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4篇 |
免费 | 52篇 |
国内免费 | 126篇 |
专业分类
地球物理 | 20篇 |
地质学 | 449篇 |
海洋学 | 6篇 |
综合类 | 14篇 |
自然地理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矿区硅质岩样品做了硅、氧同位素测定,其δ^30Si值为0.4-1.7‰;成岩流体水的δ^18O值为-2.7-1.1‰。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和硅、同位素分析,提出硅质岩为浅海和半深海热水沉积。 相似文献
2.
湘中南二叠系孤峰组硅质岩的成因属性及其地球动力学指示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华南二叠系底部的硅质岩及同一层位对应于华南重要的地幔强活动期和成矿期,有非常重要的动力学指示意义。研究表明,孤峰组剖面的岩性可划分为三段:泥页岩段、厚层状硅质岩段和薄层状硅质岩段。沿剖面自下而上,Al2O3、K2O和TiO2含量逐渐降低,MnO、TFe等组分逐渐升高;稀土元素显示出一定的铈负异常,∑REE偏低,且向上∑REE逐渐减少而HREE/LREE逐渐增高;一些热水沉积诊断性微量元素如As、Sb、Hg等也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异常。这些特征均表明硅质岩的成岩过程中包含有正常沉积和热水沉积的共同作用,且自下而上热水沉积作用逐渐增强的趋势。这种成岩作用的演化特征,代表了下扬子地台拉张裂陷盆地对晚古生代伸展背景的沉积响应,对于探讨裂谷盆地阶段性发育的动力学特征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混杂岩是古增生楔存在的标志之一,一般由枕状玄武岩、灰岩、放射虫硅质岩、硅质页岩、砂岩等混乱无序组成。目前"大洋板块地层"(OPS)运用放射虫地层学方法对混乱的增生楔断片进行重建取得了良好效果,并清晰地展示了大洋板块俯冲和洋底物质连续增生的历史。在西藏仲巴地区填图过程中,结合放射虫年代学分析鉴定结果,以OPS重建的思路和理论作为指导,重建了仲巴地区混杂岩的大洋板块地层,并恢复了该区域特提斯洋在洋中脊大洋板块增生至消亡的岩石序列,自下而上分别为侏罗纪海山玄武岩、海山覆盖物侏罗系—白垩系碳酸盐岩、海山周围沉积的侏罗系—白垩系放射虫硅质岩和硅质页岩,以及海沟附近的白垩系陆源碎屑岩等,为特提斯洋大洋板块俯冲的方向、持续时间和古大地构造环境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4.
青海南部金沙江缝合带二叠纪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青海省南部扎河地区金沙江缝合带中出露的通天河蛇绿混杂岩由不同时代、不同岩性的地层断片组成.对其中的二叠纪硅质岩进行地球化学研究后发现,该地区的硅质岩SiO2含量在71.56%~88.24%之间,Al/(Al+Fe+Mn)平均值为0.64,MnO/TiO2平均值为0.74,ΣREE平均为138.51×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平坦型,δCe为0.97~1.49,平均为1.14,无明显异常;(La/Yb)N平均值为1.85,(La/Ce)N平均值为1.08,与已知大地构造背景的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表明其形成环境为陆间洋盆环境.因此,金沙江带不能作为古特提斯域的主缝合带. 相似文献
5.
华南热水成因硅质岩建造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文在华南地区若干个重要层位热水成因硅质岩建造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数据的基础上,讨论了热水成因硅质岩的REE特征及其与形成环境的关系。指出典型热水沉积建造的δCe为负异常,而δEu为正异常,且LREE>HREE;这种热水成因的硅质岩REE总量普遍较低,且有从热水喷口向外REE总量增高的趋势。热水成因硅质泥岩与正常沉积成因硅质泥的混合存在使稀土元素分布状况变得更复杂。 相似文献
6.
