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39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因瓦水准尺自动检测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信  徐开诚 《测绘学报》1990,19(2):130-138
  相似文献   
142.
季鑫鑫  李明  冯洪真 《地质论评》2009,55(1):113-120
本文研究了贵州紫云四大寨地区的晒瓦群中部的牙形刺计有8属、3种、1比较种和6未定种(形态属种).根据牙形刺组合的面貌特征和Sweetognathus类群的系统演化关系分析,该牙形刺组合的时代为中二叠世晚期(茅口期),同时提出该牙形刺组合所在的晒瓦群中部应当归于中二叠统上都,表明该区的晒瓦群并不仅仅代表了晚二叠世的沉积.  相似文献   
143.
台湾9.21集集地震考察兼论强震发震断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彭阜南  叶银灿 《地震地质》2004,26(4):576-585
1999年9月21日,台湾中部山麓带发生了M7.3的大地震,震源深度为8km,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是百年来台湾许多地震中损失及伤亡最大的1次,其震级也是台湾本岛陆上所发生的地震级别最大的。震源机制属低角度逆冲断层成因,余震在平面上围绕着北港高基底作半圆状分布,在垂向上,则分布在逆冲断层的上盘。与此相应,地面变形及上部结构物的破坏,以车笼埔发震断层上盘最为激烈,下盘几乎不受影响。此外,地震断裂的北端,水平位移量高达9.8m,垂直抬升达10m,比主震区要大;其地面加速度峰值,亦高达水平为502gal,垂直为519gal。这些特点表明,地震是受到地下深处侏罗型叠瓦状构造的控制。此外,3个诱发地震中心均受当地的地质构造与地貌条件的控制。文中还叙述了震害及工程结构物破坏的特点,尤其是水工结构物的震害  相似文献   
144.
张向飞  李文昌  尹光候  杨镇  唐忠 《岩石学报》2017,33(7):2018-2036
休瓦促钨钼矿床位于义敦岛弧南段的香格里拉北部,目前已达中-大型。该区发育由两期岩体(晚三叠世的黑云母花岗岩和晚白垩世的斑状二长花岗岩)叠加而成的复式岩体,而该矿区钨钼矿形成于82~86Ma。然而,两期岩体间关系,以及晚三叠世岩体对矿床的形成有怎样的贡献,目前未有报道。笔者通过对两期岩体形成时间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从成岩年代学、岩浆氧逸度等方面探究上述问题,并揭示两期岩体的成矿特征,为找矿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研究表明,黑云母花岗岩结晶年龄为211.7±2.6Ma,SiO_2偏高(69.48%~73.73%),属高钾的钾玄质系列,偏铝质,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重稀土元素以及高场强元素Nb、Sr、Ti等,有微弱的负Eu异常,岩浆氧逸度相对较高(fO_2=-19.4~-9.1,平均-13.7);斑状二长花岗岩结晶年龄为76.8±3.8Ma,且有一颗锆石核部的年龄值为219±2.6Ma,该岩体与前者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SiO_2高(67.35%~75.65%),属偏铝质的钾玄质系列,ΣREE较高,高于黑云母花岗岩,铕负异常明显大于前者,岩浆氧逸度相对较低(fO_2=-30.4~-18.2,平均-23.4)。据此,结合休瓦促矿区断层发育情况,提出矿区内两期岩体以近南北向F_4为界呈断层接触关系,北西向走滑断层(F_1-F_3)为控矿构造。本文认为,晚期斑状二长花岗岩对早期黑云母花岗岩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关系,黑云母花岗岩来源于晚三叠世甘孜-理塘洋向西俯冲环境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岩浆富水、氧逸度高,利于形成Cu-Au矿床,且在找矿实践中得到部分验证;斑状二长花岗岩来源于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岩浆贫水、氧逸度低于黑云母花岗岩,与W-Mo矿床相关。即,晚白垩世岩浆热液沿矿区断裂-裂隙系统运移,继承和发展早期岩浆活动,形成脉状细晶岩和W-Mo矿床。  相似文献   
145.
脂肪酸去饱和酶(FAD,fatty acyl desaturase)及延伸酶(ELOVL,elongases of 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在鱼类脂肪代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RT-PCR克隆得到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i)肝脏中控制高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FAD2)和(ELOVL5)基因cDNA序列。瓦氏黄颡鱼FAD2cDNA片段长2041bp,编码447个氨基酸,含有3个组氨酸簇(HDx GH,Hxx HH,Qxx HH),含亚铁血红素结合基序(HPGG)的类似细胞色素b5结构域等。瓦氏黄颡鱼ELOVL5 cDNA片段长1065bp,编码294个氨基酸,含有组氨酸簇(Hxx HH)、内质网停留信号(K、R)和4个ELO共有的保守区域(Kxx Exx DT,Qxx FLHx YHH,Nxxx Hxx MYx YY,Txx Qxx Q)等结构域。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FAD2和ELOVL5 m RNA在瓦氏黄颡鱼脑、肝脏的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肠道、脾脏、肾脏、鳃等组织。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具有合成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关键酶FAD2和ELOVL5,且肝脏为合成高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146.
