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8篇
  免费   340篇
  国内免费   424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90篇
地质学   930篇
海洋学   628篇
综合类   110篇
自然地理   29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盐藻SOD的盐适应性与物质积累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实验分析了不同NaCl浓度处理下,盐藻SOD活性及其与细胞密度、β-胡萝卜素积累和蛋白质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在30~120 g/L的盐度范围内,随着NaCl浓度的提高,SOD活性极显著地增强,说明盐藻SOD是一种高盐适应酶.盐藻SOD活性与细胞密度及物质积累关系密切:在SOD活性为0.710×108 cells-1·min-1左右时,盐藻细胞密度、β-胡萝卜素和蛋白质的积累量都最高,而在SOD活性较低或较高时,盐藻细胞密度、β-胡萝卜素和蛋白质的积累量都较低.可能适当盐度下SOD的活动较好地保护了盐藻体内物质积累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102.
2006年1月~10月福建闽东大嵛山附近海域游泳动物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的游泳动物有97种,其中鱼类51种(软骨鱼1种,硬骨鱼类50种),隶属于9目24科42属;甲壳类42种,隶属于2目15科20属;头足类4种,隶属于3目3科3属.暖水性种类为33种,占鱼类总种数的64.7%;暖温性鱼类18种,占鱼类总种数的35.3%,未出现冷温性和冷水性鱼类.种类数的季节变化依次呈夏季〉冬季〉秋季〉春季.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依次呈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而生物量尾数的季节变化,依次呈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平均单位网次渔获生物量和密度分别为9.53kg/h和1 319 ind/h.生物量优势种和密度优势种分别为大黄鱼和中华管鞭虾.扫海面积法估算年平均现存资源量为57 370 ind/km^2和404.51kg/km^2.同时,本文对该海域游泳生物的资源结构现状与历史调查数据作了对比分析,并讨论了多样性结构与生物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海域渔业资源有严重衰退的现象,多样性结构与生物量的季节性变化并不具有必然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3.
根据2006~2007年南海北部海区4季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区软骨鱼类的种类组成和资源密度的分布.结果表明,软骨鱼类有32种,分隶于9目17科,优势种为斑鳐、曾氏兔银鲛、褐黄扁缸、橙黄鲨;渔获率D断面最高(10.19kg/h),B断面最低(4.52kg/h);渔获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动,夏季最高(12.16kg/h),秋季最低(3.71kg/h),平均渔获率为7.05kg/h;密集分布于180m和140m水深处;其年均资源密度为94.00kg/km^2.文中并讨论合理利用和保护该类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4.
东濮凹陷沙三段高水位期沉积深灰色、暗色泥岩与少量重力流砂体,低水位期沉积盐岩、膏岩、低位三角洲与扇三角洲,从而形成纵向上深湖泥岩与蒸发岩、低位砂岩的频繁互层沉积。根据岩心资料、盐岩沉积序列特点及沙三段沉积期古气候和古环境特点,认为盐岩为浅水蒸发成因。深水相泥岩与浅水成因的盐岩频繁互层表明沙三段沉积期湖平面变化频繁。基于盐韵律特征划分准层序的方法,使得层序地层划分更为符合东濮凹陷含盐地层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05.
为从极端环境微生物中获得抗肿瘤药物先导化合物,作者从采自内蒙古盐湖的沉积物中分离了96株耐盐真菌.采用小鼠乳腺癌细胞株tsFT210和海虾(Artemia salina Leach)筛选抗肿瘤活性微生物,1株耐盐真菌Aspergillus variecolor B-17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活性和海虾致死活性.采用活性跟踪的分离方法,从该菌株的大量发酵产物的石油醚层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3个单体化合物.通过一维、二维超导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方法确定其结构分别为:2-(E-1-庚烯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1)、2-庚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2)、2-(E,E-3,5-庚二烯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3).化合物1、2和3对P388、A549、HL-60和BEL-7402肿瘤细胞表现弱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88,68,66,65 μmol/L,9,99,110,84 μmol/L以及77,147,93,203 μmol/L.  相似文献   
106.
