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79篇 |
免费 | 672篇 |
国内免费 | 80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4篇 |
大气科学 | 1篇 |
地球物理 | 546篇 |
地质学 | 3013篇 |
海洋学 | 80篇 |
综合类 | 316篇 |
自然地理 | 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0篇 |
2023年 | 99篇 |
2022年 | 136篇 |
2021年 | 140篇 |
2020年 | 110篇 |
2019年 | 121篇 |
2018年 | 78篇 |
2017年 | 85篇 |
2016年 | 116篇 |
2015年 | 100篇 |
2014年 | 207篇 |
2013年 | 162篇 |
2012年 | 192篇 |
2011年 | 263篇 |
2010年 | 191篇 |
2009年 | 203篇 |
2008年 | 162篇 |
2007年 | 115篇 |
2006年 | 130篇 |
2005年 | 73篇 |
2004年 | 78篇 |
2003年 | 86篇 |
2002年 | 85篇 |
2001年 | 126篇 |
2000年 | 89篇 |
1999年 | 79篇 |
1998年 | 87篇 |
1997年 | 77篇 |
1996年 | 88篇 |
1995年 | 86篇 |
1994年 | 87篇 |
1993年 | 72篇 |
1992年 | 66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51篇 |
1989年 | 41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5篇 |
1982年 | 7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9篇 |
1966年 | 6篇 |
1965年 | 2篇 |
1964年 | 8篇 |
1961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广西大厂矿田铜坑深部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建模与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西大厂矿田长坡-铜坑矿区矿床形成与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有地层岩性、岩浆岩体和断层、褶皱构造.结合大厂矿田多年来积累的地质资料信息,提取了钻孔、坑道采样化验数据与地质体的几何取点等矿床隐伏矿体预测专题数据,建立了各种地质体几何模型;以此为基础进行控矿地质条件的定量分析,以立体单元形式对地质空间进行分割抽样,提取了立体单元控矿作用定量化指标;通过一种有效的矿床三雏数学模型建立方法,对矿床地下三维空间中隐伏矿体进行了定位、定量预测和结果验证,并开发了预测结果的三维可视化动态查询系统. 相似文献
42.
43.
44.
内蒙甲—查银多金属矿田地质特征,成矿中心与隐伏矿体预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作者根据对甲-查银多金属矿床成矿环境,控矿条件,矿体分布规律的研究总结,并应有和放化富集积数研究成矿元素的分带特征,得出:甲-查矿区存在一个成矿中心,该区域是实现找矿突破,寻找隐伏,柱状或厚板状Cu、Ag、Zn富集型矿体的最佳目标。 相似文献
45.
46.
47.
调查分析了俄罗斯地球科学特别是地球物理学及相关交叉科学研究开发政策,介绍了目前俄罗斯科学院地球物理学研究机构及其研究方向和领域,具体传述了地震学研究方向领域和项目,引述了院士对诸如地震学世纪发展、地震预报利弊分析、地区发展与城市建设和地震活动与抗震的关系、地震影响和消除地震后果措施、地球深部探测的科学价值以及地震学的应用等方面的述评。 相似文献
48.
49.
为研究深部回采巷道围岩大变形破坏规律,在地质力学评估及矿压显现特征实测的基础上,采用真三轴相似模拟方法,模拟了不同加载梯度下巷道围岩应变特征。结果显示,在浅埋静水压力条件下,巷道围岩呈现“浅部拉应变、深部零应变”的特征;深埋静水压力及初掘采动应力下巷道围岩出现“径向应变拉压交替分布”现象;当采动应力集中系数大于2时,深埋巷道围岩应变进入非线性大应变状态。采用FLAC3D的应变软化模型与摩尔-库仑模型,对比研究了深部回采巷道围岩位移、塑性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应变软化条件下,巷道围岩产生拉、压分区破坏且软化后的围岩位移与实测结果更吻合。综合研究结果,揭示了深部回采巷道围岩拉、压分区的产生机制,初步提出了注浆、喷层等措施,防止过度应变软化引起深部回采巷道围岩大变形,为类似巷道稳定性控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0.
本文介绍利用地震转换波测深法研究1976年7.8级唐山大震区深部构造的某些结果,得出了沿两条测线的深部构造剖面图。发现在极震区的数十公里的范围内,地壳和上地幔具有异常结构,在地壳中部比震区外围多出一个中间层位,埋深约12—20km,地壳上部界面向上挠曲,而莫霍面和上地幔顶部界面却强烈地向下挠曲,引起了震区岩石圈厚度的加大,在震区存在深浅不等的深部断裂。深部构造与震源分布的对比表明,唐山主震和绝大多数余震均分布在壳内中间层之上,有的甚至就分布在壳内中间层的上、下界面附近。转换波测深结果表明,本区地壳上地幔中强烈的升降差异运动可能是唐山大震的重要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