折腰山矿区含铁硅质岩赋存于含矿岩系与上部岩系间的沉积间断界面。含铁硅质岩矿物主要由细晶石英和赤铁矿组成,二者含量占90%以上,含少量的绢云母、钠长石、绿泥石等。该含铁硅质岩具有低的TiO2、A12O3和高的成矿元素(Fe、Cu、Pb、Zn)含量特征。Al/(Al+Fe+Mn)值具有热水沉积岩特征。在Fe-Mn-Al三角图解、Fe-Mn-(Cu+Co+Ni)×10三角图解和Zr-Cr图解中,该区含铁硅质岩均落在热水沉积岩区域中,含铁硅质岩的稀土元素总量很低,其北美页岩标准化配分模式为右倾曲线,具有弱的负Eu异常或正Eu异常和负Ce异常。部分样品MnO/TiO2值偏小,U/Th值偏大,Al2O3含量较高,出现负Eu异常,表明该矿区含铁硅质岩也有正常沉积硅质岩成分的加入。结合含铁硅质岩的地质产状、含矿岩系(石英角斑质凝灰岩)和含矿石英的稀土元素特征,认为含铁硅质岩的物源主要为石英角斑质凝灰岩,属于与火山作用有关的非生物成因类型,是该铜多金属矿田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7.
西藏果芒错蛇绿混杂岩中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果芒错蛇绿混杂岩位于狮泉河—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中段,是该带中保存较好的一套蛇绿混杂岩,其形成环境是确定狮泉河—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构造属性的重要依据。对果芒错蛇绿混杂岩中的硅质岩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为判断蛇绿混杂岩的形成环境提供新的约束条件。硅质岩通常呈几十厘米夹层产于玄武岩中,含有大量晚三叠世—白垩纪放射虫化石。硅质岩SiO2含量为71.38%~77.67%,Al2O3含量为8.62%~11.51%,MnO/TiO2值为0.28~0.35,(Ce/Ce*)SN值为0.92~0.94,(La/Ce)SN值为1.13~1.17,反映了陆源物质的影响,而V、Ni、Cu和V/Y值高于大陆边缘硅质岩,与洋中脊和大洋盆地硅质岩相似,说明果芒错硅质岩可能形成于受陆源物质影响且与大陆边缘有一定距离的环境中。结合变质橄榄岩、镁铁质岩墙和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初步认为果芒错蛇绿混杂岩的形成环境为靠近大陆边缘的弧后盆地。 相似文献
8.
中新元古代华北地台处于燕辽拗拉谷的张裂期,蓟县雾迷山组广泛发育叠层石生物层、凝块石生物丘和硅质条带白云岩. 相似文献
9.
川东茅口组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硅质岩广泛分布。通过野外剖面的详细研究和硅质岩主量、稀土和同位素的分析,认为茅口组硅质岩为沉积于台盆相中的热水硅质岩,其化学成分以SiO2为主,含量为80.09%~97.91%,富集Fe、Mn等元素,Al/(Al+Fe+Mn)平均值为0.30;REE总量平均值为8.72×10-6,δCe值为0.39~0.81,为负异常,δEu值为0.35~5.85,从Eu负异常到Eu正异常;δ30Si值为0.2‰~1.2‰,与热水来源石英较为接近;根据δ18O计算出硅质岩形成时古海水的温度为34~89℃。热水硅质岩的形成与火山活动和断裂有关,下渗的海水与岩浆热液混合,并被加温,溶解了大量SiO2等有关元素;然后以热泉形式通过断裂喷出,使附近海水中SiO2含量极大提高并沉淀。 相似文献
10.
西秦岭中志留统含铀岩系中硅质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成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根据产状和成因,本文将西秦岭中志留统含铀岩系中的硅质岩分为,(1) 成岩过程中硅化交代碳酸盐岩所形成的硅质岩,产于碳酸盐岩和泥质岩类所组成的透镜层的顶部或碳酸盐岩层内;(2) 早期成岩阶段形成的纹层状硅质岩,主要产于碳酸盐岩和泥质岩透镜层底部或呈薄层夹于粉砂岩、泥质岩层中。根据沉积环境分析及硅质岩的化学成分、REE分布模式和氧同位素组成,提出本区硅质岩形成于受大气淡水影响的局限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