误差降低0.8 m/s,风向均方根误差降低10°。平原站点融合以后风速、风向预报效果有较大改善,山区站点融合以后改善相对较小。(3)通过对2017年7月20日暴雨和7月7日雷暴大风个例的详细分析,发现融合基于雷达资料四维变分同化获得的高分辨率临近预报风场对各对流系统中的中尺度结构特征给出了更加细致准确的描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