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23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较为显著的特点是多种生命线与重要工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给今后灾区恢复重建、规划发展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通过实地科学考察,归纳、介绍了灾区生命线与部分重大工程概况及其震害特征,并分析这些破坏产生的原因。由于震区的抗震设防烈度相当于本次地震的极震区烈度Ⅷ度,因此本次地震对生命线和重大工程总体的破坏相对较轻,主要的震害原因是高烈度的破坏和地震动引发的地震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92.
吴国栋  谭明  唐丽华 《内陆地震》2012,26(3):203-208
2011年11月1日新疆尼勒克县、巩留县交界MS6.0地震发生在由阿吾拉勒山南缘断裂和巩留南断裂控制的巩乃斯谷地内部,地震造成了巩留县、尼勒克县的部分民居及生命线工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根据灾害调查结果,圈定了地震烈度分布图,极震区烈度为Ⅶ度,宏观震中位于巩留县牛场以北。  相似文献   
93.
刘建明  王琼  刘杰  邓菲  向元  杨文  李金 《中国地震》2016,32(1):28-39
采用新疆区域台网记录的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交界M_L6.8地震序列的数字波形资料,研究分析了余震序列应力降的变化特征及其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的相关性。采用波谱分析方法和Brune震源模型,计算了新源、和静交界M_L6.8地震序列震源参数、地震序列中不同事件在相同台站的体波零频震源谱值、地震谱振幅相关系数;并对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进行聚类分组。结果表明:①在余震序列平静阶段,应力降呈平稳态势,强余震前应力降出现升高-回落变化过程;②滑动平均谱振幅相关系数在主震后发散,表明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与主震的相关性降低;③震源机制解聚类分组结果显示,M_L6.8地震序列主要以走滑型地震为主,主压应力轴呈近NS向,与近NS向的构造应力场结果基本一致,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地震前天山中段受NS向水平挤压应力作用明显;④震级、震源机制演化表明,强余震前震源机制解表现较好的一致性,显示了区域应力场控制作用增强,对后续强余震发生具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94.
采用震源位置及速度结果的联合反演方法确定闽粤赣交界区(24°~26.5°N,114°~117.8°E)地震的震源位置以及震源区速度结构。结果显示:1闽粤赣交界区地震震源平均深度随震级增大而加深的特征明显,即地震震级越大,震源深度越深,但平均深度不超过15 km;越靠近沿海,地震震源深度有加深的趋势。2通过对河源地区、邵武-河源断裂带中段(寻乌-瑞金)区域、政和-大浦断裂带中段(漳平附近)区域以及闽粤近海区域地震剖面研究,发现地震多发生于高低速异常结合部位。  相似文献   
95.
2013年8月12日,西藏自治区左贡、芒康交界发生Ms6.1级地震.本文在对此次地震灾区所有房屋建筑进行现场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本次地震烈度等震线的分布情况,如形状、面积和范围等.同时,在介绍区域地震构造背景的基础上,根据震区活动构造、地震烈度等震线、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结果等综合分析判定,澜沧江断裂带是左贡、芒康交界Ms6.1级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本文的初步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提高认识当地的发震构造条件,而且还有利于指导当地的抗震设防、防灾减灾等工作.  相似文献   
96.
《地球》2015,(2):111
<正>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中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位于河北省山西省交界地区,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市),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数400余公里。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界线。在六亿年以前,太行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经过了频繁的地壳活动,地面上升下降,海时进时退,当海退时,这里沼泽广布,气候温暖  相似文献   
97.
本文采取动静结合、时空并举的方法,从地震应变能释放的时空分布入手,对晋陕豫交界区分时段进行了空间扫描计算,研究分析了1970年以来,该区的应变能释放的时空动态演变过程及其与地震的关系。指出该区地震活动存在着长趋势增强的背景。  相似文献   
98.
豫皖交界中新生代地层特征及盆地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果胜  段翔 《现代地质》1997,11(2):229-236
豫皖交界地段中新生代盆地位于合肥盆地的南缘。该区中新生界划分方案不一。通过超覆不整合的厘定及区域对比将其自下而上划分为中侏罗统三尖铺组、凤凰台组,上侏罗统金刚台组,下白垩统段集组、陈棚组,第三系戚家桥组和第四系。中新生界沉积物以陆相红色类磨拉石建造和陆相火山碎屑岩建造为主,陆相红色类磨拉石的建造分析表明其形成于洪积扇和扇前河湖环境,碎屑来源是沉积区南侧的大别隆起和向北逆冲的浅变质岩带。其盆地类型为复合盆地,具有由南向北、由西向东迁移的特点,而盆地的性质则发生了从前陆盆地向断陷盆地的转变  相似文献   
99.
采用概率化预处理方法,把冀鲁豫交界区地下流体多种观测项目的观测值转化为概率值时间序列,在此基础上计算了该区地下流体构成的信息源系统合成缺信量值,分析了合成缺信量值变化与1983年山东菏泽Ms5.9级地震和1985年河北任县Ms 5.0级地震的关系,结果显示,在这两次中强地震前分别出现了明显的低值异常过程,中强地震都发生在低值处,震后恢复到高值.通过研究认为该区合成缺信量值降到0.52为发震前兆异常警戒线,并且离中强地震发生的时间越近,异常过程越明显;震级越大,异常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100.
俄、蒙、中交界M7.9地震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柔洁  杨又陵  宋和平 《中国地震》2004,20(2):204-210
2003年9月27日19点33分,在俄、蒙、中交界地区的俄罗斯境内发生了M7.9地震,之后在同一地区又相继发生了M6.9、7.3两次强余震。在其后的一个多月时间内,5级左右余震不断,新疆阿勒泰地区强烈有感,乌鲁木齐、石河子、克拉玛依等地普遍有感。地震使边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