云南省瓦渣钨矿区位于老君山花岗岩体的东北接触带,属于滇东南-桂西白垩纪钨锡多金属成矿区中的组成部分。该矿床与矿区西部大面积分布的老君山第一期中粗粒二云二长花岗岩在时间和成因上有着密切联系。本文通过SHRIMP锆石U-Pb测年、岩石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系统研究,进而探讨该花岗岩的形成年龄和动力学背景、岩石物质来源以及形成温度和压力。研究表明,与瓦渣钨矿床有关的中粗粒二云二长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系,为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岩体形成时代为83.3±1.5Ma,属于晚白垩世,形成于岩石圈伸展环境,其源岩为富粘土的泥质来源,其形成温度为875~900℃,压力约为7×108Pa,相当于深度为26km。  相似文献   
147.
风化作用对于岩体工程地质性能的降低不言而喻。研究探讨重大水电工程岩石风化作用机理对于工程区岩体风化带划分、风化渐进性分析、表征岩体风化特征指标的选择及力学性质参数取值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风化作用本质、化学元素迁移、风化作用类型等角度,对拉西瓦水电站坝区花岗岩风化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结合本区气候演化、岩石性质、地形条件等综合分析认为:在浅表河谷范围内,风化形式以岩石胀缩作用和冰劈作用为主,而化学风化作用并不强烈。论文采用量化指标对岩体进行风化带划分,选取的定量指标有平硐纵波速度Vp、钻孔RQD、裂隙间距与单元面积节理数等。在此基础上,利用电站20余a来丰富详实的地质、物探、岩体测试等大量资料,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划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黄河拉西瓦坝基花岗岩体进行风化分带,得出坝基岩体风化带总体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48.
本实验选取了苯酚、苯甲酸、苯、甲苯、氯苯等五种化合物作为活性污泥的驯化基质,以瓦呼仪作为测试手段,分析了五种基质在驯化后的活性污泥中的可降解性及三氯乙烯(TCE)在不同基质驯化后的活性污泥中的可生化性,并用计算出的12h有机物氧化率表征有机物的可生化性难易度。苯酚、苯甲酸、甲苯、苯在40mg/L时的氧化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3.71%、64.67%、39.24%、9.15%。氯苯仅在20mg/L时可降解,氧化率为46.09%,据此推断出几种代谢基质的可降解性从易到难的顺序为:苯酚〉苯甲酸〉甲苯〉苯〉氯苯。在甲苯、苯酚、苯甲酸、氯苯驯化后的活性污泥中TCE在50μg/L时,其氧化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4.14%、33.69%、23.91%、21.11%。在苯驯化后的活性污泥中TCE仅在10μg/L时可降解,氧化率为13.8%。据此可推断出TCE在五种代谢基质中的可生化性从高到低的顺序为:甲苯〉苯酚〉苯甲酸〉氯苯〉苯。  相似文献   
149.
依据1∶25万康西瓦幅区域地质调查成果,重点对库尔良早古生代深成岩的同位素年代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获得了裂解期细粒黑云母角闪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均值506.8Ma±9.8Ma,中粒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单颗粒锆石U-Pb法年龄500.2Ma±1.2Ma,表明其形成时代均为中寒武世。该同位素年龄的获得,为进一步详细地研究库地-其曼于特早古生代构造-岩浆岩带的裂解时限提供了直接的时代证据。  相似文献   
150.
冷湖五号燕山期叠瓦逆冲构造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俊生 《西北地质》2001,34(1):68-72
笔者通过钻井、电测、地震等资料的解释,在柴达木盆地冷湖五号背斜核部的下侏罗统中发现了叠瓦逆冲构造,并认为其形成于燕山运动晚期。该发现对认识本区燕山运动的性质和正确评价本区的石油及煤炭资源有重要意义。冷湖五号中新生代的构造发育历史可划分为5个阶段,即早株世伸展裂陷阶段、燕山晚期叠瓦逆冲构造发育阶段、早第三纪早期同生逆断层发育阶段、早第三纪晚期至晚第三纪中期背斜构造发育阶段和晚第三纪晚期至第四纪背斜构造改造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