以灰树花发酵菌丝体水不溶性多糖GF4A为原料,以三氧化硫三甲胺盐(SO3·Me3N)为酯化试剂,探讨了GF4A的硫酸酯化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当三氧化硫与GF4A中单糖摩尔比为5.8∶1、反应温度为80 ℃、反应时间6 h时,所得酯化产物(SGF4A)水溶性好、产率高.该产物硫酸酯取代度为1.6, 相对分子质量为88 kD.通过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碳谱分析表明,糖残基中所有C-6羟基以及部分C-4和C-2位羟基被酯化.体外实验表明,SGF4A具有较好的抗凝活性.  相似文献   
107.
2005年,察尔汗盐湖被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为我国首批国家矿山公园. 从诺木洪至格尔木,一路极目远望,南面是横空出世的昆仑山,北面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大平原,坦荡,辽阔,浩瀚无垠.遥远的地平线上,一座迷人的孤岛如同世外桃源.看到这奇景,第一次去的人不仅要问:这是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08.
波浪破碎诱导生成的海盐粒子是海洋向大气输运无机盐的主要机制,海气界面的无机盐通量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本文开展了实验室实验模拟海盐粒子生成实验,定量考察了温度和盐度对海盐粒子中离子质量分布的影响,揭示了初生海盐粒子中各离子的富集和亏损现象与温度和盐度的关系。基于实验室观测分析结果和推测假定,提出了1个既包含海面风速、又反映海表温度和海表盐度影响的海-气无机盐通量参数化方案。将此参数化方案应用于估计海盐粒子向大气输运的各种无机盐离子质量通量,并与传统方法估算结果进行了比对分析。  相似文献   
109.
南海 18°N 断面 上的体积和热盐输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5—2008年4年中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所获得的水文观测资料为基础,结合卫星高度计遥感资料,采用动力计算方法计算南海18°N断面的经向地转流,并与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s,ADCP)走航观测资料进行对比,进而计算出通过南海18°N断面1000m以浅的各站位以及断面上总的经向地转体积、热、盐输运量。结果表明,2005—2008年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期间18°N断面上的经向地转流呈相间带状分布,各站位经向地转流流速垂向分布和ADCP观测的大体一致。从卫星高度计获得的海面高度场可知,经向地转流流向的空间变化与海洋中尺度涡旋的活动密切相关。2005—2007年航次期间南海18°N断面上1000m以浅总的经向地转体积、热、盐输运均为南向输运,其3年的平均输运量分别为11.8Sv(1Sv=106m3.s 1)、0.38PW、418.8Gg.s 1;其年际间差别较大,经向地转体积、热、盐输运量均为2005年最大,2006年次之,2007年最小。2008年110°—117°E之间1000m以浅总的海水地转体积、热、盐输运量分别为7.3Sv、0.22PW、259.4Gg.s 1。  相似文献   
110.
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4种最新辐射强迫情景,利用ECHAM5/MPI-OM(European Centre Hamburg Model 5/Max Planck Institute Ocean Model)气候模式输出的1850—2300年逐月混合层深度、海表面温度、海表面盐度数据,分析大西洋热盐环流下沉区混合层深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辐射强迫增加,热盐环流下沉区混合层深度下降,混合层深度振荡周期在格陵兰-冰岛-挪威海(Greenland Sea–Iceland Sea–Norwegian Sea,GIN)海域减小,在拉布拉多海(Labrador Sea,LAB)海域变化不大;与GIN海域相比,LAB海域混合层深度对辐射强迫变化更敏感;两海区温度对混合层深度的影响时间较长,混合层深度对盐度的变化反应迅速;混合层深度变化的主导因素在LAB海域中为盐度,而在GIN海域,低辐射强迫下温度主导混合层深度变化,中高辐射强迫下温度与盐度共同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