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29篇
  免费   2231篇
  国内免费   1700篇
测绘学   5762篇
大气科学   1165篇
地球物理   1665篇
地质学   4399篇
海洋学   2175篇
天文学   339篇
综合类   2664篇
自然地理   8191篇
  2024年   282篇
  2023年   912篇
  2022年   1159篇
  2021年   1354篇
  2020年   898篇
  2019年   1145篇
  2018年   750篇
  2017年   819篇
  2016年   866篇
  2015年   957篇
  2014年   1657篇
  2013年   1184篇
  2012年   1266篇
  2011年   1244篇
  2010年   1156篇
  2009年   1248篇
  2008年   1303篇
  2007年   1086篇
  2006年   960篇
  2005年   989篇
  2004年   822篇
  2003年   796篇
  2002年   704篇
  2001年   498篇
  2000年   370篇
  1999年   284篇
  1998年   275篇
  1997年   228篇
  1996年   200篇
  1995年   166篇
  1994年   153篇
  1993年   135篇
  1992年   127篇
  1991年   107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86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2篇
  1957年   2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曹炳汝  孙巧 《地理研究》2019,38(12):3055-3070
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的变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针对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及时空演化问题,构建区域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演化综合评价指标,并利用1990—2016年长三角区域16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基于面板回归模型和空间重心模型探究两系统之间演化的互动作用关系和时空演化。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的产业集聚与城镇空间格局间存在较显著的耦合关系;长三角区域各市区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匹配度均稳步提升,但长三角区域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不够均衡,长三角南部的耦合协调的发展程度稍弱于长三角区域北部的发展;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长三角北部地区逐渐形成以上海-南京为轴线的耦合协调发展区域,整个长三角区域的耦合协调则呈现“Z”字形特征。  相似文献   
992.
21世纪以来,中国大陆众多沿海城市纷纷转型为港口城市,港口区域化态势明显,港口发展呈现新的竞合关系。运用位序-规模法则与复杂网络模型,从规模结构、航运网络两方面刻画1985年以来中国大陆沿海集装箱港口体系的区域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港口体系日趋完善,位序-规模分布更加明显;发展演化呈低级均衡,明显集中化及相对分散化三个阶段,围绕世界级枢纽港形成区域集聚和群内扩散的空间格局。② 港口航运网络小世界特征得到强化,不同类型港口航线网络特性变化差异明显。枢纽港以广度上升深度下降、中转功能上升为主;大型港口变化较为复杂,超过一半的大型港口腹地引致特征明显,中转功能较弱;地方港呈现两极分化态势,大部分港口在航线网络深度、广度与辐射能力等多方面得到提升,少部分港口则明显萎缩。③ 以班轮航线为载体的物流网络推动港口区域化内在联系更加紧密,轴-辐特征得到强化,整个网络效率大为提升。从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呈现的最强联系航线看,沿海集装箱航运网络已由局部网络转变为统一的双层轴-辐网络,全国性的港口网络联系水平大幅提升,区域航运网络与港口群存在空间错位而非一一对应。  相似文献   
993.
近20a来巢湖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异机制的地理探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木易  方斌  岳文泽  冯少茹 《地理研究》2019,38(11):2790-280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形成和维持的自然环境条件及作用。基于1995—2017年遥感分类数据,对研究区按3 km×3 km幅度网格化2019个样方,利用空间统计和缓冲区等方法进行巢湖流域生态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应用地理探测器工具揭示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及因子交互作用机制,并提出生态服务价值空间优化策略。结果表明:① 巢湖流域生态服务价值量由1995年的303.17亿元分别下降为2005年300.95亿元和2017年287.70亿元,近20a来减少约5.11%,年均下降率0.23%,其中合肥市区、巢湖南部和东部地区降速明显;② 生态服务价值等级空间转移分析表明,巢湖流域低级别生态服务价值区域在扩展,中等及高级别区域在缩小。以巢湖为核心的缓冲区分析表明,20a来缓冲区核心环带内生态服务价值量下降18.55%,巢湖流域水环境保护核心区的生态系统功能变化值得关注;③ 地理探测分析表明,人为影响综合指数是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地形、气象因素是重要影响因子;人为影响指数因子、自然因子及社会经济因子的交互协同增强效应共同影响了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在空间上的分异效果。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巢湖流域生态系统调控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4.
环莫干山民宿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海洲  陆林  张大鹏  虞虎  张潇 《地理研究》2019,38(11):2695-2715
民宿是中国乡村振兴和旅游转型升级过程中涌现出的新兴业态和空间利用方式,但学术关注滞后。环莫干山地区是目前中国最典型的民宿发展集聚区之一。本研究通过官方统计资料和实地调研获取环莫干山民宿空间发展数据,构建了ArcGIS和地理探测器结合的民宿空间过程分析方法,基于目的地的微观尺度系统地探讨环莫干山民宿时空分布特征和成因。研究发现:① 2011—2017年环莫干山民宿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空间分布范围不断扩大,空间发展方向出现较大变化,逐渐趋向镇域均衡性发展。目前已经在莫干山风景区毗邻村域形成以“后坞-仙潭-燎原-劳岭-兰树坑”为中心的环莫干山面状核心集聚区和边缘村域多点集聚的民宿空间发展结构。不同档次民宿的时空发展趋势具有一定差异。② 环莫干山民宿的空间过程由集聚到强烈集聚,不同档次民宿的集聚程度均呈现出快速提升的趋势。空间发展过程中早期民宿集聚点扩散效应显著。空间集聚过程与地形地势、核心风景区、交通干线和居民点密切相关。③ 风景景观、发展基础、社会因素和区位因素是环莫干山民宿景观格局异质性的重要决定因素维度,但不同等级民宿的空间决定因素维度和指标差异性显著,两因素维度交互作用对于民宿的空间影响力更为显著。研究对于丰富接待业空间选址的类型研究,总结中国典型民宿集聚区空间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同时对于民宿产业选址和民宿集聚区规划实践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5.
