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72篇
  免费   2221篇
  国内免费   2526篇
测绘学   160篇
大气科学   80篇
地球物理   766篇
地质学   11226篇
海洋学   2198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770篇
自然地理   716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260篇
  2022年   312篇
  2021年   371篇
  2020年   295篇
  2019年   353篇
  2018年   270篇
  2017年   258篇
  2016年   271篇
  2015年   363篇
  2014年   682篇
  2013年   452篇
  2012年   617篇
  2011年   624篇
  2010年   557篇
  2009年   618篇
  2008年   670篇
  2007年   573篇
  2006年   552篇
  2005年   552篇
  2004年   511篇
  2003年   459篇
  2002年   525篇
  2001年   515篇
  2000年   510篇
  1999年   548篇
  1998年   461篇
  1997年   466篇
  1996年   512篇
  1995年   443篇
  1994年   450篇
  1993年   359篇
  1992年   385篇
  1991年   352篇
  1990年   284篇
  1989年   222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0篇
  1965年   5篇
  1958年   6篇
  1948年   6篇
  1945年   5篇
  1943年   8篇
  1941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本文利用中日黑潮联合调查研究期间1986年5—6月和1989年7—8月航次水文与生物的同步取样资料,分析了东海测区内水系组成与浮游甲藻类及浮游桡足类等分布之间的对应关系。指出了不同生态类型的生物需要不同的物理海洋环境条件。同时,某些指示生物的分布又为区分水系、了解流系情况提供了良好的示性指标,并且从某些生物数量的变化还可以判断出水系混合与变性的程度。  相似文献   
82.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小型生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20 0 1年 10月对浙江省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进行小型生物采样调查。大沙岙沙滩小型生物丰度较低 ,中潮带为 2 91.9ind· 10 cm-2 ,低潮带为 5 16.8ind· 10 cm-2 。线虫是最优势类群 ,线虫 /桡足类比分别为 3.2 7和 1.0 6,表明沙滩环境质量良好 ,未受到有机质污染。岩相潮间带有 4种大型底栖海藻。附植小型生物平均丰度为 36.1ind· g-1dw algae,桡足类为最优势类群。附植大型底栖动物丰度 4 4 .6ind· g-1dwt algae,大于小型生物丰度。  相似文献   
83.
黄东海及邻近陆架晚第四纪层序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近年来黄东海晚第四纪地层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的层序地层模式,即:本区域的海平面呈阶梯式变化,可区分为低水位、海侵、高水位3大沉积体系域。  相似文献   
84.
拟小孔苔虫属Microporella和斑孔苔虫属Fenestrulina均隶于唇口目Cheilostomida有囊亚目Ascophorina皮壳次目 Lepraliomorpha裂孔超科Schizoporelloidea拟小孔苔虫科Microporellidae。这两个属的主要区别在于:拟小孔苔虫属具有鸟头体,而斑孔苔虫属无鸟头体。我们在研究中国沿岸水域养殖贝类及其养殖笼网的污损苔虫时发现,中国一些学者以前所报道的“纤毛拟小孔苔虫”并非 Pallas(1766)所鉴定的种,而是包括不同于纤毛拟小孔苔虫Microporella ciliata Pallas,1766的5个不同的独立种,即本文所描述的拟小孔苔虫属的5个新种:空穴拟小孔苔虫 Microporella vacuatus sp.nov.、小筛网拟小孔苔虫Microporella cribellata sp.nov.、无齿拟小孔苔虫Microporella inermis sp.nov.、异北方拟小孔苔虫 Microporella antiborealis sp.nov.和项链拟小孔苔虫 Microporella monilifera sp.nov.。这5个新种与纤毛拟小孔苔虫的主要区别是:5新种的口刺为2~6根,除无齿拟小孔苔虫的口上卵胞仅具一列边缘孔外,其他4新种卵胞前表面还有分散的穿孔;而纤毛拟小孔苔虫的口刺为6根,口上卵胞细颗粒状,无穿孔。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前人所定名为“马氏斑孔苔虫”的种并非 Audouin(1826)所描述的种,而是4种不同于马氏斑孔苔虫 Fenestrulina mallusii Audouin,1826的独立种,其中两种不属于污损苔虫的范畴,另外的两种即本文所描述的斑孔苔虫属的两新种,即中华斑孔苔虫Fenestrulina Sinica sp.nov.和东方斑孔苔虫Fenestrulina orientalis sp.nov.。这两个新种与马氏斑孔苔虫的主要区别在于:两新种口刺均为4~6根,受孕个虫有2根裸露的口刺;而马氏斑孔苔虫的口刺为2~3根,受孕个虫无裸露的口刺。  相似文献   
85.
