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41篇 |
免费 | 310篇 |
国内免费 | 29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3篇 |
大气科学 | 8篇 |
地球物理 | 111篇 |
地质学 | 1469篇 |
海洋学 | 197篇 |
综合类 | 97篇 |
自然地理 | 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90篇 |
2022年 | 76篇 |
2021年 | 99篇 |
2020年 | 54篇 |
2019年 | 59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56篇 |
2016年 | 47篇 |
2015年 | 65篇 |
2014年 | 74篇 |
2013年 | 59篇 |
2012年 | 74篇 |
2011年 | 62篇 |
2010年 | 58篇 |
2009年 | 69篇 |
2008年 | 88篇 |
2007年 | 71篇 |
2006年 | 56篇 |
2005年 | 42篇 |
2004年 | 63篇 |
2003年 | 37篇 |
2002年 | 43篇 |
2001年 | 37篇 |
2000年 | 45篇 |
1999年 | 42篇 |
1998年 | 67篇 |
1997年 | 71篇 |
1996年 | 66篇 |
1995年 | 43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47年 | 1篇 |
1945年 | 1篇 |
1944年 | 1篇 |
1943年 | 4篇 |
1941年 | 1篇 |
1939年 | 1篇 |
1934年 | 3篇 |
1933年 | 2篇 |
1926年 | 1篇 |
192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论建立富油洼陷概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洼陷是凹陷中的次一级负向单元,是沉降中心,沉积中心,生烃中心,运聚中心。该文主要根据资源丰度将其成分五级,初步明确了洼陷的贫富标准,并对洼陷的类型及成因进行了分析。不同洼陷,就是同一成因类型的洼陷也存在着一定的甚至是巨大的贫富差异,文章强调,只有富油洼陷及次富洼陷才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藏)的资料条件。渤海湾盆地复杂的演变过程,决定了凹陷具有多洼多类的发育特点,洼陷油源层的发育及不同的组合方式决 相似文献
32.
33.
为明确位于新疆北部的布尔津盆地的资源状况,以实际采集数据为基础,采用建场测深法成果剖面研究了该盆地的地层地质结构,并对深层油气及浅部砂岩型铀矿进行评价。通过利用已知测井电阻率曲线模拟计算不同深度的电磁信号频率响应,论证了该方法探测从浅层第三系到深部石炭系的采集参数和工作方案;在数据处理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已知地层物性特征,推断沿线的地质结构,揭示了布尔津凹陷的结构及下二叠统卡拉岗组、上石炭统哈尔加乌组、上石炭统恰其海组地层的分布,认为哈尔加乌组是本区有潜力的烃源岩。同时利用电阻率及双频相位属性对研究区浅部第三系砂岩型铀成矿条件进行分析,其结果与附近已知矿点情况吻合。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为类似地区进行多种矿产资源勘探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4.
35.
本文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均值、非均值模型中研究了复合剂驱油动态实验过程。观察及分析了复合剂驱油特征和效果,对复合剂驱油段塞前缘进行了实时跟踪,得到了复合剂驱油段塞前缘油墙的形成及剩余油分布与运移的二维图像,给出了复合剂驱油后,剩余油的饱和度分布曲线。实验表明:在层状非均值地层中,若渗透率差异大,复合剂段塞主要进入高渗层,而波及不到低渗层,即复合剂波及效率低。若渗透率差异小,复合剂段塞大部分进入高渗层,有少部分进入低渗层,即复合剂波及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36.
由于低渗裂缝性油藏储集空间物理性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渗吸效果控制着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水驱开发动态与开发效果,而现场所采用的表面活性剂对渗吸驱油效果的影响将决定着措施成败。在分析油藏渗吸驱油机理基础上,通过对比实验研究,综合分析了不同种类和浓度表活剂对渗吸驱油效果的影响。总体上岩心渗吸驱油效率随表活剂浓度增加而降低,但一定浓度的,能较好的改善岩石表面润湿性的表活剂溶液将有助于渗吸驱油。这一研究为制定低渗裂缝性油藏合理的渗吸注水开发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7.
38.
39.
40.
江苏下扬子区中—古生界的成藏条件及勘探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苏下扬子区的海相中-古生界构造演化经历了前扬子板块、稳定地台和西太平洋活动陆缘等三大阶段。油气地质条件具有多套烃源岩、两类主要储层、四套区域盖层、多种成藏类型和多期成烃等特征。原始生烃量以下古生界为主,下寒武统和下志留统的生烃量约占总生烃量的60% ̄80%。该领域的勘探应本着“整体评价、区域展开、重点突破”的原则,做到“六个结合”和“五个转变”,加快勘探节奏,重在发现,坚持以下古生界为主,大中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