冯应斌  龙花楼 《地理研究》2019,38(11):2606-2623
贫困与地理环境之间交互耦合形成了空间贫困陷阱,本文在对贵州50个国家级贫困县乡村人口转移减贫效应和松桃、威宁、望谟3个典型县域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与农村道路可达性指数空间耦合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基础上,阐释了破解空间贫困的作用机理,并构建相应政策体系。结果表明:① 贵州国家级贫困县乡村户籍人口向县内城镇转移和县外转移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但县内城镇转移比县外转移减贫效应的作用力更大。② 松桃县、望谟县极度贫困、可达性较差型和深度贫困、可达性较差型贫困村所占比例在15%左右,威宁为10%左右,对该类型贫困村实施整村易地搬迁和村庄撤并;对具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的深度贫困、可达性中等型和一般贫困、可达性中等型贫困村应进一步扩展道路宽度,打通断头路,形成网络,增强通行能力。③ 应坚持以县城为中心的就地城镇化和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等异地城镇化并重,加强对转移劳动人口的技能培训,提升其城镇生存能力。继续加大对具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的保护类村庄的“通村、通组、通户”道路拓宽、硬化等措施,逐步完善自来水、宽带等较为薄弱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推进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发展山区“绿水青山”内生性和外生性产业,引导贫困人口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996.
对生态地理学的概念进行了详细讨论和辨析,并将它与相近学科如生物地理学、生态地理区划、宏生态学等进行了比较分析,界定了生态地理学的概念。研究认为:生态地理学是生态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生态系统各组分关系和生态过程的地理空间分布格局或/和时间演变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耦合机制的学科。生态地理学的目的是揭示不同环境梯度下或不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各组分关系和生态过程的普适性规律及其成因。同时,结合国内外野外实验平台介绍,在全球变化等研究领域列举了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全球不同气候带森林凋落物分解和碳汇功能的研究;中国不同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和碳汇功能研究;中国东北样带和南北样带陆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中国北方草地样带尺度的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主要目的是在辨析生态地理学概念的基础上指出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生态地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7.
中国省域广播电视业发展水平的空间计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2008~2014年中国31个省域的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广播电视业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算与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省域广播电视业发展水平最高的集聚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部分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发展一般,西北、西南地区发展水平较低,总体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梯度变化,但全国整体发展水平呈现显著上升趋势。经济发展水平、消费需求、财政投入和信息技术水平与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呈现正相关,而产业结构与广播电视产业呈现负相关,且各省地理空间的邻接上未表现出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998.
陆林  邓洪波 《地理科学》2019,39(1):12-21
系统梳理了节点-场所模型及其应用的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模型分析枢纽地区节点与场所发展特点、探究枢纽地区类型特点、预测枢纽地区发展潜力等方面。基于高速交通网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提出未来节点-场所模型应用研究的重点方向:开展不同类型交通枢纽地区节点功能和场所功能的协同作用研究,探索旅游地空间节点功能和场所功能的平衡发展路径,探究不同要素流网络中节点城市的节点和场所协同发展,揭示节点-场所模型视域下地域空间演化的特征与规律,构建跨学科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体系。通过加强节点-场所模型的应用研究,有利于优化地域空间结构,提升地域空间功能,丰富地域空间发展的理论研究,对制定地域空间发展规划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99.
以分布式认知理论为基础,采用质性研究法、数量分析法以及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日喀则市藏族、汉族居民对城市空间环境认知的异同性。研究表明,藏族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认知得分高于汉族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认知得分。藏族、汉族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认知水平可分为高、中、低3类。认知空间呈现圈层结构与混合结构模式,可分为藏汉一致性、藏族独立以及汉族独立3种认知空间类型。影响居民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认知因素有共性因素和差异性因素。景观走廊质量、宜居性、基础设施两项是藏族居民关注的主要影响因素,汉族居民更关注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能力以及对当地文化的融入感。  相似文献   
1000.
2005~2015年中国高校科研人才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若宇  黄旭  薛德升  刘晔 《地理科学》2019,39(8):1199-1207
基于2005~2015年全国统计年鉴数据,采用统计地图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分析中国高校科研人才的时空分布特征(不包括港澳台数据),并采用面板负二项回归模型,识别高校科研人才空间分布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的高校科研人才分布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不均衡性,总体趋势为东南密集,西北稀疏,科研人才高度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②高校科研人才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其热点地区为北京、天津、上海和江苏等沿海省市,冷点地区集中分布在广大的西部地区和黑龙江省。2005~2015年,高级职称人才的空间集聚程度有所减弱,而中初级职称科研人才的空间集聚程度有所加强;③人才政策、高等教育规模和层次、公共服务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是所有高校科研人才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职称差异的角度来看,薪酬和失业率等经济因素仅对初级职称科研人才的分布有影响,医疗、文化公共服务水平和人才政策仅对中高级职称科研人才的分布有影响,高等教育的规模与层次对各种职称人才的分布均有影响;从地区差异的角度来看,西部地区高校科研人才受到经济因素影响更为明显,而中东部高校科研人才受到公共服务水平影响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