珠江口东南近海海区污损生物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研究珠江口东南近海海区污损生物状况,于1986年5月至1987年6月,在香港东南约114和160km,水深为95和113m处布设了两个生物浮标站,并对距香港约172km,水深为115m处的Marex水文气象浮标上的污损生物群落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共采集和鉴定出污损生物78种,其中在浸海只有3个月的试板上,主要有柄蔓足类、水螅和藻类,优势种是细板条茗荷、茗荷和直杯螅.至于浸海时间达6~12个月的浮标(包括沉标)及锚链系统,其上还有相当数量的多种双壳类软体动物、无柄蔓足类和苔藓动物等硬性污损生物附着.在种类垂直分布方面,污损生物群落组成随深度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6.
苏生 《海洋信息》2003,(1):31-31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资源保护监测中心(UNEP—WCMC)成立于2000年,位于英国剑桥,是联合国环境计划生物多样性资料及评估中心。2002年8月,UNEP-WCMC正式出版了《世界生物多样性地图:21世纪地球生物资源》图集。该图集是第一本有关全球生物多样性综合性图集,它以图片方式反映了世界陆地、海洋、湖泊和河流动植物资源丰富或脆弱区域的地理分布状况并据此评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界  相似文献   
87.
李赶先  卢博 《台湾海峡》2001,20(3):308-313
本文在南沙群岛永署礁南永1井珊瑚礁岩心声速测量的基础上,研究了珊瑚礁岩心声速的垂向跃变特征和相应地层沉积相变及地层侵蚀间断面的关系,分析了珊瑚礁岩心相变造成其声速跃变的原因,阐明了海平面升降形式珊瑚礁地层侵蚀间断面和产生相变的具体过程, 明了珊瑚礁岩心声速垂向跃变与相应地层古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的关系,该项研究在岛礁工程建设和礁灰岩区石油勘探声学测井以及西太平洋边缘海古海洋学研究学方面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8.
1.0概要 含电缆测井的先导孔 (1)每个井场在电缆测井或取芯作业之前将钻探先导孔来确定进一步钻探和取芯作业的安全性。先导孔的钻探将使用位于井底总成(BHA)上的非返回式阀来防止高压泥浆及沉积物通过钻杆孔回返至海面。如果出现超压地层,还可使用TRW阀。  相似文献   
89.
随着近海油气不断开发,其后续发展能力明显不足,因此深水含油气盆地的开发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深水油气田的井场调查是深水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其勘探技术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本文通过深水井场调查的技术要求分析,结合多次组织和参加近海井场调查的工作经验,指出深水油气田井场调查的技术难点在于用于探索海底表面障碍物分布情况、勘测海底地形地貌特征、了解中浅地层结构等这类勘探技术上。由于这些勘探技术受声纳技术特点的限制,国外已经采用了DEEFTOW、ROV或者AUV技术,将一些关键调查设备与海底保持一定的高度来实现勘探技术目标,并已经取得成功的尝试,因此,研究、发展和不断地完善这类贴近海底多参量勘查技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0.
秋季黄海中南部鱼类群落对饵料生物的摄食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鱼类与饵料生物之间食物定量关系进而为多鱼种资源评估提供依据,2000~2002年秋季(10~11月)在黄海中南部海域进行了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Eggers模型,计算了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黄(Lophius litulon)、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等23种鱼类在秋季对饵料生物的摄食量。结果表明:黄海中南部23种鱼类在秋季对饵料生物的总摄食量约为309万t,其中,鱼(Engraulis japonicus)的摄食量最高(在250万t以上),占总摄食量的80.9%。中上层和底层鱼类对饵料生物的摄食量分别为262万t和47万t左右,占总摄食量的84.7%和15.3%,鱼和细纹狮子鱼分别是中上层和底层鱼类中最主要的捕食者。磷虾类是中上层鱼类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其次是桡足类、端足类和毛颚类;虾类和鱼类是底层鱼类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其次是磷虾类。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细长脚虫戎(Themisto gracilipes)、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和鱼同时是黄海中南部被摄食量最高的5种饵料生物,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之和约为233万t,占总摄食量的7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